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日历与犁铧

林华荣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小时候,常骑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耕地的牛……”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父亲佝偻的背影便浮现在眼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仿佛还在为我翻动日历的纸页。</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种田方面可谓是行家,什么节气该种什么?他都一清二楚。虽然父亲只跟先生读了一年书。但他却能把二十四节气的农谚说的头头是道。他说这些都是他先生口口相传的。我小时候跟着父亲也学了不少农谚。父亲每年都要买一本日历,买了日历就让我每天负责撕日历,负责读日历上的字给父亲听。严格来说,日历是我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日历上的对联、农谚、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我的童年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参加工作了,总不忘每年都给父亲买一本日历。,只是那本日历再也没人撕了,整整齐齐地躺在电视柜上,积了厚厚的灰尘。年年如此,以至于我认为父亲不需要日历了,也就隔了好几年不曾买过日历。2023年元旦那天,我去义乌小商品买东西,红红的日历映入我的眼帘。又勾起我买日历的心思。我寻思着好几年没给父亲买日历了。就又买了一本,每天撕日历的事情就交给我那小女儿做。她也很乐意,每天跟爷爷汇报。今天是几号,星期几,是什么节气?上面写了什么?每天把日历的内容读一遍给爷爷听。爷爷听了乐得合不拢嘴。总是背地里叮嘱我:“别对女儿凶巴巴的,她才读大班,就认识这么多字,你要好好培养。”我的学生学习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是通过我的讲解,是属于知识的传承。我女儿理解二十四节气是她一天天翻日历翻出来的,有日子的意识,这算家风的传承吧!</p><p class="ql-block">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父亲是耕田种地的一把手。地方上有人犁田起不了犁心,总会来向父亲请教。小时候我就是父亲的小尾巴,每天跟着父亲在田地间转悠。虽然我看起来像个弱弱的小女生,可是啥时候该种什么?如何种,我也是一清二楚的。父亲每次种菜,我就在一旁帮忙放菜秧。种豆时,父亲负责打坑,我负责数豆子,放豆。父亲就用锄头把我放好豆子的地匀平就可以了。最后我们再给豆子浇浇水。就可以开开心心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最难忘的就是跟父亲一起耕田,每次父亲去耕田,我就提着一个桶跟在父亲后面。捡泥鳅、黄鳝。遇到大黄鳝我吓得大叫起来。以为是蛇。父亲就会耐心地跟我普及黄鳝与蛇的区别。叫我大胆去抓。渐渐地我的胆子就更大了。有时父亲也会让我扶着犁头吆喝着牛往前走,感觉是那么自然。我最喜欢耙田,只要人站上去,指挥着牛的方向。牛就会拉着我前进。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回过头看自己耙的田很有成就感。父亲也乐意带着我玩。可是母亲就不乐意。因为耙完田回来,一身脏兮兮的都是泥巴。被母亲唠叨几句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时至今日,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两个孩子只要玩的开心,快乐。我都会成全他们,给他们充分自由。有生活的温度,这大概也是好家风的一种传承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站在监考的教室里,窗外是六月的骄阳。父亲节到了,老父亲应该又戴着那顶破草帽,在菜园里忙活吧?他粗糙的双手抚过秧苗的样子,他弯腰查看豆荚的神情,还有他听小孙女念日历时眼角的皱纹,都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突然很想回家,再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再听他讲那些老掉牙的农谚,再让女儿撕下一页日历,念给她的爷爷听。</p><p class="ql-block"> 土地会老去,日历会翻完,但父亲教会我的那些事——对生活的热爱,对劳作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已经像种子一样,深埋在我和孩子们的心里,等待着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比任何华丽的礼物都更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