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的美篇

海金沙

<p class="ql-block">1、气虚——犯懒</p><p class="ql-block">气虚的人,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绝不坐着,浑身乏力,没有精神,还容易头昏,白天不自觉出汗。</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元气不足,无法推动气血运行至四肢,清阳不升则头脑昏沉。</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补脾胃,养中气</p><p class="ql-block">2、阳虚——嗜睡</p><p class="ql-block">阳虚的人,怎么睡都睡不够,即使睡了10个小时都还觉得困,白天没精神,伴有健忘,也不爱多说话,手脚冰凉,尿频。</p><p class="ql-block">这多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身体、振奋精神。</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补阳气温脾肾</p><p class="ql-block">3、阴虚——失眠盗汗</p><p class="ql-block">阴虚的人睡不着,每天晚上翻来覆去,即使睡着了也做梦多,易惊醒,还伴有五心烦热、身体潮热、睡着后也会出汗,口干咽燥等。</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阴液亏虚,虚火内生,扰动心神</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养肝滋阴</p><p class="ql-block">4、湿重——疲惫</p><p class="ql-block">脾虚无力运化水湿,水液停滞体内化为湿浊,导致湿困脾土。</p><p class="ql-block">这类人常感肢体沉重酸懒、头昏如裹、胸闷腹胀,大便黏马桶、不成形,还可能出现舌苔厚腻、皮肤油腻、白带增多等。</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健脾益气祛湿</p><p class="ql-block">5、脾虚——消化差</p><p class="ql-block">脾虚的人,脾胃运化无力,导致食积不化,常见食后腹胀、大便溏稀(甚至夹有未消化食物),伴有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肢体倦怠,女性月经量少、色淡。</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脾气虚弱,无法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导致营养吸收差、水液代谢失常。</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温补脾胃,消食化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一般有三种人,一种人是累死的,一种人是担心愁死的,一种人是无聊烦死的。中国人生病以前得肝病、痨病的比较多,因为劳累过重。其实并不是刻意累,其实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苦,而是思虑过度,劳倦内伤,造成人体内阴血和阳气的消耗不复,形成虚损,亦称虚劳。总之就是由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诸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久虚不复,而表现的各种虚弱亏损证候者,都属于虚劳范畴。人体有五脏,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所以虚劳证候虽繁,但总纲可归纳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四类。第一类是气虚(一) 肺气虚:会有少气懒言,畏风怕冷,易感冒,活动或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的特点,面色咣白,舌质淡,舌苔白,脉虚弱。(二) 脾气虚:饮食减少,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泄泻。面色萎黄不泽,消瘦或虚胖。倦怠乏力,或脱肛,或眩晕,或身肿。舌淡苔薄,脉象软,其实气虚,五脏均有,只是早期着重在肺脾,而晚期则必会累及心肾。所以要防微杜渐,不要迁延失治,正气耗伤,若日久不愈,反复传变,精气难复。第二类是血虚(一)心血虚:久病、失血或劳神耗血所致。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或结代,舌色淡。(二) 肝血虚:久病肝血耗伤,或失血所致。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雀目。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爪甲不荣。或月经涩少,经闭不行。舌质淡,脉弦细,血虚也一样关系到五脏,只是,脾与血虚的关系比较密切。因为血虚的形成,不外两条:一是来源不足。血之生,来自水谷,全赖脾气的健运生化。脾气虚衰,化源告竭,因致血虚。一是亡血过多。往往由于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所致。一般长期的出血不止,大多由于脾不统血之故。若亡血过多,气不摄血,必须大补气血,为血脱益气之法。第三类是阳虚(一) 心阳虚:因为年老阳衰,或暴病伤阳,或由心气虚演变而来。心悸,气短,自汗,或心胸憋闷疼痛,动则加重。舌紫黯或青,脉结代。治疗温二) 脾阳虚: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而成。饮食减少,肠鸣泄泻,甚者完谷不化,每因感寒受冷或饮食失当而发作或加重。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舌淡苔白(三) 肾阳虚:因禀赋不足,久病伤肾或房劳伤肾所致。腰膝痠软冷痛,遗精阳痿,女子宫寒不孕或月经不调,五更泄泻,下利清谷。小便频数,尿有余沥或失禁,夜尿多。脉沉迟,舌质淡苔白,或舌形胖,肾阳虚而大多是由气虚逐渐发展而来。均有气虚之共用症状。病久者大多症状复杂,不见得是单纯的气虚或阳虚,也有可能是阴阳两虚,因证施治。第四类是阴虚(一) 肺阴虚:因肺痨日久,或久咳伤阴所致。咽燥干咳,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或咯血。声音嘶哑,甚则失音。舌光少津,脉细数。(二) 心阴虚:因阴血不能养心,而见心火亢盛之象。烦躁失眠,口舌生疮,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三) 脾胃阴虚:热邪耗伤胃津或脾虚化源不足所致。口干唇燥,干渴,不思饮食。或消谷善饥,心中嘈杂。或干呕、呃逆、大便燥结,舌干、少津、脉细数。(四) 肝阴虚:因肝脏阴血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上扰清空之所,会头痛、耳鸣、目眩。肝火内炽,急躁易怒。舌干红,脉弦细数。(五) 肾阴虚:因久病、房劳;或过服温燥药,耗损肾精所致。为了便于辨证与治疗,所以把各种虚证,归纳为上述四类。事实并不见得如此泾渭分明,会有错杂相见的。所以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证侯变化,掌握病机转归,进行治疗。本病既属于阴阳气血之不足,自当以“虚者补之”为方法。但气血来源于先天,资生给养于后天,故调补脾肾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方法不嫌其多,在于各取所宜。前期以汤药为主,因为内经云:“年老体虚者甘药为主”。待到病情稳定后,也可改服成药,巩固疗效。但生活起居的调摄,会直接影响疗效和预后。