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郑靖岳</p><p class="ql-block"> 一座充满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莆田。莆田“五日节”的文化内涵,也包含着一句意味深长的谚语:“春花午时草”。这句谚语就像一颗岁月长河中的明珠,承载着人们的智慧与情感,也牵系着莆田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春花”。</p><p class="ql-block"> “春花”是妇女手工剪花工艺,每一次下剪都像是在与纸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那一把小小的剪刀,在她们的掌控下如同灵动的精灵,穿梭于红纸之间,仿佛具有魔力一般。她们的构思精巧得令人赞叹,每一个花样都是别出心裁的创意结晶。不一会儿,各种精美的文字和图案便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春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手工艺品,更是莆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和情感的寄托。它以独特的魅力,展现了莆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成为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让莆田的民俗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的礼仪文化用品中,礼盘上装饰用的圆朵花独具特色。这种圆朵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设计上也极为精巧细致。一般来说,常见的圆朵花直径大约在 10 厘米左右,这一尺寸大小适中,既不会显得过于庞大而失了精致感,也不会因过小而难以展现其独特的设计。它的外廓宽度约 1 厘米左右,这一圈外廓如同一条精致的丝带,环绕着圆朵花的主体部分,起到了界定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外廓之内,是圆朵花的核心区域,这里被巧妙地安排了文字。文字的排列方式犹如古代的铜钱样式,中间是一个较大的字,如“春”“囍”“福”等。这些字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春”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寓意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囍”字则是喜庆的象征,常用于婚礼等喜庆场合,增添欢乐祥和的氛围;“福”字更是寓意着福气、幸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p><p class="ql-block"> 在文字周围有各种花卉图案。玫瑰,象征着爱情与浪漫,其花瓣的柔美曲线在圆朵花上被细腻地展现出来;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品质备受人们喜爱,在圆朵花上它的枝干和花朵仿佛带着一股坚韧的气息;菊花,寓意着高洁与长寿,其独特的花型和丰富的色彩为圆朵花增添了一份雅致;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象征着富贵和繁荣,它的华丽姿态在圆朵花上尽显无疑。这些花卉的花纹细如红线,它们巧妙地连接着外廓,使整个圆朵花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圆朵花的外廓形状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呈现出各异的样式。如果是用于礼盘,通常采用圆形设计,圆形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圆满、团圆,与礼盘所承载的美好寓意相契合;若是用于馔盒,一般设计为横长方形,这种形状更符合馔盒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具有一种规整、大气的美感;而用于碗菜装饰时,梅花形的圆朵花则是常见的选择,梅花的形状既美观又富有创意,能够为菜肴增添一份别样的情趣。总之,圆朵花的形状多样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用途进行选择,充分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莆田“五日节”并非一日之欢,而是从初一绵延至初五的盛大节日。这里流传着“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划龙船”的谚语,每一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民俗与美好的寓意,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初一的早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美的气息。这一天,人们忙着制作初一糕。人们先将大米细细地磨成浆,那米浆如牛乳般细腻、丝滑,散发着淡淡的米香。接着,把米浆倒入炊具中,用火慢慢蒸煮。随着蒸汽袅袅升起,米浆逐渐变得蓬松、柔软,如同云朵般轻盈。待糕蒸熟后,再用刀具将其割成各种形状,有菱形、方形,还有圆形,每一块都精致可爱。这些甜糕口感软糯,香甜可口,轻轻咬上一口,米香与甜味在口中交融,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初一日吃米糕,不仅仅是品尝美食,更寓意着洁身自爱,冰清玉洁。就像这洁白的米糕一样,能够保持纯净的心灵,坚守道德的底线,远离世间的污浊与诱惑。孩子们吃着米糕,听着长辈们讲述着米糕的寓意,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初二,当第一缕曙光穿透晨雾,厨房里便开始弥漫起粽叶的清香。初二粽的制作过程充满了仪式感。首先,将糯米用碱水浸涨,碱水让糯米变得更加饱满、有弹性,仿佛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然后,根据个人的嗜好,加入花生仁、调味猪肉馅等食材。花生仁的香脆、猪肉馅的鲜美,与糯米相互搭配,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口味。接着,把洗干净的粽叶(竹叶)精心地折叠成三角形状,将准备好的馅料包入其中,再用细绳绕扎好。一个个粽子如同小巧玲珑的艺术品,被整齐地放入锅中煮。随着水温逐渐升高,粽叶的清香与糯米、馅料的香味相互融合,飘满了整个屋子。</p><p class="ql-block"> 初二吃粽子,寓意着健身抗病,身强体壮。粽子中的糯米、花生、猪肉等食材都富含营养,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抵御疾病的侵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粽子,分享着生活的喜悦,浓浓的亲情在粽香中流淌。</p><p class="ql-block"> 初三,本是品尝海滩生长的一种贝壳纹螺,俗称“麦螺”的日子。麦螺曾经是人,在端午节期间喜爱的美食之一。在传统观念中,初三日吃麦螺,寓意着强身健体,强壮有力。