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5月24号,星期六,农历四月二十七。</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来到了中国园林博物馆游玩,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园林为题材的国家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临时展厅,正在举办“衣冠齐楚 和美共生”宗教中国化 服饰文化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宗教服饰作为宗教信众宣表教义理念、遵守教规约束、展现教职威仪、传达教规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对宗教服饰文化的研究探索过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进程,对于领会宗教服饰体现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了解外来宗教与中华文化“和合与共、兼容并包”的历程,感受宗教服饰的宣礼表仪之美,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深远影响力、旺盛生命力和不竭创造力,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通过对以北京地区为主的宗教服饰中国化的研究和展示,追根溯源,汲古润今,讲好宗教中国化北京故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质、中国风格,以期使观众获得一场感受中华文明之光、领悟宗教服饰之美的精神之旅,进一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服饰中国化,基督教传入北京后,长期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地方文化和百姓生活之中,逐步实现中国化的演变历程。服饰体现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当前北京基督教服饰呈现出鲜明的中式风格,被教职人员称为“新中式圣服”,折射出中华美学精神丰富的形式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主要服饰的源流与演变。</p><p class="ql-block">牧师礼服 北京燕京神学院</p><p class="ql-block">牧师常服 晚清民国华高传数士,着西式牧师服。当代牧师常服,北京燕京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17 世纪传教士,着西式牧师礼服</p><p class="ql-block">18-19 世纪英国传教士,着西式牧师礼服</p><p class="ql-block">19世纪英国传教士,着西装</p><p class="ql-block">19 世纪苏格兰传教士,着长袍马褂</p> <p class="ql-block">民国丹麦传教士,着西式牧师礼服!</p><p class="ql-block">当代牧师礼服,北京市基督教崇文门堂</p><p class="ql-block">晚清民国中国传教士,着“长袍马褂”</p><p class="ql-block">晚清民国华裔传教士,着西式牧师服</p> <p class="ql-block">当代牧师新中式圣(礼)服,北京燕京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当代牧师常服,北京燕京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选洋来华 中国融合。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不同国家的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陆续增多,他们在中国所着服装并无统一规定,或为牧师服,或为西装,也有许多传教士及其家眷热衷穿着中式服装,呈现中西融合的趋势,以期拉近与中国官方和百姓的心理距离。</p> <p class="ql-block">近代北京 基督教服饰,史料显示,近代北京地区许多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基督新教传教士进入中国,逐渐开始穿着中式服饰。</p> <p class="ql-block">照片正中男士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or,1832—1905 年),他穿着中式服装,西方教会女性同工也穿着中式服装,拍摄于 1891 年。</p> <p class="ql-block">英国传教士戴德生与夫人,着中式服装</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进入北京建堂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的传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1811-1896)。</p> <p class="ql-block">中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秘书合影,北京地区的基督教青年会秘书。</p> <p class="ql-block">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 1827-1916)与其学生合影。丁韪良于 1865 年在崇文门内购置一座小楼为长老会的会所,名为崇实馆,后来成为亚斯立堂(崇文门教堂)的外堂。</p> <p class="ql-block">北京地区西方传教士着中式服装,(图片来源:北京市基督教两会)</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传教士宾惠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他 1815-1868 年在北京地区传教,着中式服装。</p> <p class="ql-block">西方来华传教士团队中的女性(右一、左二)着中式旗装。约拍摄于 1900-1910 年间。(图片来源: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西方来华传教士团队中的女性着中式旗装。约拍摄于 1900-1910 年间。(图片来源;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福音堂第十四届师生全体合影纪念。照片中央可见北京地区西方传教士着中式服装。(图片来源:北京市基督教两会)</p> <p class="ql-block">右二,北京地区西方女性教会同工着中式服装。(图片来源:北京市基督教两会)</p> <p class="ql-block">传教士 Anthony Cotta,1926 年拍摄于京郊地区。这位传教士不仅着中式服装,还在阅读中文报刊。(图片来源:Maryknoll Mission Archives)</p> <p class="ql-block">新中式圣服实物展览。在中国本土审美和服饰文化影响下,中式服装深受北京地区教职人员和信众的喜爱。基督教服装早已不拘泥于传统西式形制。