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漫游趵突泉</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子德与我从济南火车站出站口走出来,只见大街上行人熙来攘往,各种城市交通车辆东西南北有序穿行,经纬畅通,街区房屋上空彩云追月,行止有度。突然间从巷道闪出一个50出头的妇女挡住去路,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住宿,子德与我紧随她走进旅馆,查看了房间,虽感豪华尽除,却清静爽洁,且房价不贵,就随遇而安了。找了一家小饭馆吃罢晚饭,在大街上信步遛达,来到一处园林大门,抬头望见大门横匾“趵突泉”三个蓝底金字在耀眼灯光照射下闪闪生辉。据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人们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子德与我不禁一阵狂喜:这不就是我们此行计划中要去的景区吗?原本安排是明天早上才来的,未曾想晚间散步就走到景区南大门了。我们正欲往景区门里走时被门卫拦住,且大声告诉我们:“今天已清场闭园了,请明早再来吧。”我们只得乘公交返回旅馆。</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们来到招牌横匾打着百年老店的一家包子铺吃了早餐,轻车熟路来到检票口排队进入趵突泉园区,顺着园内右边泺河径道且行且止,伴随清澈流水叮咚之声,走到游客群集,拍照难寻空档处,便到了趵突泉。</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素享“天下第一泉”之美誉。泉池由并排的三股清澈泉水自地下涌出,“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清朝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趵突腾空”历来都被列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池呈方形,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北为泺源堂,南侧有回廊,东架来鹤桥,西临观澜亭,观澜亭的面前有“趵突泉”和“第一泉”两块石碑一左一右竖立池水面上,由于来鹤桥正面对着观澜亭,是摄影最佳处,游观摄影者一浪接着一浪,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二、趵突泉楹联、诗句</p><p class="ql-block"> 泉池周边,有三副楹联十分醒目,与趵突泉交相辉映,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楹联一】泉池西侧观澜亭内悬有一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 该联出自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所作的七律《趵突泉》,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诗曰:</p><p class="ql-block">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p><p class="ql-block">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p><p class="ql-block">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风恐岸摧</p><p class="ql-block">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p><p class="ql-block"> 此联指趵突泉由地底涌出,泉头像平地堆积达三尺多高的白雪,终日不化;一年四季汩汩的水声,如半空中的惊雷,一直响个不停。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描述趵突泉,“平地雪”与“半天雷”分别突出了趵突泉的水质洁净和水声响亮,与其“天下第一泉”的名气相符合。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也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张养浩晚年在济南归隐八年,“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他悠游于济南山水之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泉湖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寄情于山林之乐。</p><p class="ql-block"> 【楹联二】趵突泉北岸有一组宏伟的明清建筑,称三大殿,主体建筑包括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泺源堂是前殿,紧邻趵突泉。泺源,即泺水之源的意思。“泺源堂”三字源于宋代曾巩。北宋熙宁年间,曾巩出任齐州(济南)知州,于趵突泉之东北修建泺源堂、历山堂两处客舍,并作《齐州二堂记》。元代改为吕祖庙,供奉全真道祖师吕洞宾。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写《趵突泉》诗卷,诗曰:</p><p class="ql-block">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p><p class="ql-block">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p><p class="ql-block">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p><p class="ql-block">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p><p class="ql-block"> 泺源堂楹柱悬挂的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就摘自赵孟頫所作的这首诗,由金棻书写。