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英的美篇

焦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提起“家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苏轼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古训道出了家风传承的真谛:一个家庭若要枝繁叶茂、源远流长,既需忠厚为本,也需诗书润泽。忠厚,是为人处世的根基;诗书,则是心灵修养与智慧积淀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深知这一点,是因为我从小便生活在一个以“宽厚爱人、学无止境”为家训的家庭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父母,都是建国前的老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焦有堂1933年出生于朔城区贾庄乡太平窑村,1946年参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后,从1957年到1978年,他先后担任过朔城区暖崖乡、窑子头乡党委书记,1975年,《山西日报》还以《艰苦奋斗为人民》为题,专门报道了他带领群众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农业战线上的先进事迹。 1979年任朔城区农工部副部长兼排盐改碱办书记,1990年12月离休。离休后三被中央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杰出老人”。市区奖励不计其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对待子女升学、就业上,从不搞特殊。七十年代初,推荐上大学、招工、插队青年回城都由乡党委决定选送的,那时,父亲的权力也可以说很大,本可以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子女安排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但父亲却没有。母亲后来经常说起,大哥中学毕业那年,正好大同医专有两个上大学名额,当时,只要父亲一句话,大哥就成了大学生了,但父亲却说,“毛主席的儿子都到广阔天地农村了,你还是去工厂吧。”就这样,本来聪明、勤奋好学的大哥去化肥厂成了一名工人。大姐高中毕业那年,正好大同制药厂正好来招工,晚上回家还说,“就让女儿去制药厂吧!”第二天起来,就改变主意了,“咱们不能搞特殊,还是让给困难家庭吧!”大姐的人生轨迹又变成了另外一种。二哥高中毕业那年,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但父亲却说:“农村孩子更需要这个机会!”二哥最后只能当一名煤矿工人,在矿井底下一干就是五年。我也是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学校,毕业后包分配,走上工作岗位的。所以,我们兄弟姐妹更多的是凭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在生活上也是严于律己的。母亲说起60年,当时,只有哥哥姐姐,姐姐刚会走,饿的也不会走了。爷爷是饿得起不了炕,眼看都要饿死呀,母亲实在没办法,只好领着哥哥去找远在暖崖乡当书记的父亲,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徒步走,从我们太平窑村早上走到暖崖乡范家岭已过中午,正好遇见经常和母亲一起开会的(母亲是建国前入党的、我们村的妇联主任),看见面黄肌瘦,疲惫不堪的娘俩,赶紧给她们做得吃了一顿饭,说父亲正好在地委(现在大同市)学习呢。母亲就和人家说了我们家的实际情况,上有老下有小,生命垂危,当时山区由于人少粮食还比较多,善良的山区支书,赶紧动员全村人,给我们家捐了一袋山药、一袋山药渣,还赶了一个毛驴车送母亲和哥哥回我们村。过了几天,父亲学习回来,回村看望家人,父亲也饿得脸都浮肿了,但听到村里边人送给东西了,马上生气地说:“你怎么个能随便接受老百姓的东西呢?这样是违反纪律的!”母亲满是心酸委屈地说:“我也是没办法,眼看就要饿死了!你这月领工资了,把钱给了大伙,算咱们买的!”父亲没有别的办法,第二天就赶回去,赶紧把钱给了大伙。并严厉地说:“以后绝不能再送东西,这是违法行为!”村支书马上表示,以后绝不再送!父亲这才放心去乡里上班。这样在边远山区一干就是12年,1968年,调往窑子头乡任书记,这一干又是12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我们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县城,父亲虽然工作单位变了,但内容却还是服务于基层的工作—农村工作委员会,经常是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城乡。几乎朔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留下了父亲不辞辛苦的汗水!父亲用他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农民致富的好帮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8年4月,焦有堂到贾庄乡下乡工作,首先和乡干部一起做农民的思想工作,使大家逐步认识到农建工程的重要性,在他的动员下,大家的积极性日趋高涨。工程开工后,他同施工人员共同奋战在工地上。中午,当大多数人都回家吃饭休息时,他却始终坚守在工地从不离开,饿了吃个馒头,渴了喝口凉水,困了泥地上一躺。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沿途徒步查看,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烤裂了嘴唇,晒黑了脸庞,有时实在身体不支,吃两颗去痛片应付了事。在抗美援朝中,焦老右下胸受了两处枪伤,每遇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乡里干部群众实在过意不去,劝他回家休息几天,焦老总是一再推辞,直到中秋节才回了一天,随后又匆匆赶到工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工程开始到结束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焦老与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村民给焦老做顿可口的饭菜,他都很反对。他说:“你们不能为我搞特殊,你们吃啥我吃啥,心里才舒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干部群众依依不舍的送别下,焦有堂又踏上了帮助北旺庄乡农民致富的征途。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协助乡党委、政府,先后指导厦阁、南磨、野狐涧等村,修建防渗渠2万余米,过路桥33座,田间桥163座,出水口404处,维修旧机井15眼,改造中低产田9100亩,种植松树、杨树3000余株。