麦螺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人们认为食用麦螺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然而,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食此螺有中毒的情况发生,如今已禁食。但那曾经的螺味,依然留在老一辈莆田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初四,野外和市场变得格外热闹。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野外采摘艾草菖蒲,或者到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香气,据说这种香气能够驱赶蚊虫、辟邪驱鬼。人们将采摘或购买来的艾草菖蒲插挂在门扉旁,仿佛为家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线,守护着这一方家园。</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在“五日节”前采摘或购置回艾草菖蒲之后,有的人会特意挑选几束放置于露天之处晾晒。人们相信,这样的晾晒过程,能让艾草菖蒲充分吸收阳气。在传统文化观念里,阳气代表着生机与活力,而邪气则象征着疾病与灾祸。经过阳光充分照耀的艾草菖蒲,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能量,成为了抵御邪气的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 初五,是端午节的高潮。清晨,妇女们早早地来到田野或山地,采摘各类香草和树木嫩芽,将它们捆成束,这便是俗称的“午时草”。这些香草和树木嫩芽各具特色,有的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有的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将午时草和鸡蛋一起下锅煮。煮好的鸡蛋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散发着一股清新的草香。吃午时蛋,有着独特的寓意,相传可避免雨淋(方言“西北雨”)生病。接下来,便是用这汤来沐浴,每一个毛孔都仿佛在贪婪地吸收着艾草菖蒲的药力。在人们的认知中,这汤有着去毒健身增强身体的免疫力。</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端午节则更加充满了乐趣和惊喜。当他们沐浴完毕后,长辈们会细心地为他们抹上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在传统习俗中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长辈们用手指蘸取适量的雄黄,轻轻地点在孩子们的额头、鼻尖、耳朵等部位,一边涂抹一边念叨着吉祥的话语,希望孩子们能够免受邪气的侵扰。</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胸前还会挂上虎香袋。虎香袋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料精心缝制而成,形状如同可爱的小老虎。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能够镇宅辟邪。香袋里装满了各种香料和草药,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不仅可以驱赶蚊虫,还能让人心情愉悦。</p><p class="ql-block"> 除了虎香袋,孩子们的身上还会间杂地系着用五色线结成的网形长袋。五色线分别代表着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能够辟邪祈福。网形长袋内装着午时草蛋和桃子。桃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这些物品被系于孩子们的衣扣之上,承载着长辈们对孩子们满满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长寿健康,又可辟邪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除了吃午时蛋,初五还有划龙船的传统活动。一条条色彩鲜艳的龙船在溪河面上飞驰,船员们齐心协力,奋力划桨,水花四溅。岸上的观众们欢呼雀跃,为船员们加油助威。划龙船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莆田的“五日节”,从初一到初五,每一天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习俗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莆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它们不仅是一种节日的庆祝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郑靖岳,1960年出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木兰溪的传说》(福建木兰溪)由市政府部门、省政府部门选送中央,入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网共同主办寻找最美地名故事。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内,浏览文章参与评论,获《人民日报》奖。《家风家训家教》获莆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委精神文明精神建设办公室、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妇女联合会联合举办“家风家训家教”主题征文三等奖。《致敬最可爱的妈祖人》获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举办“第六届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三等奖。《清正廉洁忠贞直声的袁恺》获鲁山县纪委监委联合县文联、县作家协会面向社会举办鲁山县首届“清风杯”廉洁故事征文活动二等奖。《清正廉洁尽忠直谏》获运城市纪委监委联合文旅局、运城日报面向社会举办“清廉运城”主题征文三等奖。《鲁山梨花浪漫果灿钱景》获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人民政府主办2023河南鲁山酥梨文化节全国征文大赛奖。获百年回望一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诗文大赛银奖,获中国民俗文化二等奖,获“月是故乡明”全国乡情主题诗文大赛三等奖,获《中国当代汉诗精选1000首》银奖,获第三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三等奖,获“中国汉诗”年度新锐诗人奖,获“重庆杯”中国最美游记第四届文学艺术大赛优秀奖。有的作品录入中共莆田市政协《莆田市文史资料》、中共莆田市城厢区宣传部《家园记忆》。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网》《学习强国》《福建地名故事》《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湄洲日报》《莆田晚报》《莆田侨乡时报》等许多媒体平台发表并获奖,亦被百度等众多网站收藏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