整首诗有对趵突泉形象的自然描绘;有对地下泉踪的无限遐思;有对喷涌水势的比喻形容;有对泉水襟怀的倾情抒发,是赵孟頫创作的数十篇赞颂济南山水诗文中最杰出的诗作,尤其是楹联引用的两句。趵突泉水面升腾而起的缭绕云雾、氤氲水汽,仿佛能够蒸润到十公里之外的华不注山,泉头发出的汹涌湍急的波涛之声震荡着向北两公里之外的大明湖。《趵突泉》诗历来为后人所称颂,影响深远。赵孟頫手书《趵突泉》诗帖传世,是存世赵书中墨迹楷书罕见大字佳作,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楹联三】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表达了看到仙鹤的愿望,赞扬趵突泉有如洞天福地般的风光。趵突泉池北岸东侧石桥名为来鹤桥,东北面小亭因桥得名望鹤亭,现为茶社。曾巩在济南为官期间,曾称赞趵突泉道:</p><p class="ql-block">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p><p class="ql-block">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p><p class="ql-block">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p><p class="ql-block">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p><p class="ql-block"> 形象地描绘了趵突泉的泉水由来和流向,道出了水质、水势特点和历史渊源,该联即摘自此诗。楹联悬挂于望鹤亭茶社,为关友声题写。上联谓趵突泉水冬温,用其浇灌可使蔬菜经冬常绿;下联谓用这冬温的泉水冲泡春茶,茶香会更加精纯。关于泉水冬温,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提到:“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因趵突泉源自地层深处的裂隙,全年水温恒定在18℃左右,人们冬季利用地温在泉畔种植蔬菜,故有“温泉”的俗称。</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被称之为“泺源”,人们最早以“泺”来称谓趵突泉。北宋,趵突泉又被称为“槛泉”。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到:“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p><p class="ql-block"> 曾巩第一次记录下了“趵突泉”这一名字,在他撰写的《齐州二堂记》中提到:“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宋、金时期,趵突泉还有一个俗名,叫“爆流泉”。此名最早见诸北宋李格非《历下水记》中,后又出现在金代元好问《济南行记》中:“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为上。在趵突泉诸多名称中,沿用时间最长的还是“趵突泉”,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曾巩任职齐州前,退居济南的寺丞刘诏在趵突泉边修建了一所私家园林,泉畔有一座轩式建筑,名曰“槛泉亭”,是当时观看趵突泉的最佳地点。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七月,青州知州赵抃调任知成都,途经齐州,曾在刘诏槛泉亭做客观泉,欣然作《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p><p class="ql-block">泉名从古冠齐丘,独占溪心涌不休</p><p class="ql-block">深似蜀都分海眼,势如吴分起潮头</p><p class="ql-block">连宵鼓浪摇明月,当暑迎风作素秋</p><p class="ql-block">亭上主人留我语,只将尘事指浮沤</p><p class="ql-block"> 熙宁六年(1073)秋,苏辙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兴德军掌书记,来到济南。在济南期间,苏辙曾多次在槛泉亭观泉,并写有《槛泉亭》一诗,诗曰:</p><p class="ql-block"> 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p><p class="ql-block"> 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p><p class="ql-block"> 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p><p class="ql-block"> 滓秽未能妨洁净,孤亭每到一依然</p><p class="ql-block"> 熙宁十年(1077)正月,苏轼赴徐州,行经济南,与齐州知州李常在趵突泉畔相会。后来,苏轼在《次韵李公择梅花》诗中提到了这次泉边聚会:“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宴间,苏轼乘兴在槛泉亭的墙壁上写枯木一枝。苏轼热衷于绘写枯木怪石,宋人曾记载“东坡先生每为人乞书,酒酣笔倦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刘诏视此图为珍宝,将其刻为石碑,置于安遇堂内。槛泉亭及苏轼的原迹,于明初靖难之役时被毁。仿图刻石于金大定年间为禹城王国宝得到,后移入禹城儒学,明嘉靖年间被毁。</p><p class="ql-block">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两次来济,多次游览趵突泉,并在《济南行记》中论证了趵突泉的成因及命名由来。