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前的4月27日,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在省博物馆开展。从湖北省境内借调150件(套)展现民族“三交”的珍贵文物进行集中展出。是主旋律主题的特展,本次展览的特点在于文物类型多元、年代跨度大、展厅改造多,是2025年湖北省博物馆革新的一力证,特展的看点不仅仅是依靠省博物馆的影响力去各地借文物给观众“看宝”,而是加强展厅叙事和展厅形式设计,使湖北省博物馆走向现代化、多元化,更主动积极的向观众展示文物及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展览设三个单元:分别以“贡献大一统”“促进大融合”“维护大团结”为主题,展示湖北地区古代时期境内的内部融合、融入中原的历史进程、与外邦的交流等,并展现湖北地区在近代交通枢纽条件下的文化、商业发展,在抗战初期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制作了一条长廊,色调与许多主旋律展览近似,还设置有滚动播放语录的投影,充分展现了其特性。</p> <p class="ql-block">展名的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该展名与武汉南湖附近的合美术馆以前展出立体造型很像,融字笔画的分层叠压,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从远处看,融字是一个整体,展现中华民族的融是多元融为一体,一体中包含着多元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新石器时代-从多元走向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模型【原件未展出】,该摆塑龙的附属动物图案在湖北省博物馆通史展,龙呈侧面图案,石龙全长7 米,躯干长4.46 米,笔者之前有详细介绍,该龙可能是龙星的展现,是古人观相授时的天文学与农业经验的具象产物。</p><p class="ql-block">展厅摆放这一复制品模型,在于迎合主题“融合”,湖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便与同时期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一道出现龙形象,这些形象最终融合于中原龙文化,而龙形象在近代成为中国的图腾,该文物是各地区文化殊途同归,交流融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展厅第一部分以新石器时代湖北本地文化贡献,展现史前先民在湖北的创造,着重展示可能影响后世的文物,也展示湖北地区中出现的周边文化因素文物,表达湖北地区早在史前时期便与周边尤其是中原地区交流密切,最终在历史时期融入中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整个墙柜展现新石器时代文物,从以圜底器、彩绘著称的新石器早期、中期的湖北西部本土文化【城背溪、柳林溪、大溪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湖北东部地区融合性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尤其提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以湖北地区为核心统一了整个长江中游,做好了地方内部的整合,最终融入到整个中华文明中去。</p><p class="ql-block">思路很清晰,不过个人认为展板的屈家岭石家河势力范围图比较保守,并不是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参考更多书籍</p> <p class="ql-block">柳林溪文化陶支座,刻画图案细密,有学者认为这与天文学有关,还有待商榷</p> <p class="ql-block">展板将这些早期刻画符号当作文字雏形,还有待商榷,古文字巨擘裘锡圭指出:"在原始社会里,一个名'鹿'的氏族可以以鹿的符号代表自己,但只有用符号(包括图形)记录成句语言中的词的认真尝试,才是文字形成过程开始的真正标志。”目前这些史前符号大多数是图画记事,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并非真正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邓家湾的屈家岭文化筒形器,被认为是祭祀祖先的陶祖,是甲骨文中且、祖象形的对象。其具体功用和使用价值有待考究,该器物只出现于屈家岭文化各大型聚落的核心区,是很重要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湖北襄阳凤凰咀发现的蛋壳黑陶杯,其胎壁如蛋壳一般薄,黑如漆,是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技术工艺巅峰,该文化系统与长江中游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交流密切。