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崖游记

张广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合水人,却对合水美景游览甚少。真的实为惭愧,一则为工作所羁绊,一则是我喜静不喜动,大多时间用在读书写作上。我去太莪,最远也就走到太莪的街道。 写小说《戒尺》时,我们写到黑木崖,这为王氏家族开年会的地方。这次去黑木崖采风,我当然是带着好奇去的,因为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名字已经令我无限憧憬和神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首先参观了太娥王氏家族移风易俗馆。以前我也参观过。为了写好小说《戒尺》,也采访过王氏家族中的好媳妇雷改改。这次参观,我重点是再次学习王氏家族优良的家规家训,以及那些家风创立者和传承者的艰难历程。当然我最羡慕的还是王氏家族那些莘莘学子们才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馆内桌面有一些家风方面的书籍,但缺少我通过王振业老师赠送给王氏家族的一本《戒尺》。我有点遗憾,可能是他们正在传阅中。王老的电话能打通,但他的听力严重下降,根本无法对话,我只好作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王氏家族代代传承的优良家风、门风,造就了太莪乡淳朴的民风,也为我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王氏家族秉持良好的家风、门风,不仅是他们的宝贵的精祌财富,也是我们合水人的精神财富,不仅让王氏一族关系和谐融洽,也使邻里关系和睦,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王氏家族很注重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教育出的子女都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素养的优秀人才。可以说,王氏一族人才辈出,与良好家风门风的熏陶密不可分。 王氏一族良好家风、门风的榜样示范对我们合水人的作用不可小觑。我想,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个乡、一个县乃至一个市,都会形成这样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这对我们建设风清气正、和谐友善的社会将是多好的示范作用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每次到太莪乡,我就受到这里淳朴民风的熏陶,如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载的渔人进入桃花源那样。这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显得怡然自乐;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显得其乐融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到了黑木崖,我们先进入鸵鸟园。鸵鸟园在塬畔,面前是高崖峡谷。站在崖畔远眺,一座座山峁被深绿色的树木覆盖,那片林海一直延伸到远方。塬畔的风很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鸵鸟园里有几十只鸵鸟在铁丝围栏里昂首迈步。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察鸵鸟。薛志强向我们介绍,那红嘴的鸵鸟是雄的,其他都是雌鸵鸟。我学会了辨别鸵鸟的雌雄。我们观察鸵鸟蛋,鸵鸟蛋很大,一只差不多有一个菠萝大小。我仔细掂了掂重量,听说一只鸵鸟蛋大约有两斤半左右。鸵鸟蛋的壳很厚,表面不很光滑。用鸵鸟蛋炒菜,只需在蛋顶上开笔杆粗的小孔,把蛋清、蛋黄从孔里倒出来,一只鸵鸟蛋几乎可以倒满直径为 30 厘米的盆子。蛋壳留下来可以雕成很好看的工艺品。听说一只鸵鸟两天才下一只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出了鸵鸟园,我们到林场前的树下休息了一阵。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树下坐着一个女人,她正纳鞋底。通过交谈得知,她是在这里看蜂的,我看见崖下边有一窝蜜蜂飞出飞进。她说,蜂要分家了,必须看住,不然就会飞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 </span>这是我最熟悉的事,小时候,我家的蜜蜂分家,爷爷带着我们提着筐,筐里是草木灰。看到蜜蜂要飞走时,就必须用力把灰抛向空中截住它,把它赶到树上,然后爬上树,把它赶到抹了蜂蜜的笊篱上,提着笊篱回家,把它安顿在蜂窝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我们要去瓦岗川的草甸子。草甸子原本是一个山谷,南北都是高山。南边的山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掩映,北边是高崖,崖壁上也有树木,谷底是坦荡如砥的草地,绿茵茵的嫩草像毯子一样延伸到山谷深处。 抬头看,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悠悠飘过。谷里有高大秀颀的树木,并不炎热,风呼呼地吹着树枝,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几头黄牛在草地上悠闲地走着,踩在地上软绵绵的,那是青草或者牛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树木被风吹折了,落在地上成为天然的凳子,走累的人可以坐着歇一会儿。空山幽谷,静悄悄的,只有风声,只有隐藏在树叶间和穿梭在高耸树木间的鸟儿的鸣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说这个谷地就叫做草甸子,它是山谷中小河的淤泥聚集形成的,所以平坦。今年天大旱,山谷中的小河、溪流已几近干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草甸子里漫步,最大的感受是悠闲和宁静,它让烦躁的心一下子平静了许多。“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到这里来,让心归零,放下心中的一切负累,活出自己的个性,明白人生的真谛。