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65818288</p><p class="ql-block">文字/悠悠</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跟随交通银行组织的队伍,怀着期待与崇敬,踏上了前往通山的旅程。此次行程,将探访红十七军旧址与助农采摘枇杷相结合,既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是一次脚踏实地的暖心实践。当红色历史的厚重与乡村振兴的生机在这一天交织,我收获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踏入通山红十七军旧址,斑驳的灰墙与青瓦瞬间将我拉回烽火岁月。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建筑群,曾是红十七军的指挥中枢,如今虽褪去了战时的紧张,却仍保留着历史的温度。屋檐下悬挂的煤油灯、布满裂痕的作战地图,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的讲述让历史鲜活起来。1930年,红十七军在此成立,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这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队伍,在缺衣少食、武器简陋的困境中顽强抗争。寒冬腊月,战士们穿着单薄的单衣在雪地急行军,双脚冻得失去知觉仍咬牙坚持;粮食匮乏时,他们靠野菜充饥,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最让我震撼的是“山口阻击战”的故事——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三百余名战士仅凭土枪和大刀,在山口与装备精良的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最终仅存七人。这些年轻的生命,用热血诠释了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在旧址的展柜中,一件缀满补丁的军装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说,这是一位无名战士留下的遗物,布料早已磨得发白,却被缝补得整整齐齐。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战士们在战火间隙,就着微弱的烛光,一针一线修补衣衫的场景。他们修补的不仅是衣物,更是对生活的希望,对胜利的信念。这些细节让我深刻意识到,革命先辈的伟大,不仅在于战场上的英勇,更在于平凡岁月里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二、金果挂枝头:枇杷园里的温暖传递</p><p class="ql-block"> 告别旧址,午后的阳光洒满通山的山野,我们走进一片金黄的枇杷果园。漫山遍野的枇杷树错落有致,圆润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果香。果农王大姐热情地迎上来,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今年雨水足,枇杷特别甜,就盼着多些客人来尝尝!”</p><p class="ql-block"> 王大姐的话道出了果农的心声。近年来,尽管通山枇杷因口感清甜声名远扬,但销售渠道单一仍是困扰果农的难题。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在采摘、运输、销售环节力不从心。交通银行此次组织的助农采摘活动,正是希望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为果农打开销路。</p> <p class="ql-block"> 在果园里,我们化身“临时果农”,按照王大姐传授的技巧,轻轻捏住果柄将枇杷摘下。不一会儿,竹篮里就堆满了金灿灿的果实。采摘过程中,我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伯攀谈起来。他说,自家种了二十亩枇杷树,儿女都在外地,每年这个时候,光是采摘就要忙上半个月。“多亏你们来帮忙,还能多卖点钱给孙子交学费。”老伯的话让我心头一暖,原来我们看似简单的采摘和购买行为,竟能为一个家庭带来如此切实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活动尾声,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有人购买了十几斤枇杷准备送给亲友,有人现场下单预订,还有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果园信息。看着果农们将一箱箱枇杷搬上货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温暖行动。</p> <p class="ql-block">三、历史与现实的回响:传承与责任的接力</p><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车上,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通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红十七军旧址里,先辈们为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身影,与果园中果农们朴实的笑容不断在脑海中交织。这一天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助力乡村,不仅是帮助农民增收,更是在践行共同富裕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的年代,但先辈们的奋斗精神绝不能被遗忘。无论是在工作中面对挑战,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都应想起红十七军战士们在绝境中不屈的意志。而参与助农活动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每个人伸出援手——或许只是一次购买、一次转发,却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通山之行,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也是一场温暖的社会实践。它让我在触摸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助力乡村中体会奉献的快乐。未来,我愿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让先辈的荣光在新时代绽放,让乡村的土地孕育更多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