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纪实

Onlook

<p class="ql-block">初入铅山二中担任初一实习语文老师,怀揣着紧张与期待,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正式授课,课文是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这不仅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一课,更是我教学成长路上至关重要的起点 。</p> <p class="ql-block">精心筹备,只为课堂绽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到授课任务后,备课成了我生活的重心。我深知《有为有不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何让初一的学生理解是个难题。为了讲好这堂课,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参考优秀教案,逐字逐句剖析教材,梳理文章结构与主旨。制作PPT时,我力求简洁明了又生动有趣。从作者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再将课文重点语句、论证思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辅助学生理解。为了设计教学环节,我反复思考,设置了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活动,希望能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但第一次做这些,我时常感到迷茫,不知节奏如何把控,活动怎样开展才有效,只能不断向指导老师请教 。</p> <p class="ql-block">课堂时光,与学生共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课铃响,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一开始,紧张让我的声音有些颤抖,但看到学生们充满好奇与期待的眼神,我渐渐镇定下来。按照教学设计,我先介绍作者,再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大意。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回应,踊跃回答问题,让我信心倍增</p><p class="ql-block">到了小组讨论环节,我抛出“生活中的大小善、大小恶有哪些”的问题,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们分组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小组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看着他们认真思考、积极表达,我感到无比欣慰。但课堂也并非一帆风顺,时间把控上出现了偏差,导致最后的总结环节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意犹未尽 。</p><p class="ql-block">在引导学生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内涵时,我结合生活实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座、遵守交通规则等,帮助他们将抽象的道理与现实联系起来。学生们理解后恍然大悟的表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作为老师的成就感。但在讲解论证方法时,由于举例不够生动,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这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 。</p> <p class="ql-block">反思前行,期待下次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后,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肯定了我的教学态度和对教材的熟悉度,同时也指出了诸多问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内容讲解详略不当;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不够及时和精准,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思维;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还有欠缺,课堂深度不足 。</p><p class="ql-block">这堂新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远不止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那么简单,它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虽然第一次授课有诸多不足,但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宝贵的经验。未来,我会更加努力提升自己,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在下次课堂上呈现更精彩的内容,与学生共同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