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夏的风掠过车窗,载着满心期待的车子缓缓驶入梅城村道。抬眼望去,远山如黛,连绵起伏的轮廓恰似一袭碧绿绸带,轻柔地覆于大地之上。田间,农妇们俯身挥动银镰,金黄的油菜在“唰唰”声中整齐倒下,勾勒出丰收的曲线;农舍前,枇杷压弯枝头,圆润的果实裹着金黄外衣,在阳光下泛着蜜糖般的光泽,为宁静村落增添了几分甜蜜与富足。</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三次踏足梅城。1981年高考,我与同学艳借住东至南门岭血防组胡伯伯家,考后,艳带我去她爸在梅城的学生家游玩。穿过阡陌纵横的乡野,走过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村庄石板路,苔痕如墨。岁月匆匆,村庄的名字已变成模糊的碎片,沉淀在时光深处。2020年深秋,在广东东莞定居多年的艳踏上归乡之旅,与东至的老同学聚会后经我提议,一同探访了周馥故里。</p> <p class="ql-block">五月阳光明媚的周末,与东流文友再次造访打卡。</p> <p class="ql-block">东至县历史悠久,自唐建德二年(757 年)设建德县,历经县名更迭,1959 年至德县与东流县合并成东至县。至德县城原在白象山下的梅城,抗战时梅城遭日寇轰炸成废墟,县城先后迁至金家村、苏村,战后迁回尧渡街。尧渡街与梅城仅隔南门岭,相距不到 3 华里。如今,梅城融入东至新城,与尧渡老街连成一片。而梅城因宋代诗人梅尧臣曾在此任县令,且“有德政,人去民仍思之”得名。梅城周村,则是晚清重臣周馥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周馥字玉山,号兰溪,出身于安徽至德(今东至)书香之家,自幼聪慧,四五岁便能熟诵《四书》《五经》,六七岁时已遍览乡塾藏书。虽科举之路坎坷,却在1862年迎来人生转折——应募加入淮军,从此踏上仕途。从县丞到知县,从道员到直隶按察使,再到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他的一生与洋务运动紧密相连。不仅参与创办北洋海军、学堂、电报局等重要事业,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实际操盘手,还为复旦公学、安徽公学的创办倾注心力,在教育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民间流传着他颇具传奇色彩的发迹故事:早年在安庆街头代写文书,因一份为老妇人所写的诉状,获曾国荃赏识,被推荐入曾国藩幕府;又因替厨师工整书写的伙食清单,赢得李鸿章青睐,自此追随左右,开启辉煌人生。居高位而不忘本,周馥始终秉持“贤儿多财损其志,愚儿多财益其过”的箴言,将勤俭二字刻入家风,告诫子孙“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 。</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周馥因母丧回乡丁忧,在此期间修建接官厅与周氏宗祠。接官厅坐西朝东,抬梁穿斗的架构搭配硬山仰瓦屋面,门楼、主楼两层错落有致,内设的会客厅、客房尽显雅致;周氏宗祠距接官厅150米,坐南朝北,前有“四水归堂”天井,后与接官厅风格呼应,二者既承载着他对家族的深情,也展现出晚清建筑的精妙。虽历经战乱损毁,但1910年,其子周学熙以钢筋水泥仿木重建,榫卯细节无一疏漏,堪称中国最早的此类建筑,如今宗祠仅存水泥框架遗址,诉说着往昔辉煌。</p> <p class="ql-block">“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周村,这个因周馥而闻名的村庄,如今更名为周馥村,承载着人们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敬仰与怀念。</p><p class="ql-block">步入村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村口的伫望亭,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周馥与母亲离别的深情,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少年周馥在此与母亲依依惜别的身影;“乐善好施”的古朴牌坊旁,30米长的“书香廊”内,周氏家规牌匾静静悬挂,字句间流淌着家族的智慧与教诲。走进接官厅,四合院建筑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的陈设间,周氏家族的历史事迹与家训布满墙面,周馥与周学熙画像高悬厅堂中央,目光深邃,似在与来访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回望周馥一生,在国家危难之际,治水患、兴实业、理外交,尽显担当;为人处世,低调务实、重义轻利,乐善好施、严于律己,成为族人楷模。他故去后,周家在工商、学术界人才辈出,正是清廉好学家风的延续。从修建万善桥到治理洪水,从“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家规传承,周馥家族用行动诠释着仁心与担当,让百年家风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离开周村,我的心中充满着敬意与感动。周馥家族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深深感悟到,家风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更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中最珍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