元好问在《济南杂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白烟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p><p class="ql-block">且向波间看玉塔,不须桥畔觅金绳</p><p class="ql-block"> 在元好问的眼中,浪花翻滚的趵突泉如同冻凝的云朵,又如闪着银光的玉塔,是济南的一大奇景。 </p><p class="ql-block"> 金元时期,趵突泉畔的最佳观泉地点是建于金代的胜概楼。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曾登上胜概楼隔窗俯视趵突泉,留有《胜概楼》一诗:</p><p class="ql-block"> 楼下寒泉雪浪惊,楼前山色翠屏横</p><p class="ql-block"> 登临何必非吾土,啸傲聊因得此生</p><p class="ql-block"> 檐外白云来托宿,梁间紫燕语关情</p><p class="ql-block"> 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在赵孟頫登楼后不久,山洪暴发,胜概楼“为水所坏”。</p><p class="ql-block">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在济南做主考时曾游览过趵突泉,写下了《趵突泉和赵松雪韵》一诗。诗云:</p><p class="ql-block"> 泺源特起根虚无,下有鳌窟连蓬壶</p><p class="ql-block">绝喜坤灵能尔幻,却愁地脉还时枯</p><p class="ql-block"> 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沫下泻翻云湖</p><p class="ql-block"> 月色照衣归独晚,溪边瘦影伴人孤</p><p class="ql-block"> 此诗后镌刻于石,今镶嵌在泺源堂后院的东墙上。</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山东巡抚胡缵宗写有《咏趵突泉》一诗,诗云:</p><p class="ql-block"> 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p><p class="ql-block"> 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p><p class="ql-block"> 滚滚波涛生海底,芃芃蕊萼散城边</p><p class="ql-block"> 秋光一片凌霄汉,最好乘槎泛斗前</p><p class="ql-block"> 今趵突泉西南侧观澜亭前水中有一通石碑,上面刻着的“趵突泉”三个苍劲大字,就是嘉靖十六年(1537)由胡缵宗书写的。</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间,乾隆皇帝曾两度来到趵突泉,叹为仙境。他在《再题趵突泉作》一诗中写道:“拈咏名泉亦已多,氿兹实可称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三、老舍先生散文一一《趵突泉的欣赏》</p><p class="ql-block"> 1930年7月,老舍从北京来到济南,任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同时负责编辑《齐大月刊》。老舍在济南一直住到1934年初秋,他在济南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对济南怀有深厚的感情,视济南为他的第二故乡,满怀深情地写了一篇文章《趵突泉的欣赏》,录于此以资共享:</p><p class="ql-block">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p><p class="ql-block">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地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这又是个中国人的征服自然的办法,那就是说,凡是自然的恩赐交到中国人手里就会把它弄得丑陋不堪。这块地方已经成了个市场。南门外是一片喊声,几阵臭气,从卖大碗面条与肉包子的棚子里出来。进了门有个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这里,“一毛钱四块”和“两毛钱一双”的喊声,与外面的“吃来”联成一片。一座假山,奇丑;穿过山洞,接连不断的棚子与地摊,东洋布,东洋瓷,东洋玩具,东洋……加劲地表示着中国人怎样热烈地“不”抵制劣货。这里很不易走过去,乡下人一群跟着一群地来,把路塞住。他们没有例外地全买一件东西还三次价,走开又回来摸索四五次。小脚妇女更了不得,你往左躲,她往左扭;你往右躲,她往右扭,反正不许你痛快地过去。 到了池边,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东三面全是唱鼓书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声“哟”要拉长几分钟,猛听颇像产科医院的病室。除了茶棚还是日货摊子,说点别的吧!</p><p class="ql-block">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p><p class="ql-block"> 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流得也很旺,但是我还是爱那原来的三个。</p><p class="ql-block">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p><p class="ql-block"> 前年冬天一把大火把泉池南边的棚子都烧了。有机会改造了!造成一个公园,各处安着喷水管!东边做个游泳池!有许多人这样盼望。可是,席棚又搭好了,渐次改成了木板棚;乡下人只知道趵突泉,把摊子移到“商场”去(就离趵突泉几步)买卖就受损失了,于是“商场”四大皆空,还叫趵突泉作日货销售场。