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身材伴随一生

阳光正好

<p class="ql-block"><b>[学生] 学习累≠胖有理</b></p><p class="ql-block">在校园里,学生肥胖问题凸显。课间操时,不少孩子没做几个动作就气喘吁吁;食堂里,一些学生的餐盘里堆满高热量食物;课堂上,他们精力不集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标准】</p><p class="ql-block">2~5岁的孩子参照《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6~17岁的孩子参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此外,还要警惕中心性肥胖,6~17岁男生、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gt;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gt;0.46,则为中心性肥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饮食小份且多样</b></p><p class="ql-block">儿童青少年,饮食要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每日摄入12种以上、每周摄人25种以上食物。尤其要增加优质蛋白类食物的摄入,比如鱼、禽、瘦肉、蛋、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以及膳食纤维类,比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杂豆。一日三餐一定要定时定量地吃,晚9点以后尽量不进食。进餐顺序:蔬菜-一鱼禽肉蛋豆类--谷薯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户外活动2小时</b></p><p class="ql-block">学龄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总时长应达到3小时,包括至少2小时户外运动;学龄儿童每天至少6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每周包括至少三天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不过,肥胖儿童运动应循序渐进,在专业人员的安全评估和指导下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睡眠充足防肥胖</b></p><p class="ql-block"><b></b>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减少久坐及视屏时间,也是预防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5岁以下孩子每天要睡够10~13小时,6~12岁孩子要睡够9~12小时,13~17岁孩子要睡够8~10小时。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睡前1小时禁食、按时睡觉、睡前读绘本、卧室使用遮光窗帘等。</p> <p class="ql-block"><b>[上班族] 久坐不动≠体重失控</b></p><p class="ql-block">上班族每天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身体活动量少;午餐常靠外卖解决,高油高盐的快餐、香甜的奶茶成了标配,热量严重超标;下班后,忙碌一天只想躺在沙发上,很少运动健身。长期如此,很容易变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标准】</p><p class="ql-block">除了体重指数BMI保持在(18.5~23.9) 千克/平方米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需警惕内脏脂肪超标,可通过体脂秤定期监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饮食可三增三减</b></p><p class="ql-block">建议上班族每日热量摄入根据劳动强度调整(如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热量30千卡~35千卡),并遵循“三增三减”原则。“三增”即增加蛋白质(鸡蛋、豆制品)、膳食纤维(杂粮、蔬菜)、水分(每天1500毫升~1700毫升)的摄入;“三减”即减少精制糖(含糖饮料)、饱和脂肪酸(肥肉、动物油)、加工食品的摄入。工作日可自带午餐,用糙米饭替代白米饭,搭配清蒸鱼、西兰花。夜班加餐,选择无糖的酸奶和坚果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工作间隙动起来</b></p><p class="ql-block">上班族可以利用工作间隙、通勤时间进行微运动,每日消耗热量累计可达20千卡至300千卡。每工作1小时,做3分钟靠墙深蹲、手臂上举拉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时,可以提前两站下车步行,或骑行上下班(距离小于5千米可骑车)。回家后也可和家人一起练习深蹲、平板支撑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养成三个好习惯</b></p><p class="ql-block"><b></b>体重管理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需要持续关注。可以养成三个体重管理的好习惯:写一周饮食日志(可下载饮食记录软件,计算食物热量,避免热量摄入超标)、每天增加10分钟运动、每月测量一次腰围。</p> <p class="ql-block"><b>[宝妈] 带娃忙≠不能瘦</b></p><p class="ql-block">怀孕时激素变化让身体囤积脂肪,产后身材难恢复。为保证乳汁质量,产妇常摄入高热量食物,又因照顾宝宝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影响激素平衡,也容易增加食欲、降低代谢。部分产妇将精力全放在宝宝身上,减肥动力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标准】</p><p class="ql-block">一般会在产后6个月至1年内体重逐渐恢复至孕前水平。研究证明,产后体重每周下降0.5千克是安全而有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母乳喂养助恢复</b></p><p class="ql-block">孕期体重增长的1/4~1/3(3千克~4千克) 为储备脂肪,如果产后采用母乳喂养,每天随乳汁消耗的能量平均为650千卡,0至6月龄纯母乳喂养,有助于脂肪的消耗和体重恢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食物多样不过量</b></p><p class="ql-block">传统的“月子餐”食物搭配往往不够合理,产妇容易摄入过多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等摄入不足,能量过剩导致产后发胖,因此产后要做到食物多样不过量,以满足自身营养需求,保证乳汁营养和母乳喂养的持续性。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食物。可通过选择小份量食物、粗细搭配、荤素双拼、色彩丰富等方法,达到食物多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产后6周多活动</b></p><p class="ql-block"><b></b>产后应逐渐增加适度身体活动,剖宫产的产妇术后24小时应下床活动,产褥期以低强度活动为主;自然分娩产妇一般在产后第2天即可开始产褥期保健操,每1~2天增加1节,每节做8~16次(强度别太大)。产后6~8周(尤其剖宫产者)应咨询专业人士,逐渐增加身体活动量和强度,开始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一般从每天15分钟逐渐增至30分钟,每周4~5次,形成规律,并逐渐增加骨骼和肌肉的抗阻运动。</p> <p class="ql-block"><b>[老年人] 代谢慢了≠瘦不了</b></p><p class="ql-block">不少老人身材发福,肚子滚圆,多因代谢减缓、日常活动量减少、偏好重油咸香的饭菜。也有部分老人身形瘦削,或是受慢性病折磨,食欲不佳、营养吸收差,或是牙齿脱落、肠胃功能弱,进食受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标准】</p><p class="ql-block">看体重指数(BMI)、腰围、体脂百分比。65~79岁老年人的适宜BMI范围应为(20~26.9)千克/平方米,80岁及以上老年人应为(22~26.9) 千克/平方米;腰围可更准确地预估老年人衰老的风险,一般来说,男性&lt;90厘米,女性 &lt;85厘米为正常;正常老年人的体脂率,男性一般在20%~25%,女性在25%~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慢节奏减重保肌群</b></p><p class="ql-block"><b></b>不同于中青年群体,老年减重需遵循“慢节奏、保肌群”原则,每月0.5千克至1千克的减重速度是适宜的,尤其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5%~7%即可显著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目标设定需动态调整,如遇肌肉量下降超过5%或握力显著降低,需及时增加蛋白质摄入和抗阻训练频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足量蛋白适量果蔬</b></p><p class="ql-block">老年人总体的饮食原则是食物多样、营养均衡,保证足量优质蛋白,搭配适量果蔬。推荐肥胖中老年人采用“221餐盘法”:2拳蔬菜(半数为深色)、2掌心高蛋白食物(鱼/豆制品为主)、1拳低升糖指数主食(如糙米、燕麦)。每日总能量控制,应在基础代谢率上削减 300~500 千卡,同步保证每千克体重1.2克~1.5克的优质蛋白,以维持肌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每天要散步30分钟</b></p><p class="ql-block">老年人的运动类型可选低冲击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如散步、太极拳、哑铃训练等。建议每天散步30分钟,每周进行3次哑铃训练。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运动纳入日常生活,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p> <p class="ql-block"><b>据《健康时报》,侵删。</b></p><p class="ql-block"><b>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指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