1999年至2001年,焦有堂深入到雒儿庄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帮助调整种植结构,变单一玉米种植为以蔬菜、杂粮、水果种植相结合,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2年,焦有堂帮助油房头村,建起180个蔬菜棚,帮助福善庄乡小岱堡村栽种障河柳3万余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营党建的领路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6年,朔城区亿隆电器有限公司成立。2007年7月,朔城区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亿隆电器党支部,焦老再次勇担重任,受委派担任朔城区亿隆电器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支部刚成立,只有3名党员,焦老以壮大党员队伍为抓手,推行了培训发展党员“三步工作法”。即:在优秀员工中培养确定积极分子,在优秀积极分子中培养发展党员,在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中层管理骨干。通过这一做法,把加强党建和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向党组织靠近的主动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3年的发展培养。党支部于2012年4月转变为党总支,下设亿隆,国美、云祥3个党支部,党员由最初的3名增加到19名,其中,销售经理有党员8名,占到销售经理的70%以上。2008年以来,支部多次组织公司员工为家庭困难员工捐款捐物,帮其渡过难关。2012年员工郝明患病,全公司捐款6万多元。每次捐款,焦有堂书记总是第一个把自己的爱心献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文字摘自《赤热情怀染夕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朔州市朔城区离休干部 焦有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追忆父亲的一生,犹如一篇篇酣畅淋漓的散文诗,在结尾处,我用浅浅的文字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唯愿 “与君世世为父女,又结来生未了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到母亲,我总觉得语言太单薄,母亲这本书太厚重了,任何文字都有局限性,不能把母亲的内涵表达千万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出生在代县一个叫杀渠沟的小山村,兄妹八人,又加上姥爷长年卧病在床,姥姥只好领着大点孩子,外出乞讨,在母亲八岁时,姥爷便撒手人寰了,这样,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贫困交加,实在过不下去了,姥姥只好把最小的两个女儿,母亲和小姨送人。母亲从此和姥姥一别,再无相见。母亲被送给一个她叫表姨的人家,但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亲情也淡薄了,母亲不是挨打就是受气,吃不饱、穿不暖,母亲经常跑到无人的野外,大声呼喊着:“娘啊…娘啊…你在哪里呢?我怎么找不到你了?”真是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无边的旷野,只有山谷的风,陪着母亲在哭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次,感觉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母亲跑到村边的一个小河边,想想生不如死,还不如躺河里淹死吧,但河水太浅了,沉不下去,求死不得,只好浑身湿漉漉地走上岸,饥寒交迫,没有人关心,幼小的心灵伤痕累累,但母亲的坚强还是战胜了孤立无助,活着、活着……四年以后,十二岁时,母亲实在忍受不了表姨一家人的奴役,一天中午,等他们一家人都睡着了,她悄悄地挎着一个挑菜篮子,假装去挑菜,走到村外,看见无人跟着,就一口气往外跑,终于跑得看不见村子了,才松了一口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勇敢的母亲,真实版的“三毛流浪记”开始了,吃一顿、饿一顿,晚上,有时睡在庄稼里地,有时睡在人家的大门口,衣衫褴褛、面黄肌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天几天没吃上一顿饭的母亲,晕倒在街头,这时,她遇到了人生的最重要的贵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晋绥边区特等劳动英雄、朔县人民爱戴的领袖、县农会主任孙兴昌。又一个机缘巧合,母亲成为了我们村第一个女党员。第一个妇联主席。母亲选择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共产党使她走向了新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的坚强、勇敢,使她能从苦难中走出来,是共产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所以,一直不知道自己生日是哪一天的母亲,郑重地和我们说:“我是一个党员,党的生日就是我的生日,七月一日就是我的生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从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天,就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合作社、互助组、集体化等各项工作,作为村妇联主任的母亲,从1948年—1978年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劳模先进,做为先进人物代表曾到大寨学习,1979年因积劳成疾,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三十年的农村工作中,最让人佩服的是,母亲做为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与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还是文革期间,当时我们村的革委会主任是句得贵,这时造反派夺了权。一天,一个不怀好意的造反派头头恶狠狠地说:“今天,咱们就把句得贵脱了鞋,捆起来,让他赤脚站一晩上,看他交待不交待。”别的支部委员,都被他的淫威吓住了,母亲一听,这还了得,数九寒天的,滴水成冰,这不是要人命吗?大家都低着头,没人敢说一声。母亲心里想:我再不说,好好的一位同志就完了。于是,母亲义正严辞地说:“我有话要说:毛主席还说:咱们要斗他思想,而不是斗的他的身体,要文斗不要武斗。而且这么冷的天,出了事,谁负责?我不赞成这种做法。”造反派头头听了母亲的话,合情合理,也无话可说,只好做罢!母亲的一句话,救了一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自从加入共产党,通过党的培养,终于从一个文盲发展成为一个活学活用的革命者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许多人谈癌色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在过耳顺之年后,有一段时间,脸色变得灰暗,吃饭不顺畅,哥哥姐姐们决定带着去太原看看,直接到山西肿瘤医院,通过一系列检查,医生说:“马上手术吧!”