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9年牡丹盛放时节,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奔赴洛阳。此前先在南阳探望老领导,随后一路北上,满心期待着邂逅“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盛景,触摸龙门石窟千年不朽的佛龛,聆听白马寺晨钟暮鼓里的禅意,更想大快朵颐体验那被誉为“舌尖上的宫廷盛宴”的洛阳水席。可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杂乱的街景、略显陈旧的建筑,与我脑海中十三朝古都的恢弘气象相去甚远,失望之情瞬间漫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当地友人看出我的怅惘,一句“洛阳与国运同频,国兴则城荣,城衰则国危”,如暮鼓晨钟般叩击心门。望着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恍惚间,仿佛看见历史的尘烟与现实的光影在此重叠。这座被时光雕刻的城市,何止是一处地理坐标,分明是一面映照中国王朝兴衰的明镜,“洛阳”与“落阳”的谐音巧合,恰似早已写就的命运谶语,道尽千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b>一、王气初聚:从夏商肇基到汉魏风云</b></p><p class="ql-block"> 洛阳的建都史可追溯至中华文明的黎明期。二里头遗址中气势恢宏的宫殿基址,无声诉说着夏商早期王朝的萌芽与崛起。周武王灭商后,以战略家的眼光营建洛邑(成周),一句“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奠定了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的千年地位。东汉光武帝在此定都,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班超“投笔从戎”开拓西域的壮举由此发端。</p><p class="ql-block"> 到了曹魏时期,洛阳更是见证了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洛阳作为霸业根基,孕育出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而在这繁华表象之下,曹氏兄弟间的权力纷争同样惊心动魄。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却因世子之争屡遭兄长曹丕猜忌打压。相传曹植途经洛水之畔时,有感于自身境遇与理想破灭,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绝美笔触,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化作虚幻缥缈的神女形象,字里行间暗藏着对兄弟相残、壮志难酬的悲叹。这篇辞赋不仅成为文学瑰宝,更折射出权力斗争下人性的扭曲,为洛阳的历史长卷增添了一抹血色浪漫。然而好景不长,汉末董卓率西凉铁骑踏入洛阳城,为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他下令“悉烧宫庙官府居家”。熊熊烈火持续月余不灭,南宫、北宫等建筑群在烈焰中化为焦炭,“洛阳城邑,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皇家陵寝被大规模盗掘,国库重器被熔铸,二十万百姓被迫迁徙,老弱病残倒毙于途。这场暴行不仅摧毁了洛阳的物质文明,更斩断了东汉王朝最后的根基,使中原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混战。蔡邕在《述行赋》中痛陈:“皇家赫而天居兮,万方徂而星集。遭阳九之无妄兮,值炎光之灾孽”,道尽了文人对故都的血泪哀思 ,也揭开了这座城市“落阳”命运的第一幕。</p> <p class="ql-block"><b>二、女皇传奇:神都洛阳的牡丹之约与骄奢印记</b></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倾尽国力重建洛阳,奠定其东都繁华根基,而真正将洛阳推向传奇巅峰的,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改洛阳为“神都”,大兴土木营建万象神宫与通天浮屠。史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天堂更是“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这般耗费巨量民力的建筑奇观,尽显女皇威权与骄奢之风。</p><p class="ql-block"> 在洛阳的牡丹花海中,也流传着武则天与花的传奇故事。相传隆冬时节,武则天酒醉后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皇权纷纷绽放,唯有牡丹傲骨铮铮,拒不听命。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至洛阳。不料牡丹扎根洛阳后,反而开得愈发艳丽,“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自此传开。这则传说虽为虚构,却巧妙暗喻了武则天以强权统治天下的姿态,以及世人对其专制行为的微妙反抗情绪。</p><p class="ql-block"> 然而,繁华背后暗藏危机。武则天执政后期,为巩固统治任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奢靡的宫廷生活与频繁的佛事活动,更使得国库日渐空虚。尽管她开创殿试、重视人才,推动了洛阳文化与经济的繁荣,但过度的骄奢与权力斗争,也为洛阳的命运埋下了隐患。当盛世的欢歌渐渐沉寂,安史之乱的铁蹄无情踏碎了这片土地的安宁,叛军入城烧杀抢掠,含嘉仓的粮食被充作军粮,龙门石窟佛像遭损毁熔铸。唐军收复时,回纥兵又纵兵大掠三日,洛阳“闾里萧条,士民皆衣纸”,曾经的锦绣东都沦为废墟,白居易笔下“宫室焚烧,百姓殍殕”的惨状,不仅终结了盛唐气象,也让洛阳陷入了漫长的衰落。</p> <p class="ql-block"><b>三、落日余晖:北宋西京与金元凋零</b></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洛阳作为西京,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司马光在此编撰《资治通鉴》,邵雍隐居安乐窝观星测运,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命脉。然而靖康之变后,洛阳沦为金元拉锯的战场,曾经“天下名园重洛阳”的牡丹胜地,化作“城郭萧条,荆棘成林”的荒墟。元好问途经此地时发出“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的慨叹,为这座承载华夏文明巅峰的城市奏响了挽歌。</p> <p class="ql-block"><b>四、历史的隐喻:洛阳为何总在“日落”?</b></p><p class="ql-block"> 1. 地理宿命:地处中原腹心的洛阳,在和平时期是连接四方的交通枢纽,而在乱世则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带来的双重性,注定了它的兴衰无常。</p><p class="ql-block"> 2. 经济悖论:洛阳的繁荣高度依赖漕运体系,一旦运河淤塞或江南经济区动荡,这座城市便会因经济命脉的断裂而迅速衰败。</p><p class="ql-block"> 3. 文化象征:作为儒家“天下观”的具象化体现,洛阳在王朝强盛时是“宅兹中国”的象征,而在王朝崩坏时,也必然首当其冲,承受历史剧变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 站在应天门遗址公园的现代灯光下,远眺伊河波光,龙门石窟的万千佛像依旧慈悲俯瞰人间。那些被时光侵蚀的城垣残基,那些藏在水席汤羹里的前朝滋味,还有《洛神赋》中千年不散的悲怆,以及牡丹花丛中流传的女皇传说,都在诉说着:洛阳的每一次兴起,都伴随着一个王朝的青春;它的每一次倾颓,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座城市用千年的兴衰沉浮,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历史箴言,镌刻进了华夏文明的基因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