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的第12年,突然发现“情绪垃圾”这个词,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曾经的自己。没生孩子前,我大概也是学生口中“眼珠子快掉下来”的陈老师——上课看到违反纪律的行为,火气蹭地就上来,嗓门一拔高,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但现在回想,那不是“镇住”,更像是用情绪在教室里扔了一堆“垃圾”。 <br> 有的同行常说“要凶一点才能镇住学生”,可多年经验告诉我:严厉≠凶。我很担心这样的场景会发生:一个老师为了压过吵闹声,用更大的呵斥声维持纪律,最后伤了嗓子,还让学生养成“老师发火才安静”的习惯。这多像用噪音对抗噪音,最后教室里堆满了情绪的“建筑垃圾”。 <br> 转折发生在生完孩子后。当妈后突然懂了家长的心情: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凭什么要用“凶”去碾压他们的成长?真正的严厉,该是“言之有理”的底气,是“因材施教”的智慧。比如面对脸皮厚的学生,用玩笑式的批评或“搞笑惩罚”让他心服口服;遇到好面子的孩子,悄悄拉到一边单独沟通,说话要看着学生的眼睛,学生找老师说事,你得停下手头上的东西看他的眼睛。<br> 更重要的是,别把工作的情绪带回家。再疲惫,回家也要给孩子100%的耐心;再烦躁,进教室前也要把“情绪垃圾”丢在门外。上课就专注解决教学目标,下课再处理杂事——以学生为重,不是用情绪绑架他们。<div> 想起从前一位同事,赛课前夜凌晨十二点打来电话:“没关系,还有几小时,一定能做好。”真正的职场温度,是有人愿意在你被情绪垃圾压得喘不过气时,递来一束光。 <br> 我们或许无法杜绝工作的琐碎,努力试着在集体里成为那个主动清扫情绪阴霾的人:一句鼓励让同伴卸下焦虑,一次倾听帮同事吹散烦躁。教育本就该远离浮躁,当每个平凡的我们都愿用善意消解负面,终会汇成让人心安的生活磁场。勉励自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