</p> <p class="ql-block">“减肥”的中医辨证思路中医认为“肥胖”涉及脾、胃、肝、肾等脏腑以及痰、湿、热等邪气,总以祛湿化痰、健脾疏肝为法则,辩证减肥,方能取得良效。每人的肥胖原因不同,病理机制不同,这也就是同一种减肥方案为啥对这个人效果很好,却另外一个人无效。各型肥胖的辩证分型、临床表现、痰乃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与脾肺肾的功能异常有关,人体的脾肺肾功能失调,即可形成痰湿,进而导致肥胖体质。脾肾两虚,阳不化水型临床表现:肥胖,气短,疲惫乏力,身体困重,形寒肢冷,月经延期,经血较少,便溏,舌淡胖、舌苔薄,苔白,脉沉细无力。病理机制:肾为先天之本,主化气行水。脾为后天之本,主消化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二者均与人体饮食代谢,水湿气化及运化有密切关系。若平时不注意养生,如使用不正确的减肥方法,损及脾肾之气气,或中年以后,肾气由盛转衰,加之脾病及肾,脾肾阳虚,阴阳失衡,使冲任二脉失其调养,不能化气行水,加重体内湿浊,不能荣养周身,泛溢于内脏肌肤,而发肥胖。脾肾气虚,无力推动,则气短,疲惫乏力,月经失调,阳不化水,则浮肿,夜尿,便溏。本证型多见于年龄较高者,尤其是经产妇女或绝经期女性,治疗原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气。痰浊内聚型临床表现:肥胖,面色黄白,疲倦乏力,肢体困重不爽,嗜卧懒言,四肢浮肿,纳食不甘,腹部肥满松懈、腹胀,食后加重,经期推迟或闭经,尿少,便溏,脉沉细无力,舌苔薄腻,舌质淡,舌体胖大,时有齿痕, 舌苔薄腻,脉滑无力。病理机制:脾主运化,若长期饮食过量,则会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失健运。另外久卧、久坐,四肢肌肉缺乏运动,亦可导致脾失健运,湿邪,使人臃肿肥胖。脾色为黄,脾虚则黄色外露,面色黄白;气机不振,代谢迟缓,则可见肢体困重不爽,嗜卧懒言,四肢浮肿,纳食不甘,腹部肥满松懈、腹胀,便溏。又兼虚证所以腹胀食后加重,本型多见于长期饮食过度又缺乏锻炼者,以及中老年肥胖,尤以妇女为多。久坐,气虚、气郁,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湿祛痰。该型的核心病机脾虚失运,水痰浊内生型临床表现:肥胖,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头胀头晕,头重若裹,嗳气频作,肢体困重怠惰,皮肤亮泽,油脂分泌较多,湿疹痤疮,或带下粘黄,外阴瘙痒,大便粘腻,有时秘结。脉滑稍数,舌质红,舌苔微黄厚腻。病理机制:饮食过度,尤其是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或孕产期间营养过剩,摄入精美过多,势必加重脾运负担,其有余部分不能充分利用代谢,胃纳所受之物,并非皆为气血生化所需之物,诸如肥甘之品,反影响为契机运化,扰乱气血化生,导致人体脂质代谢紊乱,使机体脂质储存增多,形成肥胖病。饮食蕴久不化,阻滞气机,易生胃热,其特征为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口气臭秽;热灼津液故口渴喜饮。久则积湿生痰,痰湿蕴热,困扰淸窍,则见头胀头晕,头重若裹,胸满痞塞,嗳气频作,外阴湿疹痤疮。此型多见于对饮食不加节制者以及孕产者。治疗原则:清胃泄热、祛湿健脾。肝气不疏,气机郁滞型临床表现:肥胖,面色青紫,头胀痛,多为偏头痛,眩晕,口苦,咽喉时有憋堵感,胸胁乳房胀痛,乳内结节,胃脘痞闷,腹胀,失眠,月经前后不定期,闭经,痛经,多呈胀痛,脉弦,舌质暗红或紫。 病理机制:由于脑力劳动过度,精神长期紧张不得宣泄,或情志郁闷不能消解,都会使肝气郁结,久则影响脾之健运,引起肝脾不和。脾胃运化升清机能减弱,使摄入的水谷精微物质输布失常,|肝主气机疏泄,肝气不舒则眩晕,烦躁易怒,抑郁,喜叹息;本证型多见于在办公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以及更年期肥胖者,瘀血阻滞,经脉不畅型临床表现:肥胖,面色紫红或暗红,心悸乏力,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皮肤干燥,缺乏光泽,时有脱屑,肤色紫红晦暗,瘙痒时作,头发枯干,容易折损,肢节疼痛,痛经较甚,多为绞痛或刺痛,经血紫暗,多见血块,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沉弦或涩。病理机制:经络血脉是气血运行和物质代谢的通路。经常不进行体力活动和运动的话,会使血管内的血液长期处于缓慢流通状态,血管弹性也会变得松弛,这些都会引起瘀血的情况,瘀血阻滞会引起气机不畅。另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精神长期紧张的人,由于气机失调,血管弹性缺乏调节,也会损及血流的通畅。再有,加龄或体质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虚气不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无力推动气血则血行无力,均可引起血瘀脉阻而影响水谷代谢,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周身,脂积成痰;痰湿内阻,又使气机壅滞,引发恶性循环,更使痰脂滞留体内,引起肥胖,这就是“痰瘀同源”的道理。从现代研究来讲,肥胖者多伴高脂血症,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脂肪,其粘腻影响血流通畅性,又会沉积于血管壁使动脉硬化都会加重瘀血状况。本证型多见于久卧、久坐、缺乏运动者,进食油脂食物较多,饮水较少者,年龄偏大者,以及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呼噜在中医中称为“鼾症”,其病机与脏腑功能失调、痰湿、气滞、气虚等因素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病机</p><p class="ql-block">肺气不利</p><p class="ql-block">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壅滞或宣降失常,气道受阻,呼吸不畅,则发为鼾声。</p><p class="ql-block">常见诱因:外感风寒、痰湿阻肺、肺热壅盛等。</p><p class="ql-block">痰湿壅滞</p><p class="ql-block">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则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上泛阻塞咽喉气道,导致鼾声。</p><p class="ql-block">肥胖者多见:肥胖多因脾虚痰湿,痰阻气道加重鼾症。</p><p class="ql-block">气滞血瘀</p><p class="ql-block">气机不畅或久病入络,导致咽喉局部血瘀(如鼻甲肥大、悬雍垂肿胀),气道狭窄而发鼾声。</p><p class="ql-block">肾不纳气</p><p class="ql-block">肾主纳气,肾虚则摄纳无权,呼吸表浅,夜间易发鼾症,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p><p class="ql-block">外邪侵袭</p><p class="ql-block">外感风寒、风热或燥邪,导致鼻塞、咽喉肿痛,气道不通,引发暂时性鼾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从事临床工作经常性听到家长说,自家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却总是瘦瘦小小、容易生病,甚至比同龄人矮半个头。排除遗传因素后,问题出在孩子的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上。</p><p class="ql-block">1. 肾主骨生髓,决定生长发育潜力</p><p class="ql-block">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能养骨。