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来源

大杰爷爷

<p class="ql-block">  《西游记》这小说是吴承恩老先生所写,流传在世,受众多多。被拍摄的电视剧,年年暑假播放,成了几代同学们的“记忆”。其成书过程,人们却多有不知。在中国大西北,不仅流传着唐僧、孙悟空的故事,而且民间关于西游人物的踪迹很多。山西泽州县柳树口镇“紫金山大云院石窟”说是《西游记》的源头,这有文字和视频证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视频拍摄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想看图片细节,可以单击图片后,两指“分之”观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泽州县大云院位于山西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庙名为大云院,创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登上紫金山,一座面阔三间的明清风格的大殿出现在眼前。坐东朝西的大殿为三圣殿,南北两侧分建耳房。南面的石壁下,立有五通明清时期的石碑,最早的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但这些碑文中并未提到大云院的创建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崖石壁上,出现许多人工开凿的小方形石洞,这些都是寺院建筑所用的卯榫结构,可以看出,原来的大云院并非现在模样,当时规模应当不小,现存的三圣殿是2005年村民们集资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紫金山大云院石窟是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是后唐、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播放时点击视频中右下“放大”钮,可以全屏(横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视频 1 】↓</b></p> <p class="ql-block">  国人讲究“形势”,看这“太师椅”。修行者占据这儿的好风水。</p> <p class="ql-block">  无人机拍摄,“大云院”就藏在这中间。</p> <p class="ql-block">  顺南侧耳房的石阶绕到大殿背后,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凿,名为“老师洞”,深约2米,内置石榻,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一通石碑躺倒在地,碑首散落一旁。石碑为《重修老师洞记》,落款为“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老师洞”南侧山崖边缘拾阶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现一方形平台,一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整个石刻长约2米,水月观音侧身端坐石龛内,右脚抬起踏在佛台之上,左脚踩踏莲花,两名力士分立一旁,狮子、麒麟恭顺身旁。可惜的是,水月观音像上半身被毁,佛容难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里介绍的是“两个洞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修行者在此“闭关修炼”</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视频 2 】↓</b></p> <p class="ql-block">  出老师洞下阶梯左侧第一块石碑是“三拼一”的《重修老师洞记》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观音头部有修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最早有关唐僧西游的雕刻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视频 3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藏取经”石刻,虽然分列“观音经变”之下的南北两侧,但整个石刻所呈现的内容却融为一体。南面为手持笏板身着朝服的官员、猴行者、白龙马;而北面则是双手合十的三藏法师、八戒和驮经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观察石刻的细节:三藏法师面部虔诚,礼拜观音;头戴僧帽的猴行者双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额前“手搭凉棚”,作观望状,左手执棒形法器;壮硕的八戒肩扛长杆,左手执杆尾,杆头挑雨伞、葫芦形水壶,右手牵马,马背驮经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仔细观察两匹白龙马,造型却不相同:猴行者身后的白龙马,背上只有马鞍及马镫,四蹄落地,在低头悠闲吃草;而八戒身后的白龙马俯首遥拜,身披鞯褥,前左蹄高抬,扬蹄行走,似为三藏坐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名之老师山者……山半有洞甚异,亦从山名者。紫金山又名老师山,洞从山名,所以称“老师洞”。“从碑文来看,应是先有老师洞,后有大云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禅师道逸居洞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圣殿,应为大云院的前身。金皇统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隐居。金末由于战乱,“老师洞”、三圣殿荒废。