</p><p class="ql-block">出土地凤凰咀城址及周围附属聚落点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址等级较高,城内的大规模建筑遗存,尤其是高等级建筑居址,形状较规整的垫土台基,以及出土的较多小型玉器、绿松石饰件等遗存,可见是鄂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址修建于屈家岭文化北疆,扼守于江汉平原与北方地区来往的通道处,其军事功能也较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该展厅形式设计不好的地方在于将大部分文物集中墙柜放置,展示手段单一,并且没有使用高品质玻璃,反光严重,观赏效果差。而在唯一能近距离观察的玉器独立展柜,灯光效果极差,本来就小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黑黢黢一片,细节难以呈现。</p><p class="ql-block">将后石家河文化玉器集中展示,表达了湖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与中原地区的深入交流,并最终被中原文化融合取代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礼乐文化-各地区礼的不同表现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展厅第二部分展出商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多元乐器,着重展示湖北地区楚文化、巴文化的精彩纷呈,展现了大量中原文化之外的独特器物,展现“少数民族”【当时并没有民族的概念,只是与今日概念类比】文化的多元。</p><p class="ql-block">比如这件咸宁市博物馆藏铜铎,西周阳新白沙和尚垴遗址出土,当时湖北汉水以北周文化以据点形式统治南土,汉水以南有大大小小的“楚蛮”,有少量遗址出土,能在这些遗址采集到零散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的优点在于对每件器物的特征和价值做介绍,比如本文物展标介绍:铎的形状与铜铃相近,腔内有舌,口朝上摇奏发声。舌有木制和青铜两种,木舌为木铎,铜舌者为金铎。多用于军乐。</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也是咸宁市博物馆藏,是春秋时期的铜句鑃,通山县南林雨山水库出土。这类器物春秋至两汉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多为采集,推测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有人认为这是杂糅铙、钲、铎等青铜乐器而成, 是吴越构筑华夏认同的重要符号,其外形仿制青铜钟,但大部分并未有调音痕迹,音乐性能不好,与主流青铜乐器相比形似而神不似,其功能有待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巴式编钟</p><p class="ql-block">是楚文化影响下的巴文化礼乐器,恩施博物馆学者认为:巴式编钟与楚式编钟相比, 巴钟的形体更扁, 枚的地位缩得很高, 甬上没有旋和斡, 衡部与钟体相通, 内部设有横梁供其悬挂。从巴钟的形制上来看, 更加类似于楚钟中的甬钟, 而从悬挂方式上来看, 更类似于钮钟。因钟圆则声长, 扁则声短, 故巴钟的发音方式也与楚钟有较大的差别, 根据测音, 巴钟只具有发单音的声学特点,可见,楚式编钟相比, 巴式编钟的乐器功能显然要差许多, 更主要的是用于祭祀。</p><p class="ql-block">从巴式编钟的出土方式看, 多窖藏单件出土, 成套或数件共存的现象比较少见。而且出土的地点多见于河边、山坡、树下或自然洞穴中, 可能是古代“望祀”的一种表现,将礼乐器祭祀河流山川。</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铜錚</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双虎錞于</p><p class="ql-block">虎纹錞于是巴文化代表器,其起源自中原地区礼乐器,可能是军事用途。考古证据认为起源自山东齐国与东夷国家,后进入吴越地区,诞生虎纹錞于,战国汉代时期在巴蜀地区大行其道,上有盘,盘上有立体虎形象。錞于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交流融合史</p> <p class="ql-block">双虎錞于,建始景阳革担村二台子发现。是目前全国唯一有明确出土地点,且保存较好的双虎钮錞于。象征巴人对虎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金道锡行-商周青铜文明的生命线</span></p><p class="ql-block">展厅随后展示湖北地区在商周时期与中原交流,湖北东部的大冶铜绿山出产丰富的铜矿,通过随枣走廊北上运输至中原王朝,为商周青铜文明做出卓越贡献,在大冶铜绿山、武汉盘龙城、随州苏家垄、赤壁大湖咀等遗址留下青铜开采、生产冶炼、青铜加工的丰富遗存。</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镶金片饰件,出土于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7号墓葬,是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盘龙城遗址闻名遐迩,是商代早中期商文明在湖北地区的重要据点,代表中原商文化与湖北地区的交融。该饰件是盘龙城遗址晚期的产物,此时盘龙城遗址抛弃了内城墙和大型宫殿,向北发展,新建设了居址区。