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庆祝“科教兴国”实施三十周年,北京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科工委等诗词学会联合举办了这次“走进清华”活动。可能是因为儿子在清华就读六年的缘故,我对这次活动从心底更加积极,并多了几分热情和钟爱。</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的是清华大学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歌创作于1924年,作词者是汪鸾翔,作曲者是张慧珍。</p><p class="ql-block">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p><p class="ql-block">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p><p class="ql-block">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幅挂在一、二层楼梯间表现“荷塘月色”的挂毯是为献礼110周年校庆而制作的,它以独特的高比林工艺编织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纤巧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这位正在给我们讲解的老师姓赵,她在清华工作了近三十年,从清华学堂的由来一直降讲到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讲的非常生动,本来安排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结果讲了两个小时大家还感觉意犹未尽。庚子赔款的屈辱、西南联大的自强不息、52年的学科分离、文革期间的冲击、大师们的悲惨命运、梅贻琦、蒋南翔校长为清华大学的付出……听的我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署“庚子协议”,赔款4.5亿两白银。1901年美国政府说“赔款过多,可退款办学”。1908年确定办学事宜。</p> <p class="ql-block">梁成1903年出使美国,他得知美国认为“赔款过多”事宜后为退款办学做出了及其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最开始退款办学是在国内选拔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后来成立的清华学堂。这是清华大学成立初期聘用的“四大导师”,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p><p class="ql-block">王国维曾任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为溥仪讲授过经史等知识,在溥仪的小朝廷中担任过一些职务,对溥仪有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吴宓深知王国维的学术价值,认为他能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带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新的学术风气。当时清华筹备国学研究院,吴宓等人为邀请王国维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与王国维沟通,向他介绍清华的办学理念和国学研究院的规划,表达了对他的殷切期望。起初王国维有所犹豫,但在罗振玉等友人的劝说以及清华方面的诚意邀请下,最终答应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所在的地方,原本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咸丰皇帝命名“清华园”,寓意着“水木清华”,象征着清澈的水和茂密的树木。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署“庚子协议”,赔款4.5亿两白银。1901年美国政府说“赔款过多,可退款办学”。于是1911年在这建了清华学堂,后来几经更名,变成了国立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又去掉了“国立”二字,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最开始退款办学是在国内选拔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选择条件极其严格,根据协议每年可派遣100名学生,但由于严格的条件前三年都没有满额选派,分别只派送了47、70、63人。</p> <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大搂</p><p class="ql-block">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我们所看到的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正额“清华学堂”四字即为那桐手书。</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p><p class="ql-block">1908年美国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开办留美预备学校,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选定清华园为校址,1909年开始兴建游美肄业馆,并动工修建围墙和校门,1911年校门正式落成,它是清华学堂最早的主校门。</p><p class="ql-block">基本构图脱胎于古罗马凯旋门,立面上设有并列的双柱,肩部扛着蜗牛似的一对卷涡。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题写的“清华园”大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主席为清华大学的亲笔题字。</p><p class="ql-block">共书写6次,他个人觉得“右下角的比较好”还在其上面画了一个圈⭕。当年学校为做校牌、校徽,将字样6剪下来取样进行了制作。但使用后,字样6原件不知道放到哪去了,以后再也没找到,可能已遗失。</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的几任校长:罗家伦、梅贻琦。</p> <p class="ql-block">冯友兰、叶企孙、陈岱孙、顾毓秀……他们个个都是著作等身的大师。</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说:</p><p class="ql-block">“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p><p class="ql-block">强调大学的核心在于大师而非建筑。</p> <p class="ql-block">叶企孙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士学位,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创始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叶企孙在科研方面成果丰硕,他与杜安、帕耳默合作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值,该数据在国际上沿用十多年;在高压磁学研究方面也有开创性贡献。在教育上,他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等,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每位大师都值得认真了解并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成立初期聘用的“四大导师”,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p><p class="ql-block">梁启超(1873一1929)领导戊戌变法,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晚年反对袁世凯称帝。