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从孔夫子到袁了凡,初谈善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b></p><p class="ql-block"> 作者:冒芝桦</p><p class="ql-block">(文首语: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善文化传播志愿者,也是一位对祖国儒释道文化研究的热衷者。这篇小文章试图从先秦文化开始,对中国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因缘做一次初步的、小切口的简单思考与分析,希望能取得应有的积极的社会效应,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并期待各位的批评与关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孝善敬爱是善文化的根</b></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万善孝为本",善学首先从"孝"字开始。何为孝,《孝经》 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写道,子曰:"生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场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公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yu)修厥德。" </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 生王有至理德义、道统要旨,就是达到天下昌顺、人民和睦、社会无怨。你知道吗?孔子的学生曾子离开席位回答道:悟性不高,如何能知晓呢?孔子接着说: 孝是德之本,也是教育、教化的根基。(你)坐下来,我告诉你。身体的发肤来自于父母血脉,不应无故毁伤,这是孝的最初朴素表现。而立身行道,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给后世树立榜样、无悔于父母与社会哺育的人, 才是最终尽到孝义的目标。整个孝道的过程,最初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孝敬、善待自己的父母双亲;它的主体表现在于服务社会、奉献于国家,最终达到安身立命做好自己的目标。《大雅》里讲:没有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先祖优秀文化的学习传承,怎么能修到真正的德理德义德行?</p><p class="ql-block"> 在袁了凡先生故事里,童年时期失去了父亲,母亲令其弃科举改学医,因为学医可以养家糊口,又可以救济社会别人, 情通一门手艺并以此成名,也是了凡先生父亲平素的心愿。了凡先生家族本身三代祖传医术。论语中: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了凡先生是孝之始的典范,很好地契合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要求,奠定了其"为善敬爱"的基础,是尊崇孝道的体现。 </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有言:"<b>养子始作善也。</b>" 了凡先生的母亲仁慈善良、 通情达理,教导其既要自利更要利他,将善的种子根植于了凡先生心田,为其日后行善积德埋下了良好的家训基因。了凡先生在偶遇得道老者孔先生时,能"敬礼之""叩老者姓氏里居""引之归",母吩咐了凡先生曰"善待之"等。都说明了凡先生福田善根的渊源。 "恭敬之心易结善缘,礼敬之人易得好运。" </p><p class="ql-block"> 敬爱是为善的外在自然流露。《善生经》中也讲 "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 从论语中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到了凡先生的"敬礼之""叩老者姓氏里居""引之归""善待之"都是一脉相承的。了凡先生的《训儿俗说》中讲"善是性中之理,至善乃是极则尽头之理。"<b>"常敬常爱,即是礼乐不斯须去身,即是致中和之实际。 以此事君,则为忠臣;以此事长,则为悌弟。无时无处而不爱敬, 则随在感格,可通神明。"</b>足见我们不可片刻离开常敬常爱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怀“敬爱”,能得善缘、易得佐助,于社会有益、于事业有利、于己得便、于人得睦,如有神明在旁。看似平常起居之事,却于人生是何等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学、知、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善言善行上升为文化层面的通道</b></p><p class="ql-block"> 《论信》中,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足见"学"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在《了凡四训》的记载中,也详细交待了了凡先生读书从学的起缘:"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表明当年了凡先生正式踏上为学的道路, 为他今后人生开启不平凡的征程、留下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前面,我们谈到了凡先生遵母命"弃科举而从医", 得遇老者孔先生。因礼遇善待孔老先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的孔老先生给青年时期的了凡先生"试其数,纤悉皆验"。 实质给了凡先生指出了一条循序渐进按"规律"办事的通道,也是具足"孝善敬爱"天赋的了凡先生因缘契合的必然结果。给了凡先生奠定了“学”为基础的思想认识和实践体验。</p><p class="ql-block"> 孔子鼓励"多学",更倡导"好学"。"好学"之理不仅仅在于喜欢学习,更在于善学、学善,在于“学而时习之”地学、学与悟相契地学、学与思相长地学、智与慧双惠地学。《学记》原文记载 "<b>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b>"。学是"知"的源头。了凡先生曾告诫其子"<b>事师之道,全在虚心求益</b>,倘能随处求益。则三人同行,必有我师。<b>若执己自是,则圣人与居,亦不能益我</b>。" 足见了凡先生求学求师之心。</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敬"是"畏"的表现,无畏也就会无敬;了凡先生所表达的发自内心的"敬"是建筑在"孝善"基础上的。 若无“孝”无“善”,敬就不是真敬而是心不由衷的假敬,更谈不上"畏"。了凡先生在《训儿俗说》中讲 "即承欢奉养,可以了悟真诠,故洒扫应对,可以精义入神,乃是实事。"这正是孔子所讲"生而知之"的典范实操。佛法里也讲"举手抬足之间皆是修法修为",这些都是相连相通的。了凡先生有"生而知之"的秉赋,又有"学而知之"的行动,焉能不知?</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p><p class="ql-block">"知"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三种释义: <b>1."