</p><p class="ql-block">根据唐际根等知名学者的复原研究显示:这件绿松石镶金饰件的本来面貌是一首双身浮雕龙形饰,通长31厘米、头部高13厘米、宽11厘米,由上千片各式各样的绿松石片和8枚金片组成,五官清晰突出,身体线条紧实,形神兼备,富有张力。饰件以大漆为粘合剂,胶结在木材或皮革等有机质之上。绿色的玉石、金色的黄金和黑色的大漆黏合镶嵌,三色搭配,相互映衬,视觉效果十分突出,形成独特美感。整个饰件结构复杂、材料多样,金片的含金量达70%以上,精湛的工艺水平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绿松石的来源、金片装饰的设计理念等,都有待继续研究,反映了湖北地区、武汉地区交通枢纽,与四周交流的地理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件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了近50年的铜斧保存状态极佳,保存青铜原始的金色,出自大冶,这件大铜斧通长40厘米、刃宽43厘米,重16.3公斤,被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称为“中华第一斧”。使用方法可能是两人同持斧柄,同时向后拉起,利用斧下落的惯性,用力撞击岩面。</p><p class="ql-block">大冶铜绿山遗址的矿井分竖井和斜井两种,内用木料制成方形框架作为支护。春秋时期人们即已采用竖井、斜井、平巷、斜巷结合的开采方式,能够准确找到矿脉中矿体富集、品位较高的地方进行开采,并且初步解决了通风、照明、排水、巷道支护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而另一套器物组合为赤壁大湖咀遗址2022年的发掘收获,赤壁所属的湖北南部在古代多为水泽湖泊,人烟稀少,出土文物不多。近年来在大湖咀发现古城,城内面积17.2万平方米,在长江以南是首屈一指的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与中原地区重要诸侯国的规模相当,也有可能是当时南方某个方国的都城,战国时期楚人据有此地后将政治中心往南迁移,是赤壁城市之根。</p><p class="ql-block">其中一口方形古井中出土丰富的器物,其始建年代约为两周之际,废弃年代约为春秋晚期。如图中锡扁壶、陶双耳罐,重要遗物锡扁壶,年代约为春秋早中期,锡含量约92.7%,纯度如此之高的锡壶在同时期极为罕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因为锡是青铜生产的重要原料,商周青铜器锡矿来源仍然有许多谜团,锡壶的出现表明该遗址能获得丰富的锡料,有助于探索南方锡矿的来源问题。</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的周文化势力向南已基本覆盖了淮河上游平原,个别封国甚至还越过桐柏—大别山脉,呈点状分布于随枣走廊,西周早期的曾国【随国】便是代表,其中出土有原始瓷器,展现中原礼器文化与吴越地区瓷器产区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此后的展厅设计较为开放,动线比较自由,展厅的形式设计做了重新整理,将部分湖北山川形胜图的屏幕放于上方,将仇英 江汉揽胜图的仿制品防放于下,上下对照,展现湖北人文与自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四、千载春秋-从春秋到明清的交融史</span></p><p class="ql-block">随后的展柜文物从春秋中期开始,至于宋元明清,重点展示民族多元的时代与地带。</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开始展示了楚国对周边国家的交流融合,如随芈加鼎,展现楚王室女子嫁入曾国的曾楚融合史。图中是从宜昌博物馆借来的精品文物-秦王卑命钟。</p><p class="ql-block">1973年,湖北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1号台基出土,是春秋末期的器物铭文作:秦王卑命(钲间)竞坪王之定救秦戎(鼓左)。有人认为与楚出师救秦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纪念秦军帮助楚军击退吴国,消弭灭国之灾,因为编钟不全,这只是全套铭文的一部分。总的来说都展现的是秦楚联姻的国际友谊。</p> <p class="ql-block">楚国开启对长江中游、淮河流域的文化整合,这个过程至于西汉时期仍在继续,在湖北地区此时仍然有许多“蛮夷”,西汉政府专门颁布了法令,其法令出土于2018年10月至翌年3月的西汉郢城旁的胡家草场12号汉墓(M12)。其年代为西汉早期,不早于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p><p class="ql-block">简文可见汉初有居住于蛮夷邑的蛮夷,也有居住在县道乡里的蛮夷,两者的徭役赋税义务有一定差别。从蛮夷诸律可见蛮夷邑的户籍、授田等事务已由郡县官吏接管,蛮夷邑是乡里体制确立前的过渡政区。汉对“真”蛮夷君长的判定标准与秦不同,只将从外蛮夷归义的君长视为“真”,享受相关优待。</p> <p class="ql-block">来自襄阳博物馆的精品文物-三国黄褐釉陶楼</p><p class="ql-block">2008年10月樊城蔡越墓出土。陶楼由门楼、院墙和二层楼阁组成。