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25日绿野仙踪西溪南,歙南第一村昌溪,船游新安江!

溜达淮南探险家户外

<p class="ql-block">西溪南村因傍丰乐河南岸,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该村由后唐始建,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有1200年文明史,村内拥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和绿绕亭。还有皖南最大的湿地公园—杨树林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西溪南是位于黄山南麓丰乐河畔的一座千年古村落,这里有古风古韵的传统徽州建筑,有青碧葱郁的枫杨林,去到此地,宛如来到了现实版的绿野仙踪。走在小溪旁,放慢脚步可以去好好的感受大自然,“苍绿之洲,人间故里”,美好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进入西溪南,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年代的建筑,老街上立有三座石牌坊,分别是村头的进士坊,村中的国宾坊,和村尾的应龙坊,雕刻精美,气势恢宏。老屋阁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建于明代中期,砖木结构,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西溪南村为安徽省千年古村,所在的西溪南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西溪南村位于丰乐河南岸,旧时称丰南,后改名西溪南。古村处于山间盆地中,地势平整开阔,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吸引了远祖居民在此定居聚集。</p> <p class="ql-block">应龙坊旨在劝化,飞龙在天,收放自如。蓝天下耸立的石牌坊,让人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雷堨始建于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由程迁率子八人开筑,其入口在丰乐河溪南上段。清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淤废。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程永和倡导修缮,历时五年竣工。建有干渠1条,支渠分为四圳(田边水沟),纡[yū]回环绕达5公里,直至岩寺下临河村,此工程可灌溉农田1700亩。</p> <p class="ql-block">西溪南镇古村落,宛如现实版绿叶仙踪。小桥横跨溪水之上,石板路蜿蜒其间,绝对的原生态美景让人沉醉。这里的一切都美得如此纯粹,令人忍不住落泪,真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老屋阁,又称老屋角,是西溪南村吴息之宅,有徽州建筑鼻祖之称。初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一层低,二层高。坐东北朝西南,是五间三进的口字形四合院。侧立面山墙为三个人字形,区别于徽州建筑中的马头墙,与院墙采用不对称方式,与水平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山墙倒映于院外的池塘中,波光泛泛,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昌溪古村始建于唐代,原名“沧溪”,南宋时期因吴氏家族迁入并发展为村落主体而得名。村内保存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约201幢),融合徽派建筑与自然生态,被誉为“徽州古文化的缩影”,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昌溪周邦头村 歙县昌溪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素有“歙南第一村”的美誉。村落沿昌源河而建,分为上、下两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邦头。</p><p class="ql-block"> 这里群山环绕,古树参天,有着千年古村的静谧与诗意。古桥、古亭、牌坊、古道、流水,俨然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周邦头古村(船形布局)特色:周姓聚居地,全村呈船形,无古井(寓意 “船行不沉”)。周氏宗祠 “六顺堂” 彰显 “兄弟和睦” 家风。看点:姚氏贞节石坊(清代,徽派石雕典范)、古码头(昌源河商运遗迹)。</p> <p class="ql-block">周氏宗祠(明代)特色:罕见的女性灵位入祠,打破宗族传统,体现昌溪 “人和” 文化。建筑风格庄重,木雕、砖雕工艺精湛,记载周氏科举成就(4 进士、19 举人)。看点:六顺堂牌匾、天井 “船形” 设计(寓意 “一帆风顺”)。</p> <p class="ql-block">周氏宗祠规模宏大,三进五开间,面阔18.5米,进深43.5米。结构精巧、古朴庄重,极显徽派古建特色。正门上方的匾额“恩赐进士”、“钦点主政”、“四世二品”等彰显着周氏族人的显赫功名。</p> <p class="ql-block">  “彪炳千秋、水师守备、父子五举人、少廷尉、贡元、母仪足式……”,祠内高悬的各色牌匾,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一门节烈”为李鸿章亲书。