儿童的身高增长主要取决于骨骼发育,而骨骼的生长又依赖于肾精的充盛。</p><p class="ql-block">肾精充足的孩子:骨骼强健,生长快速;牙齿发育良好;头发乌黑有光泽;记忆力强,学习能力佳。</p><p class="ql-block">肾精不足则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出牙晚,换牙迟;头发枯黄稀疏;夜间遗尿;注意力不集中。</p><p class="ql-block">2. 脾主运化,影响营养吸收</p><p class="ql-block">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脾的功能与消化吸收系统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脾功能正常的孩子:食欲旺盛,不挑食;消化吸收好,肌肉丰满;面色红润有光泽;大便成形规律。</p><p class="ql-block">脾虚的孩子则表现为:食欲不振,挑食厌食;吃得多但不长肉;面色萎黄;大便溏稀或便秘;容易积食、腹胀。</p><p class="ql-block">3. 肺主卫外,关系免疫防御</p><p class="ql-block">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的功能与呼吸道免疫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肺气充足的孩子:抵抗力强,少感冒;皮肤润泽;声音洪亮;运动耐力好。</p><p class="ql-block">肺气虚的孩子则表现为:反复感冒、咳嗽;容易出汗;皮肤干燥;运动后气短;过敏性鼻炎。</p><p class="ql-block">这三脏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正是很多孩子既长不高、又容易生病、还不长肉的深层原因。只有三脏同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体质状况。</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从中医角度分析如何调理脾肺肾,让孩子长高长壮、少生病!</p><p class="ql-block">辨证为脾肺肾三虚:</p><p class="ql-block">脾虚→运化无力,营养吸收差,导致瘦弱</p><p class="ql-block">肺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反复感冒</p><p class="ql-block">肾虚→肾精不足,骨骼发育迟缓,身高增长慢</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健脾、补肺、益肾,三管齐下</p><p class="ql-block">健脾(培土)→增强消化吸收,改善营养供给</p><p class="ql-block">补肺(生金)→增强免疫力,减少生病</p><p class="ql-block">益肾(滋水)→促进骨骼发育,助力长高</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1.避免让孩子过度进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p><p class="ql-block">2.保证充足睡眠,晚上9点前入睡,有利于生长激素分泌</p><p class="ql-block">3.适当进行跳跃类运动(如跳绳、篮球),促进骨骼生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口苦—肝胆有热</p><p class="ql-block">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p><p class="ql-block">2口甜—脾胃功能失常</p><p class="ql-block">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又称“口甘”,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p><p class="ql-block">脾胃热蒸口甜</p><p class="ql-block">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p><p class="ql-block">脾胃气虚口甜</p><p class="ql-block">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p><p class="ql-block">3口咸—肾虚所致</p><p class="ql-block">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p><p class="ql-block">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p><p class="ql-block">4口酸—肝胆之热乘脾</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p><p class="ql-block">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p><p class="ql-block">5口臭—胃火、食积、龋齿炎症</p><p class="ql-block">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p><p class="ql-block">a胃火上蒸</p><p class="ql-block">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p><p class="ql-block">b胃肠食积</p><p class="ql-block">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p><p class="ql-block">c龋齿或口腔炎症</p><p class="ql-block">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p><p class="ql-block">6口淡—脾虚、湿阻</p><p class="ql-block">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p><p class="ql-block">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p><p class="ql-block">a脾虚</p><p class="ql-block">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p><p class="ql-block">b湿阻</p><p class="ql-block">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p><p class="ql-block">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p><p class="ql-block">7口涩</p><p class="ql-block">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p><p class="ql-block">8口辣</p><p class="ql-block">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脑萎缩近年来发病较多,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有5%的人患此病,基础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很多无症状者通过头部CT,核磁共振检查出来的,脑萎缩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奏,一般西医都说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在中医属于脑病的一种。