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江西美:山水之间,有诗有魂

逍遥君

<p class="ql-block">  江西之美,在山,在水,更在人文。</p><p class="ql-block"> 从陶渊明的柴桑田园,到王安石的临川忧思,从白居易的庐山放歌,到辛弃疾的赣水长怀,江西,这一方钟灵毓秀之地,不仅养育了才俊,更藏着诗魂与书香。</p> <p class="ql-block">  “匡庐奇秀,甲于天下。”这是《庐山记》的开篇,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共识的惊叹。</p><p class="ql-block"> 庐山不仅以云海瀑布、飞泉险峰闻名,更是中华文化的“高地”。</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这里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逆时美景,苏轼则在庐山悟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朱熹在白鹿洞讲学讲理,宋儒理学自此肇始。</p><p class="ql-block"> 庐山之美,不只是视觉的震撼,更是思想的升腾。山水之形,助长文脉之势,文化之光自此照耀江西。</p> <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这句诗出自陶渊明晚年归隐柴桑(今江西九江)所作,柴桑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典田园诗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官场,归耕山野,在江西的一隅,种豆南山、浊酒自斟。他的文字,不事雕饰,却真挚如水;他的生活,不逃世,却宁静如禅。</p><p class="ql-block"> 江西这片山水,给了陶潜一方可以“悠然”的天地,也给中国文化一个永恒的精神故乡。</p> <p class="ql-block">  “临川才子”王安石,是江西文脉另一座高峰。</p><p class="ql-block"> 他在《登飞来峰》中慨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胸中有丘壑,笔下多锋芒。江西临川不仅诞生王安石,还走出了汤显祖这位“东方莎士比亚”。</p><p class="ql-block"> 汤显祖的《牡丹亭》,梦里惊鸿,情动九州。他的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仅写爱情,更写人生的执着与热烈。</p><p class="ql-block"> 临川,山不高而气高,水不大而文大。是江西文风之源,更是中华文化一颗耀眼的星。</p> <p class="ql-block">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位一生渴望抗金的词人,晚年隐居江西上饶带湖。</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的江西岁月,既有“稼轩老矣”的悲壮,也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尽繁华背后的孤独,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尽亡国之痛与英雄难遇的遗恨。</p><p class="ql-block"> 江西山水,在他笔下是寄情之地、思国之地,也是英雄无处伸拳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江西,从古至今,以山水著名,以人文著称。赣江如脉,串联着文化与风骨。</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文章节义之邦”,也有“理学重镇”;有陶渊明的隐、有王安石的仕、有辛弃疾的战、有汤显祖的梦。江西不是华丽外表的代名词,却是一种深邃气质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赣鄱之地,水抱山回,文风远播。”这是地理的赞美,更是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或许你未曾踏足江西,但你读过的诗、学过的文、唱过的词,都与江西有关。</p><p class="ql-block"> 它不争,却光芒恒久;它不言,却总被写入中国最深情的文字里。</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烟雨中读理想,</p><p class="ql-block"> 在柴桑田园中品宁静,</p><p class="ql-block"> 在赣江涛声中听家国,</p><p class="ql-block"> 在文人笔下,江西,就是那一方写不尽的人文山水。</p> <p class="ql-block">(配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