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华夏文明之源——河南博物院

西湖踏雪

<p class="ql-block">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原文化,而河南博院物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向世人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开馆前半小时赶到,不出意料,门口已是长长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踏入河南博物院的那一刻,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馆内现有馆藏文物17余万件(套),在众多馆藏珍品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九大镇馆之宝——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p> <p class="ql-block">贾湖古笛,<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7年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span>第一次知道它是在《国家宝藏》节目中,这支用鹤骨制作的古笛来自8000多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凝视这支骨笛,不由想起《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解说词:“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p> <p class="ql-block">来自8700年前甲湖文化的刻符龟甲,右下方的符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是单独出现,不成系统,也称为契刻符合。</span>比商晚期的甲骨文早了5000多年。龟甲上的刻符为文字起源提供了最早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又名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代早期文物,1974年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杜岭方鼎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被称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妇好鸮尊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铜酒器,这件通高46.3厘米的盛酒器以鸮为造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挺拔矫健,气宇轩昂,器身羽纹动感十足,内</span>壁铸有"妇好"二字铭文。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复原了文物出土时的位置,当时特地在墓穴中找到两只鸮尊(复制品),不知这是其中哪件?</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四足觥,青铜酒器,商代晚期,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卷首铜刀,青铜,商末周初,长23.6厘米,宽6.2厘米,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虎形跽坐人像,玉器,商末周初,高5厘米,宽2.5厘米,厚2.8厘米。1997年出土于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正面看为一“虎首人身”形象,背面呈鸱鸮形,虎首、人身、立鸮三种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眼看去有种奇异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匍”雁铜盉,青铜酒器,1988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壶盖连着壶体,搭扣则是个双臂合抱的小铜人,暗赞古人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西周晚期器物,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是我国出土的最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它的出现,将中国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剑”。铁剑全长34.2厘米,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玉制剑柄、铜质剑芯和铁质剑身,在剑身与剑柄接合处还镶嵌有绿松石,制作极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玉佩</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这件春秋中期的青铜盛酒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的郑公大墓,被称为“青铜时代的绝唱”,既凝重神秘,又灵动飘逸,无疑是河南博物院最富艺术感染力的藏品之一。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莲花怒放,仙鹤欲飞”,莲鹤方壶独有的魅力吸引我在此流连许久。</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春秋晚期青铜器,浩繁霸气,瑰丽奇巧, 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禁,承放盛酒器的案具,禁体遍布繁复到令人头晕的浮雕透孔云纹,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趴在禁体四壁,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禁身。站立展柜前,不仅被古人精湛的技艺深深折服。</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兽,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楚墓,龙头兽身,首上六条小龙构成兽角,通体镶绿松石,灵动精美。</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这幅长5.14米、宽3.27米的巨幅壁画创作于西汉早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代表了西汉早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span>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原本绘于墓室顶部,后经科技手段整体切割移至博物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神云气图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是研究汉代神仙思想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墓葬壁画,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span></p> <p class="ql-block">黄釉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北齐范粹墓,扁壶壶身正背两面模印相同的乐舞场面,充斥着浓郁的西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白釉绿彩长颈瓶,安阳市北齐范粹墓出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釉加彩瓷器,开创了中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高海亮造像碑,石灰岩质,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雕造,高108厘米,宽57厘米,厚8厘米,1957年河南襄城县城西汝河西岸孙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1982年被一位农民在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偶然发现,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与武则天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重223.5克,含金量96%以上,上面双钩錾刻有3行63字铭文,通过这枚金简感受到了一代女皇的气息与风采。</p> <p class="ql-block">三彩角形杯,陶器,1976年河南省郑州市西郊后王庄出土。角杯为三彩,以黄、绿、白三种釉色覆以全身,色彩斑斓,堪称三彩中的精品,再现了盛唐时的繁盛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凤首壶,陶器,唐代,1965年河南洛阳东郊塔湾村出土。此壶造型独特,色彩明丽,是三彩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六臂观音造像,石灰岩质,唐长庆年间(821~824年)雕造,河南省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宋代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天下名瓷,汝窑为魁”,是宋代美学的极致体现,展现了宋代的含蓄内敛之美。透过这件汝窑天蓝釉瓶仿佛宋徽宗笔下“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诗意景象。</p> <p class="ql-block">宋陵石刻头像,2009年出土于巩义市芝田镇的北宋周王墓,该墓为宋太宗永熙陵的陪葬墓,精致的雕花官帽是其身份的象征,推测或许是原立于周王墓神道上的文臣。</p> <p class="ql-block">参观河南博物院犹如行走于历史长廊,身临其境地感受华夏文明的魅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开源与繁盛,</span>让人深刻感受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文化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