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煮粽子</span></p><p class="ql-block"> □ 瑞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老家海南东方市感城镇尧文村里,端午节,村民亦称五月节、粽子节。老家有个习俗,农历五月初四,即端午节的前一天,是包粽子煮粽子的时日。若觉得初四当日包的粽子量不够,可以在当日追加,或初五后的几天内均可再包,但包粽子是不宜在初四之前和初五包的。一代代村民就这样严守习俗,尊重文化。</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临近时,老人也会教小孩子念读《五月节山歌》:五月节来时,规矩记心里,初一绑色线,初二割叶片(粽子叶),初三泡糯米,初四包粽子,初五过节喜。关于五月节的山歌也不少,小时候放牛时都传唱。而今,也只有极少村里的老年人才知晓了,而年轻人们知晓的极少,顶多是寥寥不几了。</p><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天,母亲早早就忙碌起来了,凉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当看到母亲将粽子放进铁锅里烧煮那一刻,我的心啊,随着燃烧的柴火心花怒放。心想,快要吃上粽子了!说归说啊,想很快吃上粽子不是那么容易的。煮粽子,需要时间,需要方法,需要耐心,需要过程。要吃上粽子,得“好事多”。</p><p class="ql-block"> 老家村民煮粽子,一般从上午九点钟开始,一直烧煮到下午三四点,有时甚至更久一些。包好的粽子一旦上了灶台,就不能间断,直到煮熟为止。母亲煮粽子的过程是有条不紊的,先是将洗干净的铁锅端到灶房外,再选一处较荫凉的地方,移来几块石头,搭起临时灶台,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铁锅架到灶台上。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村里读小学时,老家不仅没煤气没水电,甚至连煤炭都没有,煮饭做菜等全靠柴火。灶台搭好了,铁锅架好了,母亲就将包好的粽子错落有致地放进锅里,再加入凉水,水量以漫过粽子面为宜,然后点火烧柴煮粽子。</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很奇怪母亲煮粽子为啥不在平时做饭的厨房,而要在户外重新垒灶台?母亲说,煮粽子不同于煮饭那么简单,要讲火势,讲时间,要关注过程。煮粽子烧火的木头既要易燃又要耐燃,而这种木头基本上是大块头的,厨房里的灶台无法置下大块的木头,所以要到厨房外搭灶台。后来,附近的村民也纷纷仿效母亲的方法,煮粽子都到户外搭灶台。</p><p class="ql-block"> 烧火刚烧起来时,母亲会不断地摇着扇子助火,不断地添加木头。因灶台边气温高,又不停地扇风,母亲常常是汗流满面,衣服也湿透了。当有热气从锅盖旁冒出来,就是粽子煮开了,此时母亲才会擦掉额头上的汗水,停止手上的动作。</p> <p class="ql-block"> 这样继续煮了大约二三十分钟,母亲会去第一次掀开锅盖,仔细地观察锅里的水位,然后,拿起葫芦瓢去加水,水面以漫过锅里粽子为宜。煮粽子的过程共六七个小时,期间母亲会多次反复观察水位,然后加水。母亲煮粽子的专注和用心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p><p class="ql-block"> 粽子煮了两三个小时后,我常常会“好意”地提醒母亲说粽子也许熟了,赶快看看,不要煮得太烂了。母亲看看我,笑了笑,她当然知道我的小心思。母亲会跟我说:芒果还不熟就去摘下来吃,那是酸溜溜的;西瓜不成熟就采摘,那是不甘甜的;煮饭不到火候,那也是生硬的……</p><p class="ql-block"> 煮粽子的过程中,母亲会去正在煮粽子的邻居家串串门看看情况,让我看好自家的灶台,并添柴加水,我兴高采烈。母亲一转身,我立即揭开锅盖检查,看看水量,更看看那粽子叶的色彩,也顺便闻闻粽香,真想粽子立刻熟透啊!</p><p class="ql-block"> 解馋的时候到来了。母亲从锅里拿出一个粽子,粗看了粽子叶的色彩,再翻来翻去仔细地看,然后用刀将粽子横竖切开,用手捏捏米粒后,最终宣布粽子熟了。这时,我迅速地拿住一小块,然后闪到一边,迫不及待地吃起来,那清香的味道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现在,市场上的粽子多种多样,有鸡蛋粽子、排骨粽子、红枣粽子、五花肉粽子、鸡肉粽子、咸鱼粽子等。而过去,母亲的粽子才两种,即猪肉粽子和黑豆粽子。</p><p class="ql-block"> 如今,母亲离开人世30年了,在户外搭灶台煮粽子的景象我已看不见了。每年的端午节,我也会去市场上买粽子,当作过节食品,但总是吃不出母亲煮的粽子的那种余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四月廿八 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秀中社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