中医治疗以益气补髓、活血化瘀为大法,在实践中以贯通脑海和血海为主,调理心、肝,肾,脑为治疗思路,中医辨证属肾虚亏损,血海不足,脑髓不充,阴阳失调,五行相克。 脑萎缩病位在脑,虚实夹杂,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疾病,由于年高、七情内伤导致肾精亏虚,五脏功能失常。《内经》曾讲“年过五十,阴气自半”,脑萎缩多发生在五十岁以上。脑为髓海,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下为血海、肾水不足,上为精血亏损,神明失聪。以填精补髓、补精养脑、开窍安神、温通血脉,以恢复大脑经络功能 ,中医治疗脑萎缩有特色,也是控制老年痴呆症的关键阶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四步曲:</p><p class="ql-block">大脑不同区域损伤会出现不同的症状:</p><p class="ql-block">①嗅觉下降:嗅觉与很多变性性痴呆疾病有关,很多帕金森患者早期就会出现嗅觉障碍,一些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10年前甚至更早,就会发生嗅觉障碍。</p><p class="ql-block">要注意这种情况是否经常发生,并且辨别嗅觉障碍是否和其他疾病有关,如感冒、鼻窦炎等。</p><p class="ql-block">②近期记忆力减退:大脑的海马体部出现萎缩</p><p class="ql-block">③视空间障碍:顶叶出现病变。</p><p class="ql-block">④步态和平衡问题。</p><p class="ql-block">⑤注意力和集中力下降。</p><p class="ql-block">⑥情绪、性格异常:额叶、颞叶病变,发生偏执、被害妄想等性格改变。</p><p class="ql-block">⑦睡眠障碍。</p><p class="ql-block">⑧计算力下降。</p><p class="ql-block">⑧判断力下降。</p><p class="ql-block">⑨语言功能障碍:额叶下回后部病变,语言表达出现障碍;颞上回后部病变,语言理解力会出现障碍。</p><p class="ql-block">大脑中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最小组成单位,神经元通过轴突、树突来传导信号,其中轴突由轴索和髓鞘组成。</p><p class="ql-block">慢性脑白质病变往往就是因为髓鞘病变引起的。慢性缺血、三高等疾病都可能会导致髓鞘病变,这种疾病会导致神经元传导异常,最终导致大脑功能障碍。</p><p class="ql-block">髓鞘病变的同时,轴索也出现了病变,可能会导致急性脑梗。</p><p class="ql-block">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靠突触来实现,如果突触出现异常,也会导致信号无法传导,使大脑发生功能障碍。</p><p class="ql-block">正常人有上百个神经元,所以脑沟、脑回都很窄,而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大量的神经元丢失,脑组织会出现明显的萎缩。</p><p class="ql-block">血管病变引发的血管性痴呆,大部分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导致的。</p><p class="ql-block">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更多表现为处理事务的能力下降、走路出现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p><p class="ql-block">从“老糊涂”到痴呆只有4步:</p><p class="ql-block">1轻度认知障碍 更多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也会有记忆力下降、语言功能轻微障碍等症状,持续5-10年左右,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检查特殊的血液标记物,来帮助判断是否出现大脑异常。</p><p class="ql-block">2轻度痴呆 持续1-3年,判断标准为能否完成复杂事务,如能否去银行取钱,能否独立乘坐公交等。</p><p class="ql-block">3中度痴呆 持续2-10年,判断标准为能否完成基本生活,如独立吃饭、洗澡、如厕等。</p><p class="ql-block">4重度痴呆 持续8-12年,没有基本生活能力,不能独立吃饭、洗澡、如厕、行走,需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说明已经进展到重度痴呆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性会遇到这么一些人,生病了咋吃了这么久的药?看了这么多的医生怎么还没有效果?</p><p class="ql-block">其实,慢性病是十年生活习惯的“累积产物”。 曾遇45岁朋友,十年胡吃海喝后查出血脂超标,却想靠一月半载清淡饮食”逆转。 ——这如同往枯井里浇一杯水,难改根本。 一、慢性病的“十年法则” 十年放纵,需一年修复。 比如:二十年重油重盐饮食,突发脑梗。康复后花一年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才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逻辑:血管斑块非一日形成,细胞代谢周期长达数月,康复需给身体“纠错时间”。 二、90%的病,是你“亲手创造” 误区:“我天生易胖/易生病!”真相 :遗传影响不足30%,关键在后天。3你每日熬夜吃外卖,三年吃出糖尿病吃药的同时靠“戒糖+运动”逆转指标。 核心问题: 1,吃错:添加剂、高糖高脂占三餐70%; 2, 不动:日均步数<3000,肌肉逐年流失; 3,焦虑:长期高压下,免疫力暴跌40%。 三、康复第一步: 停止“甩锅”,学会“自查” 患者对比: ①,A君:“糖尿病是家族遗传病,我认命。”拒绝改变饮食,并发症频发; ②,B君:“我要搞清楚为啥病。”记录饮食发现对麸质过敏,调整后症状缓解。 关键思维:病是身体的“抗议信”——胃痛可能是长期饮食不规律,湿疹或许是接触过敏原。 四、在于药物的“治因”之道必须规范自己的饮食方式 ,比如你痛经十年,常年贪凉饮冰。戒冷饮、每日泡脚三个月后,疼痛消失。 行动清单: 1. 花3天记录饮食/作息,找“致病习惯”(如睡前刷手机到凌晨); 2. 从一个小改变开始:用燕麦粥替代油条豆浆,每周三次快走; 3. 记住:医生是“助手”,你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结语:别再问“为何是我”,改为问“我做了什么”。慢性病的转机,藏在你对生活方式的“复盘”里。</p><p class="ql-block">花一年调整,换十年健康。人生中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钱多,谁的房子大,谁的车最贵,而是拼的是谁比谁健康。</p> <p class="ql-block">眼花是在肝肾,白发多也是在肝肾,爱抽筋还是在肝肾,肝藏血,开窍于目。发为血之余。肝血不足,眼睛和头发就得不到充足的肝血去滋养,就会出现眼睛干涩,早上醒来眼角有分泌物而且还流泪,看东西模糊,头发发白。肾主骨肝主筋,是四肢运动的一个关键。肝肾不足,筋骨就失去了滋养,就容易出现麻木抽筋,筋骨疼痛。肝肾舒服了,身体也就轻松了。</p> <p class="ql-block">小孩抽动症并不是特别复杂、难治的病。</p><p class="ql-block">因为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抽动症问题往往出在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上。