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禅师来此隐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水月观音的佛台的正中,有一行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恰巧与“老师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师洞记》相吻合,这说明,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述解说似与“视频”不一样,你自己判别是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乱葬岗发现的东西:碑首、碑身、碑座,粘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件拼接的碑,上边是“蛟龙状”碑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碑座是宋代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是一幅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晋城紫金山大云院】题头图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晋城紫金山大云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崖壁现元代“西游记”故事造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4-10-18 06:59:43.0</span></p><p class="ql-block"> 孙悟空手持的不是金箍棒,猪八戒手拎的不是钉耙……15年前,在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中村紫金山上,有一座名为“大云院”的寺庙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在寺院背后的山崖绝壁上,雕刻着一窟水月观音造像。在这窟精美的造像中,出现“西游记”故事内容,其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形象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时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水月观音佛台正中的一行题记告诉后人,这窟造像距今已有731年历史。这是迄今为止,在晋城境内现存与“西游记”故事相关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和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如今,经过当地有识之士投入巨资十年不间断的修缮,原本摇摇欲坠的大云院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b>  发现“大云院”</b></p><p class="ql-block">  2007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2009年7月,泽州县“三普”调查队队员来到柳树口镇中村走访村民了解线索。在与村里老人聊天时得知:在村南的紫金山上,有座古庙。队员们来到紫金山下,在半山腰的一片树丛中,隐约可见一座红墙寺庙。</p><p class="ql-block">  中村位于晋城市东南部,与市区相距约40公里。</p><p class="ql-block">  紫金山不高,虽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要上山焚香许愿,但一年下来,通往大云院弯曲陡峭的古步道,总被疯长的灌木丛林遮挡个严实,人们上山非常吃力。</p><p class="ql-block">  大云院重新回归众人视野后,前来紫金山的游人日趋增多。2014年,为确保游客登山便利和出行安全,泽州县企业家杨小兵注册成立晋城市紫金山大云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紫金山下拓宽了一条水泥路通至大云院古步道石阶下。随后,他又着手投入巨资对紫金山周边山体环境进行维护,并在山上古建筑原有基址上,对院内建筑进行复建。</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大云院仅有一座三圣殿,坐东朝西,南北两侧分建耳房,为2005年村民集资重修。</p><p class="ql-block">  从2014年开始,经有关部门批准,在专业人员的规划设计下,杨小兵另新铺就了一条通往山上的石步道,并在大云院基址上复建了寺院山门、三圣殿、东西耳殿、碑廊、娲皇殿、钟楼、鼓楼、药王殿、奶奶庙等建筑,大云院重现昔日香火。</p><p class="ql-block">  为此,杨小兵在10年间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p><p class="ql-block"><b>  高僧修行“老师洞”</b></p><p class="ql-block">  虽然大云院原有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保存下来的碑刻、摩崖石刻及题记等附属文物遗迹却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赵海发从原晋城市建设局退休后回到中村,全程参与对大云院的修缮。</p><p class="ql-block">  就目前大云院的格局来看,分前院、上院和后院。</p><p class="ql-block">  在后院崖壁下,有一宽1.6米、高1.5米、深2.16米方形石洞,石洞后部置有石榻。赵海发说,这个石洞名为“老师洞”,是大云院历代僧人修行之所。</p><p class="ql-block">  “里南二里许,一峰峭拔,倚天如削,古名之老师山者,由人境俱胜也。山半有洞甚异,亦从山名者,示不忘其本也。”在石洞南侧,立有元至元三十年《重修老师洞记》碑。碑文显示,紫金山古称“老师山”,洞从山名,所以称之为“老师洞”。</p><p class="ql-block">  碑文显示,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道逸禅师居洞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年),洞前建有三圣殿。金末由于战乱,“老师洞”、三圣殿荒废。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禅师来此隐居。</p><p class="ql-block">  道凝禅师俗姓范氏,为潞城壶口程村人。9岁出家,先在古黎甘泉村大云院授业于普泰禅师,后又赴长子大觉寺随临济宗师龙安和尚学佛十年之久。住持“老师洞”后,他又受请外出开堂讲经,其间度弟子五人,后复修行于“老师洞”。</p><p class="ql-block">  站在“老师洞”前环视四周,群峰挺拔,植被茂盛,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  在山崖石壁上,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小方形石洞。南面的石壁下,还立有四通明清时期石碑,最早的是勒石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但这些碑文中并未提到大云院的创建年代。