也许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四、李清照、李苦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园区内还有李清照纪念馆和李苦禅纪念馆。由于李清照纪念馆在漱玉泉边,又名漱玉堂,通过“漱玉堂”三字和女词人把她的词集命名为“漱玉集”,不难想像这里曾经的主人,生逢宋词鼎盛时期,词人倍出年代,傲立于众多男性词人之列的才女,居家于漱玉泉边,该是多么的喜欢这里的鱼戏泉音、鸭逐鱼浪、柳弄云影、清馨脱俗的秀美风光啊!</p><p class="ql-block"> 从漱玉堂走出来时,子德说:“李清照尽管是婉约词派代表,但她写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气干云,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我回答说:“是啊,她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山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的气势,实在不像一位正在逃难中的妇女所作,更像一位征战四野、忧国伤时的当朝大臣。”说话间我们已到了李苦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李清照纪念馆。纪念堂陈列着李清照塑像、著作版本以及后人的诗词、题字等,从图、文、像、书、画等不同层面展示了一代词人的伟大成就与丰富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李苦禅(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原名李英、李英杰,号励公,山东高唐人。毕业于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p><p class="ql-block"> 李苦禅于1916年从国画家孙占群习画,1918年暑期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靠夜间拉人力车维持生计,极其艰苦,同学赠他一个艺名为“苦禅”,自此以苦禅名行世。擅长大写意花鸟画,具有笔墨厚重豪放,气势磅礴逼人,意态雄深纵横、形象洗练鲜明的独特风格。1983年6月11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代表作有《松鹰》《枯木苍鹰》《芙蓉小鸟》等。</p><p class="ql-block"> 李苦禅师从徐悲鸿、齐白石,成为齐白石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与蒋雨浓、王青芳、白铎斋并称“京中四怪”。</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两个纪念馆,我们出了趵突泉南门,沿着泺河边上的大路顺流而行来到五龙潭。子德与我人虽离开了趵突泉,情思却仍沉浸在趵突泉中的二李纪念馆。子德说,李清照、李苦禅真是名如其人,俩人的名字就是不平凡的一生的真实缩影。我说,是啊!李苦禅还是抗战时期的勇士,面对日本鬼子的拷打不低头,铮铮铁骨,坚强不屈。</p> <p class="ql-block"> 五龙潭,也叫净池、乌龙潭、龙居泉,位于济南老城西门外,是天下第一泉景区的一部分,面积大约为5.44公顷。该景点曾是唐朝名将秦琼的府邸,玄宗末年,秦琼之子痛斥朝廷与奸臣腐败被告,玄宗大怒派官兵缉拿将其抄家官兵快到时,突然五条金龙闪现空中,随即秦府塌陷形成渗坑大量泉水冒出秦府消失被潭水取代,这就是五龙潭,拥有夹岸桃花,恍若仙境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大明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3.4公顷,其中水面57.7公顷,陆地45.7公顷。大明湖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素有"泉城明珠"之称,最早见诸文字是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国内外罕见的天然泉水湖泊,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著称于世。历下亭、北极阁、汇波楼、稼轩祠、超然楼、铁公祠、遐园等三十余处名胜古迹。杜甫、曾巩、李清照、辛弃疾、赵孟類、王士镇、刘凤诰等历代名士都在湖畔留下诗文墨宝,传承千古;鹊华烟雨、汇波晚照、佛山倒影、稼轩悠韵、秋柳含烟、七桥风月、超然致远等十六处著名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大明湖一带有历代建筑,素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其中有历下亭、北极阁、汇波楼、铁公祠、小沧浪等,历下亭因处历山之下而得名;北极阁又名北极庙,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真武庙,是一座道教庙宇;汇波楼位于大明湖东北岸北水门之上,北水门是济南唯一的北城门,既可设闸泄水、防水,又可通舟楫;铁公祠是一民族式庭院,占地6000余平方米,由曲廊、三间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览楼”组成。</p> <p class="ql-block"> 大明湖是子德与我此次漫游齐鲁行程的最后一个景点,沿着湖区走了片刻,觉得有些疲乏,顺势坐在亭子里,放眼湖区自然风光,心中荡起无限遐想,我说:“子德,我们这次漫游齐鲁能留下什么?除了我俩的一串脚印,随风随雨而雾化,终归什么都没有罢了。你我与悟空相差十万八千里呢,悟空驾筋头云到天边见五根擎天柱,还在中间的大柱下撒泡尿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而我们呢?”子德笑着说“难道我们也要在这亭子里打个标志?”二人哈哈大笑后,背着行囊踏上了归途。时2025年5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