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刚知味人生‖千年运河 生生不息(108)

ZR

作者  任晓刚 <p class="ql-block">仲夏时节,踏着绵绵不绝的江南烟雨走进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门前,青石板未干的水痕,仿佛千年运河未干的墨迹。展厅巨幅大屏,徐徐呈现出千年繁华运河:千百条漕船缓缓使来,运河两侧,商贾云集,好一派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桅杆上悬挂的云帆穿越时空,眼前布满了隋唐遗风。</p> <p class="ql-block">千年前的大运河正向你款款走来,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也没有长江奔腾的激流,只有它独特的秀美与清新。它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是古代内陆联系东南沿海地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动脉与政治往来,也是中华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纽带。时代因运河而兴。它宛如一条玉带蜿蜒于华夏大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勾勒出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与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世界上最长、最早的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8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上,大运河发挥了积极而重大作用,实现了南北资源调配,巩固了漕运维系下的国家大一统格局,也代表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步入陈列厅,青瓷碎片上闪耀着运河的光环,泛黄纸上展示着水纹深处藏着的龙脉。隋炀帝开凿运河的诏书拓片折出青铜色的光,那些铁撬斧凿的盛大场面历历在目,临安城外的夯土场景清晰可见。人潮如星辰密布,是何等的气吞山河。每个夯窝与石锤、土坯与箩筐,都凝结着民夫辛劳的汗珠。这2000公里长的运河不是地图上弯曲的墨线,而是先辈们用筋骨与血脉编织的不朽画卷。</p> <p class="ql-block">漕船模型上的旗杆还带着汴梁都水河的水汽,也承载着元大都城的希望。依稀可见粮船晨雾而出,昼夜不息,船头供奉着的神灵仍旧衣袂飘飘。岸上统计员、押运官各自忙碌,纤夫正把纤绳勒在肩胛上,古铜色的脊背已弯成满月的弓。运河水面还漂浮着星星点点的月光与莹火。这分明是千家万户的希望,也是万千漕丁人的悲与欢、离与合。正是这样的烟火人生,才不断沉淀着漕运文化,并使之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运河流淌着千年文化传承的血脉。展厅里的一幅幅长廊画卷与出土的青砖陶瓷,无不折射出运河文化的光泽。南宋越窑的秘色瓷与官窑的白瓷,在船舱里相拥而眠,釉面交融处泛起文化交汇的涟漪。商贾们用不同的语言讨价还价,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也摇碎大漠孤烟。这条水上丝路也让江南的茶香浸染着北国的雪影,使燕赵大地也悄悄融入南国的婉约。</p> <p class="ql-block">帆影过后处处激荡着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元代漕运用的铜钱在玻璃罩下泛起幽光,貔貅的图案仍保存着吞吐乾坤的姿势。当波斯商船团队带着异域香料、化妆品等停泊在码头,运河两岸的槐花也簌簌落在算盘珠子上。难怪马可.波罗游记里惊叹道:碎银正随着运河里的浪花在跳跃。明代《漕河图志》记载:闸垻如琴键排列;“龙骨水车”仍在转动,齿轮的咬合正是天人合一的智慧,治理运河的方略也闪烁着哲学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站在当今运河的全景图前,货轮的汽笛声与古代漕船的号子声,在如今繁华的杭州城上空交相辉映。苏伊士运河的集装箱与这里的水上游船遥相呼应,千年航运文明在北斗星导航系统里获得新生。现在运河河畔的5G基站与古代的“蚣蝮”神兽相伴,守护着来往的船只,如同传承着时代的灯塔,引领着数字洪流的文化航程,驶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登上拱宸桥,人潮涌动,各种肤色的人们,川流不息。眺望这千年运河,河面正泛起粼粼波光,两岸繁忙的小商铺不减当年热闹。正坐下小店品尝杭州当年的名小吃,突然货轮拉响,声震两岸柳梢,合应着岸边老人的歌声与游客的嘻笑声,恰似大运河溅起的浪花,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沉淀在河床里的瓷片、碎瓦、契约等,早己化作文明链上的基因。当“一带一路”的帆船不断驶向太平洋、大西洋,我们坚信:流动的运河从未也不会停流,它只会永远向着大海方向奔涌。</p> <p class="ql-block">——写于5月25日 杭州西湖畔休假期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