涉猎史学、哲学、文学各领域,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代表著作《变法通译》《少年中国说》。他九个子女,三位成为院士,六位成为行业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两侧墙上分门别类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从清华大学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他们当中有科学巨匠,文学大师,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全国劳模,还有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1952年清华大学进行了学科大调整,分别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航空大学,钢铁学院、矿业大学、地质学院、政法大学、民族大学……,而清华留下来的学院已经很少,后来是蒋南翔校长的二次创业才有了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否则或许就沦为二流大学了。</p> <p class="ql-block">蒋南翔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时间是从1952年到1966年,共14年。</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蒋南翔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学校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为清华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目前在清华大学东侧的京包铁路原设计是穿清华校园而过的,在蒋南翔校长的多方协调努力下又向东移800米,避免了校园被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主建筑前的草坪,很多园林工在清理草坪。</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梁思成参加了国徽、人民大会堂、纪念碑等的设计工作。并拼死保护城墙。</p> <p class="ql-block">施滉是革命烈士,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和巨大牺牲。施滉在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积极投身进步活动,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p><p class="ql-block"> 他后来赴美国留学,在海外也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织进步团体。回国后,施滉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斗争中,为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最终不幸被捕牺牲。</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的第二处景点—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很少,估计都去了新图书馆,另外可能是平常这里参观的人比较多,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我们今天就来了五六十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1914年科学社的合影,任鸿隽、杨杏佛、赵元任、胡适大名鼎鼎。</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为本校知名学者留下了专属书柜和书籍,这是钱钟书、杨绛先生的专属书柜。</p> <p class="ql-block">这是吴宓、闻一多、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p> <p class="ql-block">作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博学多才,胡适曾经说过,我和赵元任相比我就是个学渣。</p><p class="ql-block">他首先是汉字学家,他保护了汉字,在汉字面临被拉丁化的关键时期,以独特方式有力反驳了“汉字拉丁化”主张。</p><p class="ql-block"> 汉字拉丁化背景:清末民初,中国面临诸多发展需求与西方文化冲击,一些学者认为汉字是中国落后根源,存在“难懂、难认、难学”问题,导致文盲率高。受苏联文字拉丁化改革成效影响,1930年瞿秋白正式提出废除汉字、使用拉丁拼音文字的主张,得到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众多文学界、学术界有影响力人士支持。</p><p class="ql-block"> 赵元任的反驳方式与影响:赵元任通晓多国语言,精通音韵学。他虽认同汉字需适当调整,但反对彻底废除汉字。他创作了《施氏食狮史》《季姬击鸡记》《易姨医胰》等文章,如《施氏食狮史》全文96字仅由“shi”这一音节组成,只有用汉字书写才能表意清晰,若用拼音则语义混淆,沟通困难。这让人们直观认识到拼音文字局限性,使大量学者和文字工作者重新审视“汉字拉丁化”利弊,思考汉字改革方向与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字改革方向,为汉字存续提供了有力证明。</p> <p class="ql-block">他酷爱摄影,一生留下的照片超过一万张。</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给刘半农一家在法国照的合影。刘半农说:为了一个臭博士生活过成了叫花子,就找一个叫花子照吧。</p> <p class="ql-block">假装是清华的。</p> <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处留影。</p><p class="ql-block">朱自清是北大毕业的,但他酷爱清华,在清华工作学习了近三十年。</p><p class="ql-block">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心境共同促成了这篇文章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对现实深感不满和失望,他处于苦闷、彷徨的状态,既对黑暗现实愤怒又找不到出路。</p><p class="ql-block"> 个人心境:朱自清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的混乱和黑暗感到压抑。同时,他也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烦恼,内心渴望寻求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种情况下,他于一个夏夜漫步至清华园中的荷塘,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经典之作,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灵上的片刻慰藉。</p> <p class="ql-block">下午坐在草坪上听游战鸿教授讲“怎样传授中国古典文化”。教授诙谐幽默,语音功底深厚。</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的校训。</p> <p class="ql-block">主楼及草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