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的③个改变

阳光的xinsheng

<p class="ql-block">我身边有很多爱看书的人,有一些人像饥饿的旅人,贪婪地吞下一本又一本"秘籍",却常常发现自己的行囊越来越重,脚步却未见轻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见过太多人,包括曾经的自己,把读书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打卡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架上的已读书目不断增加,笔记软件里的摘抄越来越丰富,但当我们合上书本,那些闪光的理论却像晨露一样迅速蒸发,留不下多少实践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读书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引发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之前一直在团队分享:你能在你所阅读的一本书中,学到其中的一点,在我看来你已经已经很强了,因为很多人一点都学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今天分享的三个问题中的其中之一,而我也是在猫叔这里看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把这套方法分享给你,它不是唯一的读书方式,但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第一个问题:这本书给你影响最深的一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句话来理解:如果要给别人讲这本书,且只能讲一个点,你会讲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对理解深度的一次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被要求只分享一个点时,就不得不进行严格的优先级排序,找出那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提炼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只有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他人解释一个概念时,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也是费曼技巧的核心就是简化与重构——剥离复杂的术语和例子,直达概念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思考,快与慢》这本经典著作为例。这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行为经济学的诸多重要概念。但如果只能讲一个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会选择系统1与系统2的区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大脑中存在快速、直觉的思考系统(系统1)和缓慢、理性的思考系统(系统2)。这个基本框架是理解全书其他内容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认知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选择"一个点"的标准可以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具颠覆性:彻底改变了我原有认知的观点</p><p class="ql-block">最实用:可以直接应用且效果显著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最基础:理解其他内容的前提和框架</p><p class="ql-block">最独特:这本书区别于同类书籍的核心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练习这种"单点提炼"能力的好处远超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它强迫我们进行深度思考,避免泛泛而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这种能力在工作中极为实用,无论是向上汇报还是团队沟通,精准提炼核心信息都是关键技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这种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因为我们不断在寻找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和层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建议在读书笔记的首页为每本书保留一个"一句话精华"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长期积累下来会让你拥有快速抓取重点的能力,并且在需要时能迅速调取最相关的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第二个问题:这本书解决了你那些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最早看书其实是希望这本书能给我解决实际问题,在我看来,读书的第一步,不是急着吸收新知识,而是先理清自己为什么需要这本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本方法论书籍都应该像一副对症的药,而不是随便抓来的保健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翻开书之前,我们心里往往已经带着某些疑问或困惑,只是这些需求有时被模糊的想要变好的愿望掩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合上书页,第一个要问自己的就是:这本书是否回应了我的初始需求?它帮我解决了哪些具体的困惑?这个反思过程实际上是在建立知识与个人经验的连接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当我读《深度工作》这本书时,最初的困惑是"为什么我整天忙碌却总觉得产出不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卡尔·纽波特提出的"深度工作"与"浅层工作"的区分,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问题所在,我不是工作时间不足,而是深度专注的时间太少。这个认知直接回应了我的初始困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答这个问题时,要尽量具体。与其说"这本书教我如何更高效",不如列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它让我明白了多任务处理实际上是效率杀手</p><p class="ql-block">第二,它提供了打造'深度工作'时段的实操方法</p><p class="ql-block">第三,它解决了我在数字时代如何保持专注的困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具体化梳理,能帮助我们把书中的精华真正内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本书并没有解决我们最初的困惑,但却意外地回答了其他我们未曾意识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意外收获"同样值得记录,它们往往是突破性成长的契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有一次我读一本关于沟通的书,原本想解决职场表达问题,却意外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这些问题和答案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问题-答案"库。一段时间后回看,你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认知轨迹和成长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记录比单纯的读书笔记更有价值,因为它与你的真实困惑和需求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第三个问题:接下来,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如果没有落地为行动,就像没有点燃的火种,永远无法释放其真正的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盘》这本书里面提到复盘方式,我觉得写的很好,但是基于这本书提到的复盘方法。我写了两年以上的复盘,基于复盘中,我记录很多业务的实操细节还有自己的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阅读方法论书籍时容易陷入一种错觉:读完了,画了重点,做了笔记,就仿佛已经掌握了其中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实际上,只有当我们把书中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时,这本书的价值才算真正开始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答"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这个问题时,关键在于"具体"和"可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每次选取1-3个最容易上手或最迫切需要的行动点,而不是试图一次性实践全书的所有建议。太少没有效果,太多难以坚持,1-3个是一个经过验证的合理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复盘》这本书为例,读完后你可能会列出这些行动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每周固定时间做行动萃取:从过往的复盘笔记中提取一条可复用的业务经验</p><p class="ql-block">2、设置错误模式预警清单:根据复盘中的失败案例,列出3个你最容易重复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用5%改进来验证思考:对复盘时提出的某个假设设计一个最小可行性测试,对比结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这些行动的共同特点:具体、可操作、有时间或情境标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比一下模糊的我要培养好习惯或减少手机使用,上面的行动项显然更容易执行和跟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动项的设置要遵循"最小可执行"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其设定每天冥想30分钟,不如从每天睡前深呼吸三次开始,与其决定彻底重新整理电脑文件系统,不如先"每周五下午花15分钟清理下载文件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的成功会带来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以在读书笔记的醒目位置专门设立"行动清单"区域,用不同颜色标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完成一个行动项,就做上标记并写下简单的效果反馈。三个月后回看这些记录,往往能清晰地看到哪些方法真正融入了生活,哪些需要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小看这些微小行动的力量。你今天的处境是你习惯的反映,而你未来的成就将是你习惯的产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是向理想自我迈进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三个问题的协同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独来看,这三个问题各有侧重:第一个关注认知层面的理解,第二个强调具体知识转化,第三个实际的执行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当它们成为一个连贯的思考流程时,就能产生1+1+1&gt;3的协同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基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通过讲述传递,强化自己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个则是将知识转化到具体工作具体生活中,第三个则是自己通过行动来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炼理解,问题转化,执行反馈,公开分享,这样子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循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行动经验的积累,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会不断深化,可能发现最初认为不重要的观点其实价值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随着认知的提升,我们的行动也会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能带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困惑阅读《番茄工作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第一个问题,你提炼出"时间分块+规律休息"的核心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第二个问题,你认识到自己的主要问题是频繁的干扰和缺乏时间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第三个问题,你开始实践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的基本节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随着实践的深入,你可能发现更深层的问题是任务优先级不清,于是重新回到书中寻找相关章节,开始新一轮的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动态的、螺旋上升的学习方式,远比线性的一次性阅读有效得多。它让书籍成为我们长期的思考伙伴,而非一次性的消费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方法论书籍的终极目的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引发行为的积极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个问题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书页上的理念和现实生活中的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持续练习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将他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成长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充斥着速成班和快餐文化的时代,真正的学习反而需要慢下来,慢到足以让知识穿过认知的表层,抵达行为的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没有转化为行动的知识就是数据。而这三个问题,或许就是你将数据转化为智慧的有效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次当你合上一本方法论书籍时,不妨暂停片刻,问问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这本书给你影响最深的一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2、这本书可以解决你那些问题?</p><p class="ql-block">3、接下来,你可以采取哪些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就是你的下一轮成长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作者</p><p class="ql-block">阿锋的干货分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