院墙的平面呈长方形,左、右、后三面墙顶盖双坡式檐瓦。前墙较高,上承双面坡屋顶,前坡下有两根八边形廊柱相承,廊柱和前墙以两横梁相连,后坡檐搭于左右围墙之上,形成门楼。两廊柱下有熊形柱础,内侧有两根拴马桩。</p> <p class="ql-block">元代中期瓷器的标准器,其造型与绘画是中亚与中原的交流产物</p> <p class="ql-block">明代施南土司夫人凤冠,是明朝廷赏赐</p> <p class="ql-block">长江水上交通相关展板</p> <p class="ql-block">展现鄂西地区长江水道交通的板块,展示白居易与弟弟和元稹在西陵峡游玩所题碑刻拓本,该地因此得名三游洞</p> <p class="ql-block">毕昇墓碑拓片,默默无闻且受制于汉字书写特点与古代识字率无法推广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人。因为相比只需要雕刻匠人就能完成工作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需要识字工人排版,只在大型书目印制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异域风情-湖北地区的外来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古代文物最后一展柜集中展示湖北地区所见的外来文化外来人物,如这件汉末的鎏金铜鏂,2024年新出土于襄阳菜越墓。鏂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早期为深腹、矮圈足,后逐渐深变为高圈足、浅腹。出土器物组合及文献均说明鏂应为盛器。铜鏂在西汉中期出现,盛行于西汉晚期一东汉中期,东汉晚期逐渐消亡,分布于长江以南,在襄阳这种汉水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西晋武昌的青瓷胡人与汉代襄阳胡人俑,展现长江中游地区在汉三国晋时期从陆路海路而来的外邦人之多,已经进入社会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这件东汉胡人俑极为特别,双手执钺斧举至胸前。头戴钵形武士帽,身着斜领衫。浓眉,怒目前视,高鼻,长耳,耳垂有穿眼。背后阴刻隶书“此人皆食大仓”6字。</p><p class="ql-block">其出土墓葬随葬品比较丰富。从陶仓、灶、井、碓、磨和楼等一套明器,以及武士俑和显得比较肥壮的陶牛来看,墓主人生前不仅经济实力较雄厚,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很可能是一个门阀世族地主或仕宦豪强地主。</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此文展示胡人在东汉末年在豪强中就业,作为看管粮仓的武士,也有人认为皆食大仓是一种特殊用语,汉墓题刻有"天仓"和"大仓"两种,反映了升仙与求官、富贵等普遍愿望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襄阳贾家冲画像砖,展现道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孝道故事</p> <p class="ql-block">唐代胡人玉器,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唐代长沙窑瓷器中表现胡旋舞的胡人,生动可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六、特别呈现-近代湖北</span></p><p class="ql-block">以金属网札成的牌楼为界,进入近代史部分,展现近代湖北武汉、宜昌等交通要地的文化商业交流</p> <p class="ql-block">汉剧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展示了湖北赤壁羊楼洞为代表的湖北茶叶贸易,各茶产地从湖北各地运往汉口,从汉口开启万里茶道运往俄国等茶叶消费国。</p><p class="ql-block">展览中展示了运茶独轮车,是鄂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独轮车俗称“鸡公车”,是鄂南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是凭一只径长一米的独木轮,承受着车架上300来斤的重载,该车适应许多道路,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这样非常适用于茶区生产运输,车子走过,地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一条直线或曲线,所以独轮车又名“线车”。</p> <p class="ql-block">展厅最后一部分展示了湖北辛亥首义文物与武汉保卫战文物</p> <p class="ql-block">展现有识之士们齐聚武汉宣扬抗战,在抗战初期为一重大文化事件</p> <p class="ql-block">在武汉编印的抗战歌曲集《大家唱》,江汉大学音乐学院藏,文物为首次展出。