知"通"智",2.有知晓、明了、明白的含义,3.指知识、学识。</b>何为命?包括有三层含意,<b>一是天命、二是世命、三是己命</b>。说到底, "命"就是指世间万事万物存在、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的规律,这个规律应当要去认识并去掌握,至少要去努力认识并掌握。由此人类知识界开启对自然世界、社会人文法理世界诸领域的科学探索,在这条探索道路上,"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论语》中,<b>子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b> 大受即大智,大觉、大怀也。智则有信、智则能信。《论语》中讲"<b>敬事而信"、"言而有信"、 "主忠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b>。《训儿俗说》了凡先生也告诫说" 圣贤经传,皆为教人而设,须要信其言言可法,句句可行。…入道之门,信为第一。" 一个"<b>信"</b>字如此重要与美好,是建立人与人、人与道关系的心力力量,失此诸事不可成。让我们在"学"与"知" 的实践中,建立起永固的"信"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走进"圣贤之教"殿堂、坐进"学识之教"的学堂,做忠信之仁人志士。正如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信"是成就的桥梁 。了凡先生从孝善到敬爱,从敬爱到"知学"、"知畏",拉开了他"学而知之",开启学中思、思中学"生而知之"的慧命积累进而"知天命"的序幕。那么何为"知天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命由我作”是善文化主观能动性的最强呐喊</b></p><p class="ql-block"> “<b>知天命</b>”不是简单的“听天由命”而是“<b>命由我作</b>”的规律认识。了凡先生初期受到云谷禅师的戏谑“原来只是凡夫”;了凡先生接下来与云谷禅师的一段对话,论述了“<b>但惟凡人有定数,终为阴阳所缚,求在我,内外双得,内得命数可动</b>”。正所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p><p class="ql-block"> 命者,生命也。生命存在以及承载的祸福表象乃是所谓“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思想、境界、品性德行、时代背景、历史条件、机遇、因缘因果关系、智慧知行程度等,所综合作用而决定的。其中思想境界、品性德行、持续努力程度、分析运用能力是人生发生改变、进步最具决定作用的内在条件和基础。</p><p class="ql-block"> 天命既是指天体运行的<b>生住灭</b>,又是指普天下所有事物固有的规律,它包含了“世命”,也包含了一个人某个体的“己命”规律。“世命”、“己命”的历程践行是“天命”的具体反映、具体呈现。“天命不可违”不是讲“命运不可改造”,而是讲“客观规律不可违”;主观意识应该是建筑在客观规律之上的科学运用与科学发挥。主观意识不是向客观条件、外界因素投降,而是尊重客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下的主观能动作用,由此<b>“命由我作”。“改造命运”</b>是革命者不向命运投降而提出的响亮的口号,其实早在近500年前的了凡先生就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这样的认识与思想,并且获得了成功,成就了“了凡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云谷禅师口中戏谑的“凡夫”到真正“了凡”,了凡先生用对客观困难的抗争,实现不凡人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论语》中,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把“谋道”放在第一位,“谋道”是根本,“谋食”是从属地位、是表象、决定于“谋道”的程度;所以<b>君子忧的应该是“道”,谋的也应该是“道”,而决不是“食”。得道则贫消、失道则贫现。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b>” 这里“不以其道得之”的“得”就是对待、处理、运用的意思,是见“道”的重要处。在这二段的论语中,孔子把“命由我作”的方法与途径讲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在于“谋道”,而不在于“谋食”。</p><p class="ql-block"> <b> “命由我作”</b>,“命”能不能由我作?为什么能由我作?了凡先生用他的努力和人生轨迹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与回答。了凡先生在云谷禅师的启发下,坚信“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拜而受教;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命”实质藏于“道”之中。了凡“命由我作”的源头在于他有“<b>内省为仁”、“敬畏为善”、“贵在好学”</b>的内在动力为源头、为其道。这个道就是“命由我作”的道、就是“与命抗争”的道。遵循并践行这个道,道立则命立。</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段文字的重点在后半部分,即“<b>事天、立命</b>”。何谓“事天”,就是按规律办事,从自身心性入手,事则可顺、物则可美。强调修身、修为以立命为目标,<b>修身方能立命</b>。与了凡先生“命由我作”的“立命”精神是同一思想的不同表述。</p><p class="ql-block"> 了凡先生在修身、修为方面,不是简单、单纯地强身健体、身体力行;不仅仅只立生死之命,而是立“心性之命”、立“为善之命”。在心性上“暗室屋涌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做到“上善若水”极善的境地。有如此高的修炼要求,何愁命不能由我作。这就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善堂文化”内核,是修心之教的典范案例。“<b>善</b>”的光芒由此绽放,照亮改变前途、改变命运的前进方向。大“善”就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为人民服务”,谁真心实意、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拥护他、就爱戴他。这是大善、大爱的回报。有了这样的境界,何愁他人会忘记?何愁社会会忘记?何愁历史会忘记?这就是大写的人生。</p><p class="ql-block">2025.05. 15.</p> <p class="ql-block">冒芝桦,男,诗人,祖籍江苏如皋,冒氏第二十一世孙。</p><p class="ql-block">人民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诗词协会、全国佛学研讨会、南通诗词协会、冒辟疆研究会、世界汉学会、嘉善了凡文化交流中心等传统文化研讨机构成员,有关文学期刋理事、特约创作员。“冒著红学”理论研究者。</p><p class="ql-block">一位以文字为笔、以音符为墨、以摄影绘画为色盘、以佛法为圭臬的学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