</p><p class="ql-block"><b>  “西游记”故事摩崖石刻</b></p><p class="ql-block">  沿“老师洞”南侧山崖边缘石阶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现一方形平台,一窟摩崖造像雕于崖壁之上。</p><p class="ql-block">  整座造像长约2米,坐东朝西,主尊水月观音微侧身端坐拱形龛内,其背后有葫芦形背光,披帛缠肩绕臂,胸腹间悬佩串珠饰。右腿抬起踏在佛台之上,左脚踩踏莲花。莲台两侧分别雕刻着蛟龙、护法狮。</p><p class="ql-block">  观音两侧分立武士形象的金刚力士,刚猛矫健,面露愤怒之相,均面目狰狞,双眼凸起。</p><p class="ql-block">  在水月观音的左右下方各有一组“二人一马”浮雕造像,均面向观音行礼而拜。</p><p class="ql-block">  经晋城市文物考古专家推测,这窟特征明显的摩崖石刻是“玄奘取经图”:光头僧人应为三藏法师玄奘;其身后随从却因面部被毁,无法确定身份,而按照玄奘取经故事的人物组成,推测可能为沙和尚,但“大腹便便”的体型判断,也很可能为猪八戒;孙悟空的形象特征最为明显,几乎与“西游记”故事中的孙悟空形象无异;而手持笏板着官服的男子可能是出资造观音像的供养人。</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造像的细节:玄奘面部虔诚,礼拜观音;头戴僧帽的孙悟空双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额前“手搭凉棚”,做观望状,左手执棒形法器;壮硕的猪八戒(或沙僧)肩扛长杆,左手执杆尾,杆头挑雨伞、葫芦形水壶,右手牵马。</p><p class="ql-block">  再仔细观察两匹白龙马,造型也不尽相同:孙悟空身后的白龙马,背上只有马鞍及马镫,四蹄落地,在低头悠闲吃草;而猪八戒身后的白龙马俯首遥拜,身披鞍褥,前、后左蹄高抬,扬蹄行走,似为玄奘坐骑。</p><p class="ql-block">  这窟造像创作于何时?在水月观音主尊方形台座上有线刻莲花图案,正中题记清晰可见:“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与立于“老师洞”前的元代《重修老师洞记》年代相吻合,说明这窟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31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2009年,文物“三普”人员发现大云院时,当时水月观音造像上半身被毁。后来在重建大云院时,对被损毁的摩崖造像进行了修补,并在龛前设置保护性窟檐,观音佛容重现。</p><p class="ql-block"><b>  一言难尽大云院</b></p><p class="ql-block">  在大云院被发现15年中,经考古人员的勘查,除“老师洞”“水月观音”摩崖造像及五通元明清时期碑刻外,又陆续发现了线刻凝公长老像、大云院长老道凝之塔、线刻海正禅师像、明代摩崖题记、普同塔石匾等石刻,对研究晋城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石刻艺术极具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紫金山大云院创建于何年代?从元至元三十年《重修老师洞记》碑文可以看出,在五代后唐清泰元年,禅师道逸就在“老师洞”修行。金天会八年,信众在洞前建三圣殿,据此,有人推测此为大云院前身。</p><p class="ql-block">  这种说法,让对大云院历史产生很大兴趣的杨小兵不能认同。他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大云院应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p><p class="ql-block">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唐朝时,武则天借佛教经典《大云经》中“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等语,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随后,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大云寺。唐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登基复唐,诏毁大云寺,当时全国各地大云寺大多尽毁,有些大云寺改名以求自保。其中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商州大云寺就是在地方官改名“西岩院”得以幸存,直至元代复修时才改回原名。</p><p class="ql-block">  巧合的是,在我省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有座大云院,是山西现存五代时期三座木构建筑之一。这座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的大云院,初名仙岩院。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存有五代-宋代的石雕香炉、石经幢、石雕罗汉及历代众多碑刻。</p><p class="ql-block">  顺着这条线索,可大概推测出紫金山大云院发展脉络: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禅师道逸居洞修行,虽说现存碑文未记载当时有其他建筑设施,但据此可推测“老师洞”应是大云院的雏形,比和顺大云院要早4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后唐立国时以“唐”为国号,并以唐宗室自居,并沿用唐昭宗李晔“天祐”年号,道逸禅师在建寺之初不可能起名“大云院”。他当时内心的顾虑,可以从和顺大云院名称的更迭看出端倪。</p><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存古建筑年代并不久远,但中村历史却极为深厚。在2007年出版的《泽州碑刻大全》一书中,就收录了隋大业十年(614年)《造像求福记》、宋嘉祐四年(1059年)《修二仙行宫碑》、宋崇宁五年(1106年)《重修佛殿记》、宋政和元年(1111年)《中村施醮盆碑记》石碑,说明中村是千年古村并非虚名。</p><p class="ql-block">  在大云院“老师洞”前,经赵海发指点,在洞前元代《重修老师洞记》石碑基座的正面和侧面,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两组线刻图案。</p><p class="ql-block">  基座为青石质,表面尽管略显斑驳,但线刻清晰明了。