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经意间已经早生华发;不经意间,人们已经习惯了快捷的生活。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确切说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却越来越怀念那个用“书信”交流的年代。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通过写给任安的信,以先贤自勉,剖白心志,表达自己发愤著书心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句子,借山川景物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退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句子,短短28字,写尽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1988年,因为户口原因我必须回老家参加中考,于是那年春节后初三的第二学期,我就随母亲回到老家的乡村初中读书。几个月的读书生涯印象模糊,然而有一件事却让我记忆犹新。就是在5月份中考报志愿(那时候是先报志愿再考试)面临选择的时候,我竟在同一天收到了2封信,一封是父亲写来的,一封是姐姐写来的,父亲希望我读师范继承衣钵,正读师范的姐姐则希望我能读高中上大学。虽然期望各有不同,但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其实春节在一起聊天时他们都谈过这个话题,但都还要再寄一封信,这是郑重也是真情的流露。 三十年后的2018年,高考之后的女儿也面临选择忐忑而焦虑,面对面交流很难深入。于是我以书信的形式写了一篇文章《面对选择——致我最亲爱的女儿》通过微信发给了她,我不知道她的感受如何,但我知道那封信倾注了我对女儿的深情。 <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书信这种应用文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的书面交流逐渐从“书信”发展成“短信”,进而发展成今天的“微信”。“微信”比书信的交流更快捷,比短信的表达更丰富。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或许因为更便捷,我们的交流也就少了深入的构思;或许因为更即时,我们的交流就少了那份郑重和期待。在新时代里怀念过去,或许我真的老了。</p> 怀念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