中山立领衬衣式牧师常服在北京地区穿着已久,“新中式”圣服更是受到教职人员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新中式”圣服以教会传统长袍样式为基础,在面料选择、纹饰设计等方面均做出中国化的创新设计,折射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形式表现和思想内涵,体现了北京基督教服饰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p> <p class="ql-block">新圣服具有以下特点:1.从西式暗扣、拉链等穿着方式,改为中式对襟纽扣设计。</p> <p class="ql-block">2.采用 2001APEC新唐装的中华立领式样。</p><p class="ql-block">对襟样式新中式圣服(白色)</p><p class="ql-block">对襟样式新中式圣服(黑色)</p> <p class="ql-block">3.将圣服袖口改小,接近中式服装袖口的设计,同时行动起来更加方便。</p> <p class="ql-block">4.圣服、圣带、领圈等多处使用织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的暗纹布料。</p><p class="ql-block">白色“梅兰竹菊”</p><p class="ql-block">紫色“梅兰竹菊”</p><p class="ql-block">四君子图案暗纹布料</p><p class="ql-block">四君子图案暗纹布料</p><p class="ql-block">红色“梅兰竹菊”</p><p class="ql-block">绿色“梅兰竹菊”</p><p class="ql-block">四君子图案暗纹布料</p><p class="ql-block">四君子图案暗纹布料</p> <p class="ql-block">5.四色圣带左侧纹样皆为中式十字架,其底部为莲花、祥云等中国传统纹样。红色圣带上绣制莲花、祥云纹样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教会崇拜礼仪中的纹样:基督教服饰的纹样并没有固定标准或规定,而是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化不断演变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当前北京地区的服饰纹样既有传统基督教服装常见的羔羊、鸽子、XP 符号等,也有独具中国特色的莲花、祥云构成的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象征耶稣受难的荆棘纹样,XP 符号纹样象征聊稣。XP 符号由基督的象征基督“五饼二鱼”神迹的纹样。</p> <p class="ql-block">教会崇拜礼仪中的色彩,北京地区教会的崇拜礼仪,根据教会年历的不同节期使用相应的色彩。白色(或金色)、紫色(或蓝色)和绿色是北京地区使用的主要色彩。特殊节日的崇拜礼仪会使用红色和黑色。</p><p class="ql-block">颜色主要体现于圣桌布、圣台和教职人员的圣袍与圣带。完整的教会年历以圣诞节(庆祝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和复活节(庆祝耶稣基督“死而复活”)为中心,分为两大周期,继而再各分为三个小节期,三个小节期的颜色均按照紫、金、绿的顺序排列,周而复始循环不断。</p> <p class="ql-block">白色或金色象征崇高、圣洁、喜乐和真理之光。圣诞节、复活节、显现节、升天节,圣三一主日均使用白色或金色。</p> <p class="ql-block">紫色在崇拜中象征悔罪、警醒、等候、默想、刻苦和斋戒。紫色在西方文化传统和《圣经》记载中象征“尊贵”,一般作为国王和教会主教专用的色彩。紫色常用于忏悔的节期,比如将临期、预苦期。</p><p class="ql-block">紫色圣带(正面)</p><p class="ql-block">紫色圣桌布</p><p class="ql-block">2024 年北京市基督教崇文门堂</p><p class="ql-block">复活节紫色装饰</p> <p class="ql-block">红色在崇拜中象征基督的宝血、殉道者的血和圣灵的火焰。因此,棕枝主日、五旬节、基督受难日等均使用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的影响下,北京基督教十分喜爱红色,许多唱诗班的服装均使用红色。</p><p class="ql-block">红色圣带</p><p class="ql-block">红色圣桌布</p><p class="ql-block">2024 年北京市基督教崇文门</p><p class="ql-block">堂唱诗班着红色服装</p> <p class="ql-block">绿色象征希望、生命和成长,是教会崇拜中使用最普遍的色彩。绿色代表基督徒的灵命在圣灵的指引下稳固且茁壮地成长。显现期和圣灵降临节期(常年期)均采用绿色。</p><p class="ql-block">绿色圣带</p><p class="ql-block">绿色圣桌布</p><p class="ql-block">唱诗班服装绿色领带</p> <p class="ql-block">黑色象征死亡、哀悼和罪恶。传统崇拜中,教职人员一般内着黑衣,外穿白袍,意为“罪人披戴基督的义”。黑色普遍用于殡葬和追思礼拜,然而自 20世纪中叶以来,部分教会逐渐在追思和丧葬礼拜中使用紫色代替黑色。</p> <p class="ql-block">北京基督教会没有统一着装规定,而是在基督教新教圣公会服装的原型基础上,依各教会审美及经济条件自行选择本教会着装。北京基督教服饰已经呈现鲜明的中国化特征。当代北京基督教服饰主要包括牧师服装和唱诗班服装,牧师服装分为牧师礼服与常服两种。</p> <p class="ql-block">唱诗班服装,北京各教堂唱诗班着装并无统一制式,通常以长袍为主。</p> <p class="ql-block">男性和女性唱诗班服无明显区别,主要特点是统一、整齐、舒适。北京市基督教崇文门堂</p> <p class="ql-block">牧师礼服,礼服是崇拜仪式活动中所着的服装,北京地区牧师礼服常见形式为内着黑色圣袍,根据教会节期不同分别佩戴金色(白色)、紫色绿色、红色四种颜色的圣带。</p> <p class="ql-block">牧师常服,为牧师日常工作和活动中所穿着的服装,领部设计有白色项圈,意在提醒教职人员慎言。</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实行“三自”(自治、自养、自传)原则,发展至今,其服饰在形制、色彩、纹样等方面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及着装喜好。</p> <p class="ql-block">宗教中国化北京故事服饰文化篇专题展,是以宗教服饰文化为对象,以北京地区为特色,以学术研究为手段,对深刻融入中华文明的我国宗教服饰文化进行的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p><p class="ql-block">北京燕京神学院唱诗班服装。</p> <p class="ql-block">我国宗教服饰图案纹样融合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制作手法吸纳借鉴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色彩样式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取向,反映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男性与女性教职人员服装没有显著区别。</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信心,也必将进一步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