</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二哥张善孖,喜爱画虎,在抗战期间也留下许多化作,展厅展出艺术品飞虎图,与飞虎队艺术创作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武汉保卫战相关展厅艺术展示,并搭配三毛流浪记的动画片辅助展示</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本次展览改变了原特展厅的艺术设计,让展览可观赏性提升,文物选取有代表性,有一定看点,并且每件文物有独立的解释牌,专门讲解该文物的特点,不再是简单展示文物出土位置地点,从“展览馆”走向“博物馆馆”,从“展宝”走向“讲述文物”,是可喜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当然,本次展览也存在灯光设计落后、文物呈现不佳等问题,希望未来省博继续精进,全面提升展览水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省博的其他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可以看到展厅对面为湖北省博物馆在五月开放的文创商店,以前湖北等中部地区文创缺乏力量,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市场部门在文创上加强创新和招商引资,打造了一批爆款产品,但因为体制机制等限制,成规模的专题文创商店还不算成熟,随着新馆开放,客流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发展,动线的改变使得与北馆直接相连的南馆三楼连接通史展与专题展,使得此地成为客流枢纽,在客源最丰富、展览丰富、游客的情绪价值累积最多的南馆三楼开文创商店是应有之义。</p> <p class="ql-block">商店中展示省博相关的冰箱贴,在商店中听到工作人员内部谈话,谈话中提到目前最好卖的文创还是这种物美价廉的冰箱贴,适合做纪念,最受欢迎的冰箱贴是那种对文物形象仿真最好的。其他高价文创市场反响并不强烈,其实省博也有一绾青丝等高价值精品文创,需要实用性与巧思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省博旁边的武昌放鹰台遗址,毗邻东湖,历经1965、1997年两次发掘,文物散落于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曾经是新石器时代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先民的墓地和生活居址,西周时期也有大型诸侯级墓葬【可惜被盗】以及较多西周时期遗存。宋代此地有大量的平民砖石墓。</p><p class="ql-block">该遗址是湖北东部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湖北东部的文化格局,这里的先民接受江汉平原先进文化,在此地建设家园、生产陶器,并建立规整的墓地,并与长江下游、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留下精彩纷呈的文化成果。西周时期,此地有着丰富的西周文化因素,并与本地文化结合,是西周王朝经略南土,分封诸侯的历史写照。</p><p class="ql-block">如今放鹰台已经成为东湖边的观景平台,李白放鹰的雕像立于此,站在此处静静听着文物们诉说湖北武汉九省通衢、八方来客、融入一统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放鹰台远眺东湖磨山,史前时代这里也是湖泊沼泽遍地。</p> <p class="ql-block">省博通史展中有不少放鹰台遗址出土文物,大部分为1965年发掘的,图中这件直口广肩壶是放鹰台遗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1965年和1997年发掘各出土一件,可能是受到长江下游文化影响形成的独特器型。</p> <p class="ql-block">放鹰台遗址史前时期的主体文化面貌为江汉平原北部的史前文化【今天荆门、京山、天门一带】,其文化极为强势,在距今约5000年前到4200年前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统一了整个长江中游。而放鹰台遗址位于该文化的东界,是其与长江下游文化交流碰撞的“桥头堡”,因此可以在放鹰台遗址看到许多临近文化因素。如丰富多样的壶,可能是是受湖北东部、安徽地区的薛家岗文化影响,可以分为鼓腹与折腹两大类,根据腹部具体特征以及底部的区别还可细分为多种亚型。薛家岗文化的壶可能还与宁镇地区以及环太湖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影响有关。</p> <p class="ql-block">壶的变体,三足壶形鼎</p> <p class="ql-block">具有本地特色的折棱壶</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墓外棺欣赏</p> <p class="ql-block">江陵秦汉漆器</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内棺</p> <p class="ql-block">省博的艺术类特展,省博时隔多年的一次付费展览尝试</p> <p class="ql-block">艺术展配套文创商店</p> <p class="ql-block">东湖绿道内线风光</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与东湖景观相连,建议骑自行车来省博,然后骑自行车游览东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