正面图案有5个形象:在崇山峻岭中,一位身披铠甲、面部气度不凡的男子,双手合十,似乎在向一位光头僧人打探问路;前面僧人侧身向后,面部略显惊讶,抬起右手食指指向前方;男子其身后跟随两名武将,身材魁梧彪悍,颌下飘满长髯,其中一将牵马,另一将手中举着“宋”字旗帜……</p><p class="ql-block">  顺着图案上的僧人食指“所指”方向,转至基座侧面又看到一组图案:在竹林间,一位头戴通天冠的大耳男子面有三缕长须,右手放于左手之上,端坐凳上,细心倾听;其身后站立1名年轻的随从,双手好似高举伞盖;男子对面,有椭圆形洞窟,洞窟旁站立着一位合十拱手的随从,洞窟中打坐的是一位年长僧人,其目光似乎在与对面坐着的男子交流……</p><p class="ql-block">  赵海发说,这块石碑基座并非元代《重修老师洞记》的原有基座,而是在近些年对紫金山大云院的重修过程中发现的。为防止被盗,于是就把与基座同时发现的一通蛟龙形碑首,“配套”在元代石碑上。</p><p class="ql-block">  他说,曾有文物方面的专家前来对基座进行查看,初步鉴定此基座上的线刻为宋代之物,呈现的是“赵匡胤大山深处寻高僧指点迷津”的内容。线刻图案上男子头戴“通天冠”,也称“高山冠”,是古代汉族皇帝佩戴之物。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从男子着装打扮及周围环境来推测分析,线刻图案上的男子可能就是赵匡胤。</p><p class="ql-block">  虽在武周时期,兴建大云寺屡见不鲜,但晋城考古专家安建峰经过考证并不认为紫金山大云院是当时产物,其名称应该另有来历。</p><p class="ql-block">  他从大云院现存碑刻、题刻中看出端倪:元至元三十年的《重修老师洞记》碑文并未提到大云院之名,但碑文落款却为“住持僧大云老人同立石”;大云院长老道凝之塔作为大云院祖师塔,有元贞元年(1295年)题记,两通碑刻时间仅差两年,而自称“大云老人”的道凝禅师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圆寂。由此可以推断,大云院之名或是道凝长老圆寂后,寺院僧人为纪念其成就和突出贡献,以其名号作为寺院之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下面几张图片展示一些细节。图中从左到右:大树,军马,牵马者,打宋旗者,一身铠甲的“领导”双手合十“问向僧人”,僧人左手提着一只鞋,右手指向左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碑座正面的线刻图可能是赵匡胤打晋阳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基座为青石质,表面尽管略显斑驳,但线刻清晰明了。正面图案有5个形象:在崇山峻岭中,左树木高大,一位身披铠甲、面部气度不凡的男子,双手合十,似乎在向一位光头僧人打探问路;前面僧人侧身向后,面部略显惊讶,抬起右手食指指向前方,左手提一只鞋子;铠甲男子其身后跟随两名武将,身材魁梧彪悍,颌下飘满长髯,其中一将牵马,另一将手中举着“宋”字旗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穿着鞋子跑不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基座侧面又是一场景: 赵匡胤大山深处寻高僧指点迷津”</span></p> <p class="ql-block">  基座侧面又看到一组图案:在竹林间,一位头戴通天冠的大耳男子面有三缕长须,右手放于左手之上(似前幅图中披挂铠甲者),端坐凳上,细心倾听;其身后站立1名年轻的随从,双手好似高举伞盖;男子对面,有椭圆形洞窟,洞窟旁站立着一位合十拱手的随从,洞窟中打坐的是一位年长僧人,其目光似乎在与对面坐着的男子交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四大石窟?那都是给游客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周在邯郸的出租车上,司机师傅一句话把我逗乐了。确实,莫高窟、云冈、龙门、麦积山的名气响当当,但要说惊喜,还得是那些"非著名"石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说大名鼎鼎的四大金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确实绝,就是得提前半年预约,看个窟跟参加拍卖会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云冈石窟的大佛气派,但最近去发现好多都在"戴口罩"(保护修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确实震撼,就是人比佛像还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麦积山石窟的悬空栈道刺激,就是恐高症患者慎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你们知道吗?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才是隐藏款宝藏!上周我去的时候,整个景区就十来个人。北响堂的常乐寺遗址,那些残缺的佛首反而更有味道。最绝的是第九窟,阳光透过窟顶的方孔照进来,正好打在佛像脸上,跟舞台追光似的,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峰峰矿区的老师傅告诉我:"这些石窟啊,是北齐皇家开的,比龙门还早呢!"他指着山腰的刻经洞说:"看见没?那些字儿刻了一千四百多年,现在还能认出来。"我凑近看,果然连笔锋都清晰可见,比我们单位打印机出来的文件还清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逗的是解说牌上的"此处原有佛像,现存于XX博物馆"。合着响堂山成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供货商",难怪当地人说这是"被偷得最惨的石窟"。不过剩下的那些浮雕也够看半天,尤其那些伎乐天人,裙带飘飘的,感觉下一秒就能飞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程路上我想通了:看石窟何必扎堆四大?就像吃火锅不一定非要去海底捞,巷子里的老灶火锅可能更有味儿。下次谁再跟我炫耀去了龙门,我就甩张响堂山石窟的照片:"见过会发光的佛像没?"保管让他们闭嘴。 #瓶子游全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家之言,切莫认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面有一批照片展示大云院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原来遮雨的棚屋没了,空有墙上的“方孔”,窟中头像上半身没了,其他人物首部被毁(早先的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观音修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左上角的“玉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位应该是唐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右上角的两只鹿。