</p><p class="ql-block"> 在所见的徽州宗祠之中,唯有昌溪周邦头的“周氏宗祠”保存最为完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无愧于国宝称号。</p> <p class="ql-block">昌溪下村又称周邦头,是周姓的聚居地,清末年间,商界曾流传着“全国漆商首推徽帮,徽帮漆商首推周漆”的说法。在当时,周邦头的周友仲在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开设油漆商号,并投资创办上海万里漆油厂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油漆大王”;1924年,其同乡周宗良作为德国颜料在中国的总推销人,在各地开设分号200多个,被商界尊为“颜料大王”。</p> <p></p> <p class="ql-block"> 走在昌溪村白墙青瓦相拥的街巷中,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路面光洁平整,岁月的沧桑沉积在每一块石板上。墙脚的青苔,斑驳的粉墙,脚下的青石路面,岁月的痕迹足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太湖祠(吴氏宗祠,元末始建):昌溪吴氏祖祠,“五凤楼” 门楼气派,享 “歙南第一祠” 美誉。内藏《吴氏宗谱》,记录徽商 “吴茶” 兴衰史。看点:“百鹿图” 木雕(谐音 “百禄”)、石础 “冰裂纹”(寓意清廉)。</p> <p class="ql-block">太湖祠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太湖祠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p> <p class="ql-block">太湖祠是昌溪最著名的祠堂之一,为吴氏宗祠,始建于南宋(1240年)。其门楼梁枋上悬挂着“第一世家”的牌匾,落款是朱元璋书。尽管不少人对此是否为明太祖朱元璋所书存有疑问,但这已不影响太湖祠的遐迩闻名了,倒是有传说昌溪确实与朱元璋有过缘分。据昌溪吴氏人士所说,元末,时称吴王的朱元璋领兵途径徽州去江西鄱阳湖征讨陈友谅,大军在徽州境内休整,朱元璋来到昌溪筹集粮款,昌溪吴家慷慨解囊,为朱元璋筹集了大批军粮军饷,朱元璋甚为感激,于是题写下“第一世家”相赠。</p> <p class="ql-block">昌溪木牌坊,木牌坊名。位于歙县昌溪村,员公支祠前。建于清代中叶。昌溪木牌坊,木牌坊名。位于歙县昌溪村,员公支祠前。建于清代中叶。四柱三楼,宽8.8米,高7米。四柱石质,用抱鼓石支撑。上部木质,有月梁、额枋,斗拱置于额枋之上。顶为重檐庑殿式。明间高出次间一层,匾上书"员公支祠"四个大字。高领垂脊,八角翘起,小青瓦,圆檐滴水。关檐板红漆雕花。</p> <p class="ql-block">这口“三眼井”,建于南北朝,井水清澈,深不见底。有13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员公支祠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规模虽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要比太湖祠精湛。尤其是其四柱三楼的门坊(又称寿乐木坊),为重檐式牌坊,堪称中华一绝。整座牌坊宽8.8米,高7米,上部全为砖木结构重檐,沉重的砖瓦重檐顶通过榫卯和斗拱架空在木梁上,历经一百五十多年依旧完好无损。《中国建筑史》及说明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像这样造型布置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护如此完好的木牌坊,全国独此一处。”员公支祠三进两明堂,整个祠堂梁柱选用优质柏木建造,主梁长13.3米,高1米,堪称徽州古建筑第一大梁。五凤楼月梁正中悬挂着清代咸丰皇帝亲笔题写的“七叶衍祥”的竖匾,牌匾的主人是清咸丰朝奉直大夫、后晋为中宪大夫的吴大楠。</p> <p class="ql-block">千年龙凤樟:树龄超 1200 年,胸围 3.3 米,冠幅近千平方米,象征 “龙凤呈祥”。古树下为村民集会场所,夏季避暑胜地。生态意义:昌溪 “水口园林” 代表作,体现古代生态保护智慧。</p> <p class="ql-block">水口旁两棵800年树龄的“龙凤樟”,枝繁叶茂,身姿挺拔,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三潭枇杷”因产于安徽省歙县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绵潭和瀹[yuè]潭三个自然村而得名,有800多年栽培历史。[3]漳潭、绵潭和瀹潭特有的气候,使得这里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步行至观景台俯瞰 180° 江湾,摄影绝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潭枇杷”具有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个大味美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素有“天上瑶池蟠桃、地下三潭枇杷”美誉,其著名品种有大红袍、光荣、扁核等,每500克鲜果肉中含蛋白质1.3克,脂肪0.3克,糖类23克,钙73毫克、磷119毫克。</p> <p class="ql-block">三潭枇杷主产于歙县境内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故名。