</p><p class="ql-block">只要找准病因,对症调理,改善抽动症状并非难事。</p><p class="ql-block">1频繁眨眼 —— 治肝</p><p class="ql-block">中医讲,肝开窍于目,孩子频繁眨眼,多与肝相关。肝气不舒、肝火上炎,或者肝血不足,都可能侵扰眼睛,导致眨眼。</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清肝明目</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孩子要多吃菠菜、猪肝等养肝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少焦虑生气,以免加重肝气郁结。</p><p class="ql-block">2清嗓子 —— 治脾</p><p class="ql-block">孩子频繁清嗓子,中医认为多和脾胃虚弱有关。脾胃运化失常,水湿聚集成痰,痰阻咽喉,就会引发清嗓子。</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健脾益气化痰</p><p class="ql-block">日常饮食,孩子要多吃山药、芡实等健脾食物,避免生冷、油腻、甜腻食品,饭后适当散步,能促进消化。</p><p class="ql-block">3耸肩 —— 治肾</p><p class="ql-block">中医里,肾主骨生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肾精亏虚,骨髓失养,或肾阴肾阳失衡,都可能导致孩子耸肩。</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补肾填精</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孩子要保证睡眠,多吃黑芝麻、核桃、黑豆等补肾食物,可熬粥食用。适当做八段锦 “背后七颠百病消” 动作,刺激肾经,但别过度劳累。</p><p class="ql-block">4肢体抽动 —— 综合调理</p><p class="ql-block">孩子肢体抽动,情况复杂,涉及肝风内动、脾胃虚弱、痰瘀阻滞等问题,需综合调理。</p><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镇肝熄风祛痰湿</p> <p class="ql-block">我国14亿人口每天有多少人去世? 2022年,我国死亡人数为1041万人, 2023年,我国死亡人数为1110万人, 2024年,我国死亡人数为1093万人。 按这三年的数据平均下来, 每天至少死亡人数是3万多人, 这相当于每小时消失 1250 人, 每分钟有 20 人告别世界。 1 触目惊心的死亡数据。 从2022年连续三年死亡人口超过1000万, 人口的负增长趋势明显。这三年的死亡人口数据, 也是疫情时代留给我们的伤疤。 而在这些数据中,令人揪心的是, 除了2/3是60岁以上老人, 其中19~59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均超过350万, 相当于每天9500人。 这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 是什么威胁着年轻人的生命? 疾病年轻化,过度劳累, 甚至自sha成为年轻人的隐形杀手。 当996是福报的言论, 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的时候, 资本看中的不仅是年轻人的劳动价值, 甚至是年轻人的生命。 当房子,医疗,教育, 养老成为压垮年轻人的4座大山, 年轻人的健康被过度透支,生命健康岌岌可危。 除此之外,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2 人口结构的灰色警报。 随着生活水平跟医疗技术的不断增长, 其实我国的人口死亡率一直在降低。 人均寿命从35岁到现在的78.2岁, 标志着我们社会的进步。 与此同时,这几年的人口数据也显示着 我国的人口结构有了新的危机。 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21.8%%, 5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真正的老龄化时代。 而另一端人口出生数据却逐年下降, 甚至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不敢生孩子。 照这样下去,到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没有新生人口,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 年均减少800万,用工荒与养老难并存。 独生子女需要赡养4位老人,医疗资源非常的紧张。 3 普通人的生存启示。 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个体, 我们无力去改变整个社会, 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及家人。 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30岁还是50岁, 现在开始,请把健康作为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儿。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和运动。 当压力过大时,允许自己暂时的放松一下, “躺一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健康的身体是你从头再来的勇气。 甩掉那些来自外界的压力, 房子,车子,教育,统统都是身外之物, 自己家人的幸福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 我们活着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物质。 空气,阳光,水分,食物, 这些生命必须之物,都是很容易得到的东西。 健康的活下去,是每个人生命中无可替代的事情。 当我们刷到 "人均寿命 80 岁" 的新闻时, 更要看到背后每天 3 万人的生命消逝。 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珍惜当下,健康生活,或许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痛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三个方面:气血虚、淤血和寒凝。我们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条河流,气血是河流中的水,淤血是河道中的淤泥,寒凝则是冬天的冰。如果水不够(气血虚),河流就会干涸;如果淤泥太多(淤血),河流就会堵塞;如果结冰了(寒凝),河流就无法流动。正是这三种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1. 气血虚:身体的“能量”不足气血虚就像身体的“能量”不足。平时容易头晕,尤其是蹲久了站起来时,眼前发黑,这就是典型的气血不足的表现。气血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基础,气不足,人就会乏力;血不足,人就会头晕、面色苍白。脉象重按无力,也印证了这一点。就得补气养血,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生成气血。就像给一辆没油的车加满了油,身体有了能量,自然就不会那么累了。2. 淤血就像是身体的“交通堵塞”。月经有血块,颜色偏暗红,痛经时非常痛,这些都是淤血的表现。淤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经血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引发疼痛。