因病灶部位在食道靠前,以前这类情况,是不能手术的,母亲遇到了人生又一贵人—马炎炎,他是著名作家马烽儿子,刚从日本学习了新的技术,可以做这个手术,手术属于特大手术,经过四个半小时才做完,取出病灶,病理化验已属中晚期。刚做完手术,不能打麻药,母亲疼得咬着牙打抖擞,却也不“唉呀”一声,母亲的坚强超过了一般人,硬是咬着牙挺着。一个月后,回到家里,母亲还是很虚弱,脸色苍白,吃饭还是不顺畅,但豁达的母亲每到咽不下去时,还不忘自嘲到:“又遇上敌人了。”母亲的口头禅:“怕死还不做鬼?”、“我没病!”真有点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三十年过去了,母亲终于凭着自己的坚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战胜了死神!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癌症是可以战胜的!我命由我不由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贫穷、疾病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战胜它的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命中的贵人很多,最后她却活成了自己的贵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的精神,也就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红色基因。她的坚强和勇敢、勤劳和智慧、坚韧与执着、遇事沉着冷静、意志坚定,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让自己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精神,也无不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兄妹四人,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母亲平静地说:“生活就是斗争、斗争就是生活。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不管遇到多么难的事儿,在母亲眼中,都不足畏惧,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颇有点“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孩子的教育上,母亲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儿子小时候,有写字障碍,我迷茫、我焦虑,我痛苦,甚至在教孩子的过程中,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下来,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娃一下也给你考不了个大学,看娃玩积木时那专注与投入,以后学习准差不了!”母亲睿智的目光,预测了外孙未来的优秀!儿子已在数据科学家的岗位上,上下求索,屡创新高。女儿从小就有个性,是典型的“不听话的孩子”,我为此苦恼、生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劝我说:“娃长大后就听话呀,看娃那机灵样儿,以后准是个好苗子。”果不其然,女儿小学厌学,学习倒数第一名,但她内心深处有着坚定的信念,不怕落后、不怕嘲笑,一步一步努力,走到大学已成为学霸,用两年时间修完数学专业学分,又用两年时间修完计算机专业学分。又用9个月时间读完研究生课程,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她选择了世界最尖端的时间序列,用在医学领域的急性病的防防。她那种超常的定力、敏锐的观察力,无不来自姥姥的传承。听母亲一席话,胜读十年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花期,如果你的,孩子始终未开放,那他必定是一颗参天大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我深思的是,要想使孩子成为参天大树,必须有好的土壤,好的土壤就是好的家庭氛围,也就是良好的家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共产党,拥有许多为胸中主义和心中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还有许多像母亲这样的默默无闻,做好基层工作、做一个好人,用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一身的正能量,影响着周围人,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便可用一生去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筑起了中国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的话,母亲,她骄傲!她就是其中那最普通的一块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作品曾发表在《映像》《学习强国》《朔风》《朔州日报》等平台,并参与合著教育书籍《心若菩提》。从2022年到今年,每年被评为“最美读书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的阅读习惯也悄然改变了身边的亲人。曾经,我的侄儿也是个沉迷游戏和短视频的年轻人。我们闲聊时他逐渐被我讲述的历史与思想所吸引,也开始翻开书本。一旦真正进入阅读的世界,他才发现书海浩瀚,自己的渺小。从此,他的生活也悄然改变,不再只在手机里“刷世界”,而是在书本中拓展了真正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现在的家庭聚会,已不再围绕家长里短,而变成了读书交流会。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也逐渐改变了教育方式。过去他常因孩子写作业磨蹭而责备,如今则先反省:“是不是我方法不对?”正是这种“求责于己”的转变,让他的孩子们也在愉悦中爱上了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正是家风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风,像一条无形的河流,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它不张扬,却根深蒂固;它不喧哗,却静静地塑造着人的品格和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和万事兴,诗书继世长。”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书香中积蓄力量,在忠厚中传承风骨,把最深沉的爱与最温润的智慧,留给子孙后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