<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本解读,就是在时光的错位中与另一位朋友心灵的对话,通过读者与文本之间建构的时空场域达到情感的共鸣,寻求治愈的力量。语文教学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赏析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切入课堂是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恰当的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梳理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中快速寻找与读者生活情境类似的链接点,直达文本情感的主旨;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支架是驱动思维运转的引擎,是突破重点的杠杆;语体功能的合理利用是萃取语言精华后提升情感生发的催化剂,是审美构建与文化传承的锦绣融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培东老师说:“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作为驱动学生思维的任务,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已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语境下教师的必备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标准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p><p class="ql-block"> 今天三位专家老师可谓是结合时令、学情、场地,善创教学情境的高手。在层进式情境支架的任务驱动下,引领学生抽丝剥茧,穿越思维的链条障碍,实现语言与思维、文化、审美的有机融合。</p> 观《回忆我的母亲》课例有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情境铺垫——读懂母亲,勤劳有爱、任劳任怨</p><p class="ql-block">杨凝芳老师借5.20特别的日子转化到文章的主体——母亲,由生活场景“爱母亲”契合文本主体“我爱我母亲”,导入环节直奔主题,并明确当节课的任务是对母爱的注解。接着通过四个词语“佃农”“不缀劳作”“慰藉”“任劳任怨”让学生对其勾连成一句表达内容的话,可谓“一箭三雕”,学生既熟悉了词语又理解了“母亲”的身份,认识了“母亲”的性格。老师在夸奖学生巧妙镶嵌的同时,实则是自己对文本情境导入的匠心独运,几个词语架构了文章的线索支架。</p><p class="ql-block">接着老师通过设置简洁、明确的任务驱动激发了大家的探求欲望,老师通过设置“我的家庭遭遇了怎样的困难,母亲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的问题情境,带领大家识母亲劳动本色;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放到社会环境里去,请聚焦7到第11段,‘我们’家又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母亲特色;通过“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了母亲的历史贡献”,从历史的高度赏母亲的亮色。从“家庭”“社会”“历史”三个思维的角度设置三个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指向,把大家带进思维的阅读空间,由内到外、由浅到深的层次递进,也把学生由低阶思维带到高阶思维,直接指向文章核心主旨。在问题任务的带领下,“母亲”由勤劳的性格特征升华到坚毅的品质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境突破——愧疚母亲,革命工作艰巨</p><p class="ql-block">随着文本的线索逐渐清晰、人物的形象逐渐明朗,此时此景,再通过仔细品读母亲形象,情感的发酵已经成熟,老师再带大家杀个回马枪,“跳读课文,找出并品味蕴含“我”对母亲情感的词句”,当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到侄子的一封信时,在老师对文本情境“棺材前”的点拨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与文本的情境完成一次灵魂的共鸣。在同学们反复的诵读和感悟中,此刻,心灵交融,情感相通,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与亲人的生死离别,不能看到最后一面,这份遗憾、这份悲痛也永远沉淀在每一个读者心目中。</p> <p class="ql-block"> 主旨升华——报答母亲,尽心为国的宏愿</p><p class="ql-block">当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报答母亲时,文中“我”的形象跃出水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在老师对副词“一定”的指引下,在同学们慷慨有力地的品读中,一位为国尽忠、殚精竭虑地革命领袖,一位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隐忍负重的中国农民母亲,二位文本形象在大家的心目中,冉冉升起,此时,一张朱总司令的人生阅历图的资料补充,也再一次升华了母亲的形象,也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送的两副挽联是党和国家对母亲的最高评价。母亲,是伟大的,是崇高的。在人物形象的不断品析中,在同理心和批判思维的不断激发下,学生的道德情感在不断滋养,审美情感不断培养。</p> <p class="ql-block"> 语言输出——读懂“大我”境界</p><p class="ql-block">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的驱使下,好奇心、求知欲、崇拜感激发了思维的进阶,审美创造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语言积累实践中个体语言输出就水到渠成。在“续写句子,体现‘大孝为国’的情境主题里,当岳飞、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等一个个闪耀着光彩的人物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情感价值、文化传承落地生根,书写交流的阶段评价方式见证了整节课学生参与、实践的成效,也见证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坚定的信心,此刻,从前面的赏到读到悟到现在的写,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实现了完美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老师教学目标明确,语言清晰、简洁,指令清楚,过渡自然,突破巧妙,背景资料切入得当,时节情境导入、问题情境支架、生活情境关联、背景资料情境辅助,可谓一“境”到底,扎实有效。</p><p class="ql-block">巧借节日触心灵,路径清晰指路明,品读语言巧突破,主旨升华多吟诵。</p> 观《石壕吏》课例展示有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服务于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深度挖掘,要贴合学情,要熟悉文本内在的思维。董永辉校长今天给我们带来了典范。