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场滂沱大雨,走廊上雨具摆放构成了独特的校园风景。这是继《雨中的教育》后发生的自主改变。课间,学生常将走廊当作运动场的行为有所改变;放学的时候,离校门口一定的距离一顺溜排列的家长接送孩子的车队,这是周一夕会话养成习惯发生的影响。当学生开始主动调整雨伞摆放,当孩子向家长讲述规范停车的要求,我们见证着规则意识正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生自觉。<div> 当认知的溪流渗透进日常行为的土壤,教育便显现出改变现实的力量。</div> 本周正值"5·20心理健康教育周",敏行楼大厅摆放着加班完成的色彩明丽的主题图:情绪的主人——种一颗友善之花。主题图上,贴上了学生的愿望叶。“让赞美流动起来”成为最具温度的教育现场。学生们将写着"你今天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焦虑时记得深呼吸"的卡片取下来留给自己或赠送给同学,这些摘选的"心灵处方",化作同学间传递温暖的媒介。 <br> 情绪箱中三分之二参与者分享的都是开心的事,六分之一的同学写的是对关于学习和节点作业的焦虑,剩下六分之一的同学写的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 <div> 在此次主题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折射出梯度化培育的思想。如低年级开展“我的快乐小树”绘画体验活动,中年级开展“我的幸福泡泡”绘画创作活动,高年级开展“情绪保护伞”绘画,学生沉浸在情绪体验中。活动以期让每个生命被看见中,被唤醒,试着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div><div> 班级里“爱的抱抱”在流淌着暖意,所有的活动都在试图还原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教育不是疾风暴雨的改造,而是春风化雨般滋养。 <br> </div>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觉察不到教育行为的发生。" <div> 由跨班学生代表联合组建的"校园清癣志愿队",针对教学楼墙面顽固的"牛皮癣"展开专项清理。学生通过具身体验实现潜移默化的自我成长。</div> 教育即生长。当我们依托具身认知理论,以习惯为锚点塑造行为范式,以情感浸润唤醒生命自觉,教育便成为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在时光的沉淀中 ,终将见证生命自觉地抽枝展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