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规模学校的教研活动,宛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在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随时随地在教育教学中自然发生。课间、午休,甚至是放学后的时光,都可能成为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点滴的契机。一次偶然的课堂观察,或是一次短暂的交流,都可能点燃一场深入的教研讨论。这样的教研活动,恰似涓涓细流,润泽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某个寻常的晨间,阳光轻柔地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一位老师娓娓道来自己近期教学中的困惑。有经验的老师随即分享自己的见解与实践,并迅速走进教室进行现场示范。这场无声的教研便悄然落地,这样的场景在小规模学校里屡见不鲜。老师们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热烈地讨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自我整理的习惯,如何提升课堂专注力,以及如何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他们探索如何设计更有趣的课堂活动,以及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这样的讨论虽无正式的会议记录,却充满了真实与活力。在轻松的氛围中,老师们分享彼此的经验,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这仿佛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老师们以自己的热情与智慧,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开辟新的道路。无论是在教室、楼道还是操场上,教研活动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听一首首陕北民歌,馆内陈列着各式古老的乐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时代故事。那些泛黄的乐谱,记录着一首首经典的陕北民歌,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张季鸾公园则洋溢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导游的解说下,我深入了解了张季鸾先生的传奇一生。他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用笔书写着时代的变迁,用文字传递着正义与真理。</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博物馆和张季鸾公园,虽处于不同的空间,却有着共同的灵魂——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对理想的追求。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眷恋。而张季鸾先生则以他的文字,为社会的进步,为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两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些为我们的生活付出过的人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学习先辈们的高尚品质。在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土地上,总能让人汲取到满满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