脉象玄稍不流利,也说明血液流动不够顺,不能帮助经血顺利排出。就像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河道通了,水流自然顺畅。3. 寒凝就像是身体进入了“冬天模式”。痛经时蹲着会稍微缓解,这说她的疼痛与寒气有关。寒气会让血液凝固,就像冬天河水结冰一样,血液流动变慢,痛经就会加重。,痛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身体的气血足了,淤血化了,寒气散了,痛经自然就会缓解。治疗痛经方面除了药物,生活中的调理也非常重要。比如:1. 饮食调理多吃补气血的食物:比如红枣、桂圆、山药、枸杞等。可以煮一些红枣桂圆茶,或者用山药炖汤,既美味又滋补。避免生冷食物:尤其是月经期间,不要吃冰激凌、冷饮等寒凉食物,以免加重寒气。2. 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比如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要过度劳累。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脚部,避免受凉。可以用热水袋敷肚子,或者泡脚驱寒。3.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运行,所以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焦虑和压力。四、痛经需要长期调理,痛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像问题已经存在多年的患者,调理需要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但只要坚持,效果一定会慢慢显现。坚持按疗程服药,同时配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每个月复诊一次,根据身体的恢复情况,达到治愈的目的。今天我接诊了一位小女孩,痛经5年了,自己平常又不忌口,啥都敢吃,又熬夜我诊断完后要给她处方中药加针灸,她吃药怕苦,针灸怕痛,问我有什么理想的治疗方案,我说可能华佗在世会有,天上没有神仙,治病没有捷经,始终要明白这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脱发中医辨证,首先跟痰湿有关</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头油特别多,中医称之为“血浊”,即湿浊。平时过食肥甘厚腻、高热量食物,容易在体内形成湿热。这些油脂一部分存储在体内,一部分通过毛囊往外排。如果油脂特别旺盛,毛囊功能受阻,相当于被油脂密封住,就会导致脱发,即常见的脂溢性脱发。</p><p class="ql-block">其次,脱发与气血、肝肾有关。中医有句话:“发为血之余,肾之华。”</p><p class="ql-block">肝主藏血,肝脏是血的家。「血之余」即肝的余气,肝气旺盛,肝经通畅,头发粗硬。</p><p class="ql-block">肾之华指头发为肾气的外现。肾本色为黑,肾气充足,肾经通畅,头发乌黑亮泽。</p><p class="ql-block">因此,中医治疗脱发以祛痰湿,滋补肝肾,通过清理体内湿气,改善油脂分泌,解除毛囊阻塞,从而达到生发效果,尤其是中老年人脱发要重用肝肾方面的药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失眠,其实就是阴阳失调</p><p class="ql-block">一、阴阳学说基础</p><p class="ql-block">1. 阴阳的概念</p><p class="ql-block">•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阴代表身体的物质基础,如体内的血液、津液等,具有滋润、宁静、内守等特性。阳则代表身体的功能活动,如脏腑的功能、气的推动作用等,具有温煦、推动、外向等特性。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 “阴平阳秘”。</p><p class="ql-block">2. 阴阳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以睡眠为例,当阴阳平衡时,人的睡眠是正常的。在白天,阳气主导人体的活动,人处于清醒状态;夜晚,阳气入阴,阴气相对旺盛,人体就会进入睡眠状态。这种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过程维持着正常的睡眠节律。</p><p class="ql-block">二、失眠与阴阳失衡的联系</p><p class="ql-block">1. 阳气过盛导致失眠</p><p class="ql-block">如果体内的阳气过盛,比如心火亢盛,阳气就会扰乱心神。因为心主神明,心神不安,人就难以入睡。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心烦失眠,舌尖红,口舌生疮等症状。例如,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情绪激动或者过度劳累,导致心火上炎,阳气过旺,出现失眠症状。</p><p class="ql-block">2. 阴虚引起失眠</p><p class="ql-block">当阴虚时,阴不能制约阳,阳气相对偏亢,也会导致失眠。比如肾阴虚,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就会出现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肾阴虚时,脑髓失养,也会影响睡眠。另外,肝阴虚时,肝阳上亢,肝火扰心,也会出现失眠、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症状。</p><p class="ql-block">3. 其他阴阳失衡情况导致失眠</p><p class="ql-block">除了单纯的阴虚或阳亢,还有可能是阴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例如,气滞血瘀,气血瘀滞,不能正常滋养脑部,导致脑部失养而失眠。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胸胁胀痛、口唇紫暗等气血瘀滞的症状。</p><p class="ql-block">所以,从中医角度来看,失眠往往是阴阳失衡在睡眠方面的表现,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可以改善失眠症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耳鸣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临床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特别是耳鸣时间长的老人,病机更是复杂。所以在此有必要先了解下耳鸣的常见中医病因病机。</p><p class="ql-block">1、肝火上扰肝胆实火:长期情绪抑郁或暴怒伤肝,导致肝郁化火,火性上炎,循少阳经脉上扰耳窍,表现为突发性耳鸣如潮声,伴口苦、烦躁、头痛等症状。</p><p class="ql-block">2、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或久病耗伤肾精,肾主骨生髓,耳窍失于濡养,引发持续性蝉鸣样耳鸣,伴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夜尿频多等。</p><p class="ql-block">3、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导致脾胃虚弱,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耳窍,出现耳鸣声细弱、劳累后加重,伴乏力、食欲不振等。