也许你为工作而身心俱疲、焦头烂额,不妨到此谷中一游,这是一个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的宁静之地;如果你为情所累、为恋所苦,总割不断缕缕情丝,不妨来此谷中一游,掬一捧清泉,便是最好的忘情水;如果你们是两情相悦的情侣,那么这里是最浪漫的地方 —— 没有城市里的人声鼎沸,没有机器的隆隆声,也没有汽车的鸣笛声,只有风声、树叶沙沙声、山中不知名鸟儿的叫声和溪水淙淙声,这都是天籁之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坎坎坷坷、恩恩怨怨,只要到了这里,你就都会放下。这个山谷专治各种放不下和心灵创伤。在这空山幽谷中,你会被山中美景陶醉,山谷中的风一吹,焦躁的心便治愈了。你会把所有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这里是一个浪漫的地方。我想给草甸子”起一个浪漫一点的名字,为何不叫忘忧谷或者忘情谷呢?对,就叫忘情谷最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你在这山间游览时,感到有点单调、有点寂寞,这时突然从远处的树下传来一阵清越的笛音。在这空旷的山谷中,笛音显得有点缥缈,但依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是《九九艳阳天》《绣荷包》等熟悉的民歌调。这下,让这个山谷有了生气,有了音韵的美、诗意的美。我循着笛音向前走去,原来是同行的诗人何敏老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平时我只知道他写诗作词,今天却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吹完笛子,他又开始唱歌。他的音域宽广,音色纯美。他唱了《大美合水》,又唱了《甘肃老家》,连我听了都心里痒痒的,跃跃欲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车沿着瓦岗川的水泥路行驶,我看到了红土林。红土林形成据说距今有 250 万年了,几乎与黄河古象一样久远,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位于板桥镇柳沟村与太莪乡邢家坪村交界的地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登上公路边的观景台,站在台上远眺,红土林尽收眼底。它造型千姿百态,有 “天空之门”“玉兔思乡”“仙人沉思”,多为土柱造型。我惊异于红土林历史的久远和造型的奇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两点,困倦的我们开始驱车返回。回到黑木崖,我们到黑木崖手工作坊参观。在这个院落里,墙上挂着红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棒子。走进展厅,各种农家土特产陈列在货架上:白菜干、地瓜干、辣椒粉、土豆粉…… 这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接着,我们到了黑木崖的公社食堂。这里完全按照过去人民公社的布置:房顶上铺着稻草帘,墙壁刷成金黄色,墙上的宣传画是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房顶的大喇叭里播放着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命歌曲。我仔细听了,播放的是《毛主席到咱农庄》红色革命歌曲多么动听,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魅力不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麦苗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院子里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我师姐朱晓云的女婿穿着一身绿军装,骑着自行车带着他的女儿在院子里转。这下,我好像回到了人民公社那个年代火热的生活中,思绪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黑木崖公社食堂用餐,吃到了农家特色饭食。先是一小碗酸辣粉,味道好极了,辣辣的、酸酸的,非常提神,我身上的疲倦一扫而光,似乎精神了许多。接着是农家的饸饹面,完全是农家的味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饸饹面情有独钟。在我们合水农村,遇到婚丧嫁娶,坐席前都要吃一顿饸饹面,这面真的太够味了。听说有些城里人到农村随礼,吃了饸饹面,连酒席都不吃了,他们觉得酒席上的鸡鸭鱼肉都没有饸饹面的味美。席前的饸饹面,有麦面的,也有荞面的,汤是另煎的,有萝卜、豆腐、羊肉肉丁。一架压面机支在大锅上,灶膛里红红的火焰在跳动,大锅里的热水翻滚,出锅的面条又长又劲道,汤红面白,加上农家的小豆芽、韭菜、萝卜菜,到了嘴里才真叫够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黑木崖公社食堂就吃到了这样的农家味,美食的诱惑让我食欲大增。吃了一碗饸饹面,我还想品尝鸵鸟蛋拌韭菜的饺子。我不禁暗笑自己肚皮真大,不,这真不怪我,怪就怪黑木崖公社食堂农家风味的美食太有诱惑力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就作诗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律・客至黑木崖公社感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客至黑崖公社静,门开翠院炊烟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疏篱绕舍童年忆,旧井牵情往事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辣粉饸饹香满碗,青瓷盏碟味盈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莫嫌翁老贪滋味,农家至味总心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赋诗泼墨的时候到了。书法家张宸鸣、董百定、熊建荣、李东成兴致勃勃,开始挥毫泼墨,一展绝技。而赋诗作词才刚刚开始,天水诗人黄红斌,庆城县作家陈万珍、朱晓荣、贾华珍为我们分享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天的采风,这一天的浪漫,这一天的游览,就在 5 月 18 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