</p><p class="ql-block"> 董永辉校长带来的杜甫《石壕吏》,教学目标设计围绕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叙述诗的语言特点、杜甫“忧国”“忧民”的矛盾统一的思维指向、上声的悲愤韵脚烘托、杜甫“诗史”记录社会现实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教学设计仅仅围绕四个角度,但是却包括文体语文特色赏析、作者矛盾情感的挖掘、文本表现手法和语言韵脚特色、杜甫诗歌特色和对后世影响四个部分,可谓气象万千,气场宏大。</p><p class="ql-block"> 文本情境导入以《望月》《春望》为切入点,即实现语言风格的统一代入,又实现了写作背景的迁移,同时也设定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可谓一举三得,甚是巧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语言文本解读以人物赏析为枝干,以“妇啼——何苦”抓住妇人的卑微动作和叙述语言的三层逻辑,直指战争带来的尖锐矛盾;接着以“吏呼——何怒”的问题支架,通过文本“留白艺术”的动作神态补充作为突破的重点,同时指出标题指向与老妇人的矛盾对立,引领学生模仿史吏的嚣张跋扈的神态、嚣张气焰的语气,把社会矛盾的尖锐爆发全景展现,学生的辨析态度和站位立场也悄悄形成,思辨思维也在语言的领读和老师的情境引领下不断生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又通过“品读明显体验诗人参与性的诗句”引导大家,围绕“幽咽”一词揭开社会悲泣的底层和无能为力的叙述主角的面纱,一位同样被战争戕害的流离失所、家人失散的读书人,通过一组群诗的补充,挖掘目击人沉默中藏着的沉吟,也从而印证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标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语言文本的梳理中, 老师注重字词的读音纠正,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特色,注重文本语言韵脚烘托功能,注重积累、借助联想、补充背景,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挖掘语言特色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也奠定了语言逻辑赏析的基础。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通过补充背景情境,丰富人物表情、动作,还原生活情境。在重难点突破中,又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比如那个“幽咽”的人到底是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语言文字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中,推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个人浅薄地认为,在吏怒一章节里,学生的生硬模仿没有做好情感铺垫,可以展现农民生活艰险的生活画面,可以设置情景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老妇的结局如何,在悲剧的升华中,激发大家对吏的憎恶,给孩子们 做好一个生活场景的链接铺垫才有利于文字的自由游走。</p> 改写《卖油翁》为例抓细节描写 <p class="ql-block"> 新课程标准强调增强课程实施时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链接,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今天杨正霞校长灵活结合场景、时景作为课堂启程的切入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正霞的作校长的作文课《无他,唯手熟耳》,导入情境现场生发,5.20节日的利用随手拈来,以与学生聊天的方式直接开启作文课堂,以对校长神态、语言、语气的描述搭建了第一个支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引出本堂重点细节描写,通过四个生动的生活情境描述——拉满镜头、放大特写镜头、定格关键镜头、滤镜美化镜头,搭建生活观察与细节描写的支架,通过聚焦文本范围,放慢观察速度、聚焦细节描写、过滤提炼语言,可谓生活情境与课堂境界无缝对接,支架清晰,目标明确。老师又引领大家对于《卖油翁》中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对话、动作、衣着、环境描写等引领同学们自由选择可以添加想象的部分。“四步镜头法”应用于文本扩写,给了同学们选择的范围、思考的角度、语言文字思考的空间,也突出了对个性差异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家汇报交流的时候,自主、探究的课堂生成大放异彩,同学们参与交流的积极性高,老师抓住几位同学的描写进行启发修改,比如学生写油入瓶时,写“缓缓倒入,而钱不湿”,老师引导“一根金线穿孔而入”,让大家看到了油的颜色、流入的形态,也更加突出了卖油翁技艺的高超。在老师的一一引导下,同学们通过比较、分析,思维更加清晰,对“四步镜头法”指向技巧和运用更加明确,接下来,师生的点评更加精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师生的从容对话,老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愉悦的课堂氛围,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匠心独运:从聊天似情境对老师神态、语气、动作的描写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到借用“四部镜头法”搭建支架,引领学生对文本情节、细节展开想象扩写,激发探索欲望,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储备进行语言的加工创造,建立文化自信,知识建构由无到有的课堂生发,可见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炉火纯青。</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三位专家的课例都巧妙融入情景教学,既节省了课堂导入时间,又让教学目标明确,又优化了任务驱动的路径,可谓收获颇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培东老师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敏锐捕捉学情,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从题目到情节、到资源背景等等,无孔不入,无境不启。他的文言文《狼》的导入堪称典范,“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屠夫,事后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邻居听,你会怎么讲呢?请以‘哎,你们知道嘛,那天傍晚…’开头,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肖老师用一个小小的情境,就一次性梳理了重点字、词、句,又初步感知了文中人和狼的形象。通过赋予学生角色,将他推入模拟的生活之“境”,在情境的角色认同下,不得不说,不得不理清文本思路。再比如作文课利用现场的校服颜色,《猫》利用插图,《我的白鸽》利用标题的人物所属关系让学生拉开思维的弦,《老山界》利用课后习题,《一棵小桃树》利用开头,《紫藤萝瀑布》利用花语“我在开花”等等,都是在文本情境里畅游动态的生活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和灵魂亲密相连的,教育者一定要保持一颗纯粹之心,热爱阅读、勤于思考、多加实践。走在学习路上的心,如同五月的花一样灿烂。</p><p class="ql-block"> 与自己共勉,2025.5.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