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临江山胜迹而与天地精神往来,旅行之路,“游物”也“游心”。</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3月22日,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辞)</span></p> <p class="ql-block"> 荣成“可劲得瑟”团宁夏梦幻之旅于5月16日赶往中卫市沙坡头风景区。得知这个情况,我赶紧上网查阅资料,提前备好旅游功课。</p> 沙坡头简介 <p class="ql-block"> 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区以西16千米,地处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集大漠、大河、高山、绿洲于一身,享有“中国沙漠旅游基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为了开发建设大西北,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1958年正式通车。1982年,随着宁夏的对外开放,中卫市作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沙坡头成为了中卫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形象。</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入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同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二十个著名景观”。</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评为“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沙坡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暨中国最美六大沙漠之一。</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山坡头景区荣获“年度景区及博物馆品牌优秀案例”。</p> 穿越水车门 <p class="ql-block">水车门</p><p class="ql-block"> 人们从水车门进入是到游览黄河的部分,你可以看到黄河文化代表的古老水车,这水车可是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哟!</p> <p class="ql-block"> 沿着黄河边游览,你可以看到黄河上“白马拉缰”。</p><p class="ql-block"> 白马拉缰是宁夏引黄灌溉史上的里程碑,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先民们在黄河中央筑坝引水,创造了自流灌溉的奇迹,谱写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千古佳话。</p> 穿越时空门 <p class="ql-block">时空门</p><p class="ql-block"> 从时空门入口就可以到沙漠的部分,可以参与各种沙漠活动,如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或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等。</p> 沙坡鸣钟 太极天梯 沙漠天梯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黄河区有一道宽2000米,高约100米的大沙堤。为了方便游客上堤游览,景区建造了一座“沙漠天梯”,供游客免费乘坐。</p> <p class="ql-block"> 这座天梯是世界上首座沙漠隧道扶梯,由六部自动扶梯和步行平台组成,全长160米,落差72米。</p> <p class="ql-block"> 步道的设计还带有音乐气息和美学风格。天梯的三个部分依次被设计成为:钢琴键盘,黄河大合唱五线谱,沙漠中最亮的星。</p> 王维观景台 <p class="ql-block"> 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佳地点,适合拍摄大场景。</p> <p class="ql-block">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出自于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其大意:在凉州之北的浩瀚沙漠中,烽火台燃起的烽烟直上云霄,流沙河边的落日浑圆。</p><p class="ql-block"> </p> 黄河飞索 <p class="ql-block">黄河飞索</p><p class="ql-block"> 黄河飞索,往返820米,高低落差54米,以平均8米/秒的速度向前飞越,可以让游客感受瞬间飞越黄河的惊险和刺激,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丝路驼队</p><p class="ql-block"> 骆驼是古丝绸之路时行走沙漠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经济、文化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沙天相连的无边沙海,连绵无尽的沙峰浪谷,游客可以骑骆驼身临其境,感受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美。</p> 综艺节目带火沙坡头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因其沙漠黄河的“二重唱”而蜚声国内,又因《爸爸去哪儿》使其再次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为宁夏的标签、宁夏的头牌。</p> <p class="ql-block">羊皮筏子</p><p class="ql-block"> “黄河滚滚波浪翻,羊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弯,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宁夏沙坡头”。</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用羊皮扎制而成的羊皮筏子是宁夏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现今,羊皮筏子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沙海冲浪</p><p class="ql-block"> 在沙坡头,有一条长200米、高80米的滑沙场,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滑沙场。游客可乘坐滑沙板滑沙,从高处迅速滑落,大有沙海冲浪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黄河漂流</p> <p class="ql-block">黄河蹦极</p> <p class="ql-block">沙漠驼铃</p> <p class="ql-block">沙漠星星酒店:中国唯一沙漠泳池酒店,夜晚可拍摄银河,需提前2个月预订。</p> 站在沙坡头看黄河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镶嵌在黄河与沙漠的交汇处。这里,黄河奔腾,沙漠辽阔,枣树葱茏,一切仿佛在时间中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 站在沙坡头的高处,俯瞰大地,黄河在日光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蜿蜒前行,缓缓渗入苍茫的沙海。</p> <p class="ql-block"> 那无边的沙漠,细沙在风中歌唱。这里的每一粒沙子,每一滴河水,都承载着古老而厚重的历史。</p> 坐上大巴车看大漠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科学治沙绿化理念的提出,“要用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进入沙漠深处已不是难事,有硬化公路,我们畅通无阻。</p> <p class="ql-block"> 随着车子的深入,我们也体会到了诗中描绘的,风吹沙漠中那奇特的塞外风光。也亲眼目睹“苦风沙久矣,御风沙坚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宁夏,因黄河而生,得黄河而兴。经过五代人的治沙固沙努力,“塞上江南”的“颜值”越来越高,吸引更多人前来观光旅游。</p> 查资料理解“沙坡头”精神 <p class="ql-block">宁夏中卫市,地处黄河进入河套平原的“西大门”,是腾格里沙漠向东扩张的唯一通道。这里荒漠面积广袤,风沙灾害历史严重。20世纪50年代初,腾格里沙漠曾距中卫城区仅4-5公里之遥,沙漠周边的村庄常常遭受风沙侵袭,农田被掩埋,黄河受侵蚀,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黄河的水生态安全。</p><p class="ql-block">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并未退缩。70多年前,他们创造出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技术,成功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安全通行。唐希明介绍说,老一辈治沙人最初采用麦草在流动沙丘上扎设1×1米的草方格,以此固定流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治沙模式。他们进一步构建了“五带一体”的治沙体系,包括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每带宽度达500米,共同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p> <p class="ql-block">【专家点评】</p><p class="ql-block"> “沙坡头精神”不是简单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骆驼式的劳模精神,是刘慎谔、李鸣冈等老一代科学家精神的代代传承。国家需求铸就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奉献和精益求精的人生追求,成为激发他们原创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动力。这让一代代沙坡头站的科研工作者热爱事业、淡薄名利、忍耐寂寞,克服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长期坚守在严酷环境的沙漠科研第一线,为国家建设和科研事业无私奉献、奋斗终生。</p><p class="ql-block"> 一盘散沙不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只有忍耐寂寞、团结协作、团体作战,才能克服沙坡头站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再创佳绩。甘于寂寞、能坐住冷板凳、乐观向上、善于跟踪前沿和勇于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沙坡头精神”的核心内涵。这种精神的宝贵之处还在于为国家凝聚和稳定了一批大智若愚、敢于担当的年青科技才俊,他们不忘初心、扎根沙漠,赶超和引领国际沙漠研究前沿,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p><p class="ql-block">(点评人: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研究员 李新荣)</p> 沙坡头明天会更好 <p class="ql-block"> 伴随治沙成果而来的,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眼前的沙坡头,绿色点染,湖沙同框,游人如织,再也不见“浮沙没胫,人马惮行”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沙还是那些沙,但“身份”却截然不同。曾经的“绊脚沙”华丽转身,与星空、黄河奏出沙漠生态旅游的新乐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沙”。衷心祝愿我们的大西北建设的越来越好!</p> 备注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 “枫叶红了”</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参考网上资料</p><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 “枫叶红了”</p><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5.16</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 2025.5.15——2025.5.24</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 2025.5.25</p> 附石岛游友旅行图片 <p class="ql-block">(游友图片 林晓明手机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