</p><p class="ql-block">4、外感风热邪闭耳窍: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耳部经络,导致耳窍闭塞,出现突发性耳鸣伴耳内胀闷感,常见于感冒后。</p><p class="ql-block">5、痰火郁结痰湿壅阻:过食肥甘厚味或脾虚生湿,痰湿郁久化火,上壅耳窍,表现为耳鸣如潮、耳闷胀感,伴痰多黏稠、胸闷脘痞。</p><p class="ql-block">6、气血亏虚耳窍失养: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耗伤气血,气血不能上濡耳窍,导致耳鸣声细微、时轻时重,伴面色苍白、心悸失眠。</p><p class="ql-block">7、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外伤、情志不畅或久病入络,导致耳部气血瘀滞,出现耳鸣如蝉、夜间加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p><p class="ql-block">8、情志内伤: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耗伤阴血,加重耳鸣。</p><p class="ql-block">9、劳伤精气:过度劳累(包括用脑、用耳过度)耗伤精气,使耳部“虚火”上扰,形成慢性耳鸣。</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中医认为耳鸣是“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为脏腑精气不足(尤其是肾、肝、脾),兼夹痰、火、瘀等,临床诊断辨证思路必须精准,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肺结节常常以“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表现,或完全无症状。中医理论中,肺结节多归属于“咳嗽”、“肺积”、“息膹”、“积聚”等范畴。中医认为,肺结节的形成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以及体质和环境因素等。</p><p class="ql-block">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阳化气,阴成形”,意指阳气通过蒸腾作用使阴精转化为气,阴静则凝聚成物质。阳气的不足导致气机不畅,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流通,形成有形的阴邪,最终积聚成结节。</p><p class="ql-block">三、肺结节的中医病因与病机</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肺结节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虚”“痰”“瘀”“毒”相互搏结,阻碍气机,形成结节。肺结节的形成与肺肾两虚、痰湿有关。肺结节的形成过程通常包括气虚、痰湿、血瘀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肺气不通,痰湿积聚,最终形成结节。</p><p class="ql-block">肺结节的根本原因是肺气虚,且外部环境因素如六淫、雾霾、吸烟等,均可加重气血运行的障碍,从而促使结节的形成。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强调了肺结节与脾气虚、肝郁等体质因素的关系,表明气虚、气郁、阴虚等质体易于导致肺结节的发生。</p><p class="ql-block">四、中医治疗肺结节的原则与方法</p><p class="ql-block">中医治疗肺结节,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主要根据不同的病机采取综合性治疗策略。</p><p class="ql-block">1. 补气养阴,化痰散结</p><p class="ql-block">治疗肺结节,常用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气养阴,以扶正祛邪,帮助恢复体内气血的正常运行,补益肺气、滋阴润肺。若患者体内虚热内盛,可以辅以清热药物</p><p class="ql-block">2. 化痰活血,活络通络</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肺结节的形成与痰瘀积聚密切相关,因此化痰活血、活络通络是治疗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3. 疏肝理气,调理脾胃</p><p class="ql-block">肺结节的形成不仅与肺脏功能有关,还与脾胃和肝气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同时健脾益气,以调节体内气血运行</p><p class="ql-block">4. 清热解毒,抗肿瘤作用</p><p class="ql-block">肺结节的形成往往伴有痰热湿毒积聚因此,清热解毒、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具有清热解毒、抗癌的效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人的机体与大自然是天地合一,而一年四季与五行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春季属木与肝对应,春天木气升发,木动为风,因而肝风内动,阳气升发而体弱阳虚之人最易动风,因此春天养生忌食过多的发物,以免风动为患。有人劳累过度后食笋而致失音,笋得阳气升发之性,最能动风;有人吃蚕蛹、虾、蚌蛤类食物即皮肤过敏,这也是阳气妄动郁于皮下之症;有人稍食淡水无鳞鱼则哮喘,此物生痰动火,痰火郁于肺窍则肺气宣降失司。 ​​​各位美食者还是适当悠着点,别呈一时舌尖上的快感带来不必要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痰湿体质,作为中医九种体质中的一种,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体质的主要特征是体内湿气过多,导致身体出现黏滞重浊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痰湿体质的成因吧!</p><p class="ql-block">🍽️ 饮食因素:肥甘厚腻,湿气内生 🍽️</p><p class="ql-block">饮食是导致痰湿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人往往偏好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脾脏,导致运化功能失调,湿气内生。😢长期暴饮暴食、过量摄入油腻食物,不仅损伤脾胃,还会使湿浊在体内积聚,蕴酿成痰。因此,为了预防痰湿体质,我们应保持饮食清淡,适当摄入蔬菜水果,如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等易消化食物。🥦🍎</p><p class="ql-block">🏠 环境因素:寒湿侵袭,脾胃受困 🏠</p><p class="ql-block">环境因素也是痰湿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或长时间淋雨涉水,寒邪、湿邪容易侵袭人体,导致脾胃受困,湿气聚积。💦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保持室内干燥通风,淋雨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防止着凉。</p><p class="ql-block">🏃‍♂️ 缺乏运动:气血不畅,痰湿内生 🏃‍♀️</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长期缺乏运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湿气不易排出体外,进而形成痰湿体质。