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到常德河街,沈从文称它“是湘西的一个大码头。”“是交换出口货与入口货的地方。”“是最具有欣赏价值的材料之一种。”</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年间鼎修的《常德府志》说:“河街,南门外,临江,商贾辐辏之所。”</p> <p class="ql-block">雍正时期,常德知府高纲形容它:“大艑小艇聚城傍,上溯黔阳下武昌……”可见当年的常德河街是多么地繁华无比。</p> <p class="ql-block">我虽对当年的河街比较熟悉,仍然采访了许多居住、生活、工作在河街的老人。他们中,有居住在水星楼旁边的码头工人刘阳生老人。</p> <p class="ql-block">还有码头工人黄青山老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麻阳街上的帅哥陈恩长老人。</p> <p class="ql-block">大河街信义药材行管事陈展候老人。</p> <p class="ql-block">他向我描述了小码头边上的信义药材行。</p> <p class="ql-block">还有大名鼎鼎的大河街永和铁麻铺掌柜张启生老人。他是我当年采访时唯一健在的一位常德工商业者。</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生活在河街的李金云老人等。</p> <p class="ql-block">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口述,丰富了我对常德河街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河街,曾经有许多码头。它们是吐纳货物的地方。它们的存在,造就了常德这座城市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张清末的照片,就能了解当年的大河街,就是从东门外三官殿码头,积石壩石柜到下南门码头这段河街。</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常德抗洪纪念碑就矗立在昔日的积石壩上面,它记录了河街不平凡的历史。每当夕阳西下,这座纪念碑显得格外的醒目,因为它吸引了人们的缅怀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说到大河街,有句民谚:“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它形象的描述了当年常德河街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因为大河街有许多的码头。如三官殿码头、姜码头、仁智桥码头、驿码头、木码头、小码头、下南门码头等。所以它们都是出金银财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河街的最大码头是下南门码头,它旁边的美孚洋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若感兴趣,不妨与我私聊。</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強对常德的河街垂涎三尺,曾计划将河街等地划为外国租界,遭到常德民众的坚决反对。</p> <p class="ql-block">大河街上,有家平安客栈,当年沈从文就住在这里。在这家客栈,他帮表兄黄玉书代写了三十多封情书。</p> <p class="ql-block">以致于黄玉书与杨光蕙结成了连理,生下的小仔仔叫黄永玉。</p> <p class="ql-block">所以黄永玉先生感慨的写下:“常德是我的母土。”还为重建常德河街提写了街名。</p> <p class="ql-block">“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想当年,大河街商业繁华,商家店铺鳞次栉比,它绝不是一条好吃街。</p> <p class="ql-block">下南门又名临沅门,早在抗日初期,它就被炸毁了。</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大河街建起了许多当时的高大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南门码头,成为开往对河汽车南站,德山老码头,德山街码头,裴家码头的轮渡码头。每逢周六、周日,开往德山老码头的渡轮人满为患,都要增加航班。</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下南门码头中央,上世纪60年代,这里建有一座巨大的语录牌,它能让人记忆起许多当时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大河街路段,建有许多窨子屋,它与从前的大河街的窨子屋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尤以重建的万寿宫(江西会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特别的养眼。</p> <p class="ql-block">小河街是一条承载岁月记忆的老街。从前主要经营竹木建材生意。这里有座铁公元帅庙,它的故事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小河街上有座鸳鸯走马楼,这里昼夜歌舞宴乐。解放后在市第一中医院当药工的熊生贵老人,曾在这座鸳鸯走马楼里当过差。熊生贵老人解放前在麻阳街上开有一家小小的中草药铺。在他家的吊脚楼下,57师余程万师长提前掩埋好了撤退时用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鸳鸯走马楼,就建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上南门又称神鼎门,它在小河街与麻阳街之间,从前有座上南门码头。这里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是运送军用物资和长途客运的码头,俗名大江渡。看到解放以后这种低矮的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相互映衬的情景。有种新旧交融的感觉。它让人不禁感叹城市的变迁。仿佛在诉说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人们去发现和倾听。</p> <p class="ql-block">那一排建在河边的吊脚楼,就是闻名遐迩的麻阳街。它的故事多多,沈从文故而感慨:“我最中意的是麻阳街那一段。”倘若走进当年的麻阳街,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你会感悟现代生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麻阳街古城墙上有座笔架城。它是常德府学(即府文庙)门前的一只笔架。</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常德府志》说德山钓鱼矶上面的宝塔是府学巽方的一支文笔。因而民间流传有某年某月某日,若在笔架城的垛子口见到太阳从德山宝塔的上面升起,常德会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这座宝塔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德山志补》上称它为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1985年,市政府拆迁了昔日的河街,当地数万居民被安置在新城区。昔日的麻阳街上,建成了一排水泥防洪墙。并墙上创意了“中国常德诗墙”和诗墙公园。</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麻阳街这段,排列着木质建筑风格的传统店铺和非遗学研基地楼,还重建了这座麻阳会馆。人们行走在这条街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感受着生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河面上经常见到一艘轮船拖着七、八条驳船在河面行驶,被称为“水上火车”。这种生动的画面,再也见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但常德的老人仍记忆犹新,细细地回味。</p> <p class="ql-block">河面上再也见不到一排排串起来的木排和排鼓佬在木排上建起的棚屋。</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听不到木排上排鼓佬的歌声,和头排上打鼓佬的打鼓声。这样能让洞庭王爷柳毅和他的夫人龙女,他俩能安静地睡个好觉。所以早就把监督木排打鼓的水府庙(打鼓庙)、打鼓巷和打鼓巷码头都拆了,它们让人想起《楚辞》里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看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常德河街,再去穿紫河逛逛重建的常德河街,你会感悟改革开放后河街的巨大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