唐僧也清楚一色,禅杖上挂着雨伞和葫芦(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老师洞前的石碑,新的是捐款人碑</span></p> <p class="ql-block">  看得出这洞穴原来有“遮挡棚”和门。“门檐”处损坏。</p> <p class="ql-block">  涯壁上的痕迹说明这里有“不少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截拼装的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赵匡胤攻打太原图雕刻,另有一面在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附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之前,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早已流传民间,但吴承恩的《西游记》并非民间流传故事的简单拼凑。吴承恩在创作中对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较为完备和最早记录《西游记》中故事的作品,吴承恩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的白衣秀才形象进行了重新改造,塑造了满腔热血和充满热情的孙悟空形象。猴行者是为了修成正果而主动帮助和尚西天取经的虔诚的佛教形象,而孙悟空则是崇尚自由、傲骨嶙峋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学者曾经说过:“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一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不满意的现实好转。”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存在两个未达成的愿望,一是未能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二是未能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是善生。《西游记》中,作者创作的石猴出世是对新生命的诞生的赞美。第四回,从孙悟空不满于被封为小官弼马温,到被称为齐天大圣的满足,体现了孙悟空自身的价值。但这只是玉帝为了天庭的安全而对其的安抚,实际上并不重视它。以至于蟠桃胜会对孙悟空招待不周,使得孙悟空意识到齐天大圣的称号只是一个骗局,从而反抗玉帝对自己的不平等待遇。孙悟空的遭遇也反映了吴承恩早年怀才而不被重用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恶死。吴承恩意识到死亡是一种悲哀,向往着能成为神仙,与天地、山川同寿。他在创作《西游记》时已经六七十岁,可谓是老之将至,与其笔下的孙悟空年龄阶段十分相似,因此,他将一生的愤怒记录在猴王身上,让孙悟空跨越千山万水,历经磨难,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吴老先生曾经在西北地区“待了一年多”,走访民间,搜集素材,可能这大云院他也来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山西晋城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西游记石刻或是《西游记》发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5-05-08 10:40:00 来源:新华网</span></p><p class="ql-block"> 孙悟空手持的不是金箍棒,八戒手里拎的不是钉耙……在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一座700多年前的寺庙。让人惊奇的是,寺院背后的绝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经摩崖造像。《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19年后出版,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晋城市学者裴池善认为,这些元代《西游记》人物石雕的出现,加之在当地与其相关的实物及民间传说等资料相佐证,晋城很有可能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深山里发现元代石雕“西游记”</span></p><p class="ql-block">  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有座古庙,庙名为大云院,创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  5月5日上午,记者跟随退休老人赵海发登上紫金山,一座面阔三间的明清风格的大殿出现在眼前。坐东朝西的大殿为三圣殿,南北两侧分建耳房。南面的石壁下,立有五通明清时期的石碑,最早的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但这些碑文中并未提到大云院的创建年代。</p><p class="ql-block">  山崖石壁上,出现许多人工开凿的小方形石洞,赵海发说,这些都是寺院建筑所用的卯榫结构,可以看出,原来的大云院并非现在模样,当时规模应当不小,现存的三圣殿是2005年村民们集资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顺南侧耳房的石阶绕到大殿背后,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凿,名为“老师洞”,深约2米,内置石榻,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一通石碑躺倒在地,碑首散落一旁。石碑为《重修老师洞记》,落款为“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p><p class="ql-block">  “古名之老师山者……山半有洞甚异,亦从山名者。”紫金山又名老师山,洞从山名,所以称“老师洞”。“从碑文来看,应是先有老师洞,后有大云院。”赵海发说。</p><p class="ql-block">  从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禅师道逸居洞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圣殿,应为大云院的前身。