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精灵(76)|| 手术室防感染技术的变革与反思

临医文联

最近研读新版“外科部位感染预防指南”,诸多颠覆性结论令人感慨万千。曾几何时,那些如今已被循证医学否定的操作方法,在几十年前的手术室却是奉为圭臬的“铁规程”。<br><br>过去,额外的肠道准备被视为降低术后感染的必要手段,术中抗生素灌洗也被广泛应用,然而如今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不被重视的术中追加使用抗生素,现已被循证证明能够切实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防护膜曾被寄予厚望,如今也被证实无法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还有备皮、刷手、酒精泡手等流程,在当年都是严格执行的标准操作。<br>以手术切口保护为例,过去常规是将两个大纱布垫缝在切口两侧,近几年则改用手术薄膜,虽然让手术区域更清晰利落,但成本高昂且价格虚高。在众多防感染措施中,我始终对手术刀口抗生素冲洗持极大质疑态度。抗生素发挥作用依赖剂量与时间,短暂、一过性的刀口冲洗,既难以达到有效抗菌浓度,还会增加组织细胞损伤,导致缝合后组织液化,甚至为术后刀口裂开埋下隐患。 防止术后感染,向来是整个外科及手术室工作的核心。从手术室空气消毒、无菌物品制备,到手术者术前刷手、手术区备皮,再到手术刀口处理、术中抗生素使用以及手术野引流管安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从业者的心血。<br>回顾手术室的发展历程,其一系列改进革新始终与外科手术同步前行。虽然过程缓慢,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首,又不禁感叹发展速度之快。从曾经的传统操作到如今的科学规范,手术室的“前世今生”,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而我有幸亲眼见证了手术室专业技术不断进步的全过程 。 作者:孙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