称为“三潭”,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村一带,群山环抱着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山峦环抱,“三潭”特有的小气候,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的气候,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山水画廊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是国家 AAAA 级景区,也是黄山 — 徽州古城 — 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核心景点。景区全长约 50 公里,以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完美融合著称,素有 “东方多瑙河” 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穿行于青山绿水间,两岸呈现 “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 的立体生态格局,四季景色各异: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枇杷金黄,秋季红叶似火,冬季柑橘满枝。</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曾是古徽州府所在地的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山是闭塞的屏障,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新安江就是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曾是古徽州府所在地的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山是闭塞的屏障,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新安江就是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是画里青山,水中乡村,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国画。沿江点缀着“千年古樟”、“三潭”枇杷、“三口蜜桔”、九砂古村</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床”据说出自清朝中期乾隆年间,是徽商鼎盛时期,大户人家所用之物。床身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床三面围有精细雕刻和彩绘屏风,像一座豪华的移动宫殿。</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轿”装饰精美,全身雕刻了近一千个人物和故事,号称“十六人抬龙凤双人大轿”,这可比八抬大轿更要隆重呢。</p> <p class="ql-block">顶高4.67米、宽2.5米、身长2.9米、净重1吨,是红妆木轿。这顶轿身四周有窗,绢画为幕,所有立柱、隔板均精雕细刻,花鸟、龙凤皆有典故,仅雕刻的各种古代人物就以千计,个个栩栩如生,神态活现,艺术设计巧夺天工,形态表现美轮美奂,其整体俨然似一座移动的的豪华宫殿,耗费工时当以万计,是一顶16个人抬的双人大轿,古今罕见,被称为“天下第一轿”。</p> <p class="ql-block">漳潭古樟,树龄逾千年,是张良的后裔亲手栽下的,就是为汉高祖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那个功臣张良,当年刘邦称帝,张良隐居在这里。樟潭村得名于村中的这棵千年大樟树,村民大多姓张,据说村子里保存有张良的衣冠冢和祠堂。</p><p class="ql-block">当时徽州人讲究村里的水口,在村头的栽树习惯称“风水树”。这棵樟树枝干苍虬,主干围径在1.5m以上,一般需要7~9人才能合抱,数高达30m,周长为11.7m。树的遮阴部分达2.2亩,也就是1500平方米,有“天下第一樟”、“樟树之王”之美誉,是镶嵌在新安江百里大画廊上的一颗绿色明珠。</p> <p class="ql-block">“九姓捕鱼(渔风)”表演。看过的人或许为九姓族人精彩的捕鱼技艺所赞叹,但殊不知,精彩的背后是先辈们的心酸,当然,九姓也不是绵潭的产物,而是整条新安江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九姓渔风,也说九姓捕鱼大型表演讲述的九姓渔民的来历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北宋徽宗二年,朝廷剿灭了歙州方腊为首的起义军,并在歙县一带实行了残酷的株连九族,捕捉了陈、钱、林、李、袁、孙、许、叶、何九个姓氏的老幼妇孺百余人,由韩世忠押解汴梁处置(有人解读历史,韩世忠当时还在北方打仗,根本来不了此地)。</p> <p class="ql-block">木船行至绵潭遇到狂风暴雨,只得停泊。这时韩世忠梦到,一道童赐他九株人参,口中念着“善哉善哉”(道童怎会念佛,无量天尊还差不多),韩世忠就想,九株暗指九族,参生同音,这是要放生啊。韩顿起怜悯之心,谎报船覆人亡,将九姓族人给放了。</p><p class="ql-block">为防日后生祸,九姓人当时下了四条禁令,一是禁止穿鞋,二是禁止离船上岸定居,三是禁止与岸上的人通婚,四是禁止讲述释放之事。从此,九姓人靠水吃水,以打渔为生。</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在绵潭九姓族人打渔祭祀的活动中,能够听到“感谢恩公韩世忠”的说法,如“天神水神,韩公之令...吾九姓后人,永载洪恩...一拜天神,二拜水神,三拜恩公韩世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