金皇统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隐居。金末由于战乱,“老师洞”、三圣殿荒废。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禅师来此隐居。</p><p class="ql-block">  沿“老师洞”南侧山崖边缘拾阶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现一方形平台,一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整个石刻长约2米,水月观音侧身端坐石龛内,右脚抬起踏在佛台之上,左脚踩踏莲花,两名力士分立一旁,狮子、麒麟恭顺身旁。可惜的是,水月观音像上半身被毁,佛容难觅。</p><p class="ql-block">  “三藏取经”石刻,虽然分列“观音经变”之下的南北两侧,但整个石刻所呈现的内容却融为一体。南面为手持笏板身着朝服的官员、猴行者、白龙马;而北面则是双手合十的三藏法师、八戒和驮经马。</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石刻的细节:三藏法师面部虔诚,礼拜观音;头戴僧帽的猴行者双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额前“手搭凉棚”,作观望状,左手执棒形法器;壮硕的八戒肩扛长杆,左手执杆尾,杆头挑雨伞、葫芦形水壶,右手牵马,马背驮经书。</p><p class="ql-block">  再仔细观察两匹白龙马,造型却不相同:猴行者身后的白龙马,背上只有马鞍及马镫,四蹄落地,在低头悠闲吃草;而八戒身后的白龙马俯首遥拜,身披鞯褥,前左蹄高抬,扬蹄行走,似为三藏坐骑。</p><p class="ql-block">  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这座摩崖石刻创作于何时?在水月观音的佛台的正中,记者看到一行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恰巧与“老师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师洞记》相吻合,这说明,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晋城多处地名与《西游记》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  “大云院西游记石刻造像的发现,是首次在晋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写了唐僧取经的故事。”5月6日上午,晋城市考古专家、市遗址专题调查队队长裴池善告诉记者:“由于其产生时间为元代,而《西游记》成书在明代,据此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应为西游记故事重要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裴池善觉得,这座摩崖石刻的发现说明,西游记故事当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后来被作者收录到一起创作小说《西游记》。</p><p class="ql-block">  裴池善查阅资料得知,《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流传至今的最早版本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离作者吴承恩逝世仅十多年,也是最接近于吴承恩原著的刻本。从其他相关资料也可以得知,《西游记》成书前,有关西游记的版本已经很多。“也就是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在诗话、杂剧、评话等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后创作出来的。”裴池善说。</p><p class="ql-block">  就大云院西游记摩崖石刻的时间来看,雕刻的时间就比《西游记》成书早280年。</p><p class="ql-block">  在裴池善看来,晋城与《西游记》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在晋城的历史上,有一条明代以前就开通的“南阳丝绸古道”。在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至阳城县董封乡十几公里的古道中,群峰叠嶂,林木茂盛,溶洞成群,地河纵横。从古到今,这里有关西游记人物的传说不绝于耳:土沃乡马后园村是弼马温养马之处;在马后园村旁有条东西流向的流沙河;流沙河的北岸有个村子叫高家庄,庄子的背后有个不足30户的高老庄;高家庄对面有个褚家庄,原名“猪家庄”;褚家庄旁有条“洞子沟”,沟内有“红孩儿洞”“蜘蛛洞”“牛魔王洞”“八戒洞”“狐仙洞”等九妖十八洞。</p><p class="ql-block">  虽然西游记故事传说在国内流传盛广,但别的地方与其相关的实物并不多见,晋城境内的一些寺庙中却能发现相关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5月7日,记者前往高平市神农镇故关村炎帝行宫。这座神庙正殿廊檐上,西游记人物木雕赫然其上: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及白龙马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出现。虽然炎帝行宫创建年代不详,但庙内现存一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这从侧面说明,这组西游记人物木雕的创作时间,比小说《西游记》成书时间早98年。</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5月3日,特种邮票《西游记》(一)在晋城市陵川县五行山风景区首发。西游记首日封和邮册的设计者张楠认为,《西游记》中的五行山就是陵川县的五行山。</p><p class="ql-block">  “大云院摩崖石刻造像是元代的早期雕刻作品。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证明,《西游记》早在元代以前就被广泛流传,它源于民间传说、后被作家写成小说的。”裴池善认为,“可以这样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是西游记故事重要的发源地。”(记者 李吉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2025.5.25</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