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里,四年级学生果果手捧"全国小歌手大赛金奖"证书,聚光灯下的身影浓缩着七载艺术启蒙的轨迹。这个从西北小城走出的孩子,用清亮的童声谱写着艺术教育的动人乐章。</p> <p class="ql-block"> 三代人的艺术基因在果果血脉里流淌。祖父曾任艺术小学教研室主任,统管音体美教学;母亲吉林师大毕业后深耕教育领域,两代人"艺术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三岁前的童谣浸润,四岁街舞的节奏启蒙,五岁钢琴的乐理奠基,构建起立体的艺术认知框架。家庭聚会的即兴献唱,旅游大巴上的即兴表演,无不显露着这个孩子对音乐的天生热忱。</p> <p class="ql-block"> 转折发生在二年级那个春日。当博乐声乐工作室的姚老师遇见果果时,敏锐捕捉到这块璞玉的独特光泽。这位深谙儿童心理的导师,将枯燥的声乐训练化作童话剧场:腹式呼吸变身"气球魔法",头腔共鸣演绎"云朵歌唱",每堂声乐课都成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探险。更可贵的是,老师坚持"舞台即课堂"的理念,社区公益演出中,果果在敬老院为银发观众献唱;少儿文化周上,他与特殊儿童同台表演,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核悄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 五年系统训练让天赋绽放异彩。从校级"新星歌手"到市级艺术节金奖,直至问鼎全国大赛,果果的成长轨迹印证着科学培养的力量。而今,这个能把帕瓦罗蒂《我的太阳》演绎得清透明亮的少年,仍坚持每周60分钟的专业训练,在艺术与学业的平衡木上翩然起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