😔为了改善痰湿体质,我们应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周进行2~3次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p><p class="ql-block">🧬 先天因素:素体胃热,易聚湿生痰 🧬</p><p class="ql-block">除了后天因素外,先天因素也在痰湿体质的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部分人素体胃热,加之饮食不当,脾运不及,易聚湿生痰。🤔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食物,保持饮食清淡。</p><p class="ql-block">😢 情志因素:长期情志不畅,影响脾胃 😢</p><p class="ql-block">情志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湿气在体内积聚。因此,我们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雌激素是女性生理周期,女性生理功能状态的重要激素,也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40岁后卵巢功能开始下降,雌激素也随着下降,再者就是怀孕,分娩,妇科方面的疾患等系列的因素,女性也会出现系列的不适症状,比如:月经周期不规律,周期提前,延后,经量少,小腹胀痛,有黑块,烦躁,失眠,多梦,这就是所谓的早衰的标志!如何预防早衰?饮食上多食黑色食品,规范作息,不熬夜,不吃刺激性食物,冷饮,寒性食物,不要久坐,久躺,再结合中药汤剂调节雌激素,改善卵巢功能。</p> <p class="ql-block">世上本无抑郁症,其根本病因:痰和瘀,百病多由痰作崇,当痰迷心窍,人就容易胡思乱想,情绪低落,还特别胆小容易惊醒,睡眠浅,失眠。人长期睡眠不足,就出现痰瘀互结,人的气机也就乱了,三焦不通,津液排不出去,堵一块成痰,血液停滞成瘀,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扰乱心神蒙敝清窍形成焦虑抑郁的症状</p> <p class="ql-block">结节病为全身性疾病,除心脏外,其他脏器尤其是肺、淋巴结、眼、肝脏等均可受累,可有发热、不适、厌食、体重减轻、干咳、哮鸣、呼吸困难、斑点或丘疹样皮疹以及关节痛等。中医学无结节病之病名,并认为该病与气郁、痰凝、血瘀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发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因“气”失常化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的失常必然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同时津液代谢失常造成水湿停聚,为痰为饮变生多种疾病,有“怪病多痰”之说。因此,立足气、痰、瘀三因素之病因病机分析,是论治结节病的基本指导思想。</p><p class="ql-block">​哪里的结节不重要,重要的找准病根,因病施治就能彻底解决。</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有双眼视力下降,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脸周围干痒伴有过敏,同时会出现口干口苦,睡觉磨牙,且容易上火,大便不调,舌苔黄厚,去医院检查: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黄斑病,干眼症,这些症状的病症在眼,病因在肝,那请你好好养肝,明目爱惜你自己的肝脏和眼睛!</p> <p class="ql-block">中药治疗腺样体肥大是最佳选择,吃中药的同时还可以改善不好的体质(积食、便秘、口臭、等等),复发率低,一举两得。可是很多的家长没有重视,常常就听到:医生,我孩子扁桃体腺样肥大,我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诉我说没啥事等孩子达到了做手术的指征就去做手术!把扁桃体摘了!可咋不知道扁桃体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呢?你说如果摘了对身体危害有多大就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先了解一下腺样体肥大</p><p class="ql-block">小朋友睡觉时打鼾、张口呼吸,甚至反复感冒、听力下降?这些症状可能都与“腺样体肥大”有关。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问题,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引发面容改变、发育迟缓等问题。</p><p class="ql-block">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属于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抵御病毒和细菌入侵。但当腺样体因反复感染或炎症而过度增生时,就会导致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同时诱发鼻炎,鼻漏,鼻涕倒流,打鼾,过敏性鼻炎,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p><p class="ql-block">腺样体肥大的病因:</p><p class="ql-block">1. 反复感染</p><p class="ql-block"> 感冒、鼻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刺激腺样体增生。</p><p class="ql-block">2. 过敏因素</p><p class="ql-block"> 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可能导致腺样体持续肿大。</p><p class="ql-block">3. 环境因素</p><p class="ql-block"> 空气污染、二手烟等不良环境刺激,增加腺样体肥大的风险。</p><p class="ql-block">4. 体质因素</p><p class="ql-block"> 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脾气虚或肾阴虚的儿童更容易患病。</p><p class="ql-block">腺样体肥大的症状</p><p class="ql-block">1. 鼻塞与打鼾</p><p class="ql-block"> 腺样体肥大会堵塞鼻腔,导致孩子睡觉时张口呼吸、打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p><p class="ql-block">2. 反复感冒</p><p class="ql-block"> 腺样体肥大会影响鼻腔通气,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复感冒。</p><p class="ql-block">3. 听力下降</p><p class="ql-block"> 腺样体肥大会压迫咽鼓管,导致中耳炎或听力下降。</p><p class="ql-block">4. 面容改变</p><p class="ql-block"> 长期张口呼吸可能导致“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唇上翘、下颌后缩、牙齿不齐等。</p><p class="ql-block">5. 发育迟缓</p><p class="ql-block"> 睡眠质量差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p><p class="ql-block">腺样体肥大的中医治疗思路总结:扶正固本,宣肺热祛痰湿,调脾胃,解毒散结为治疗大纲,以四君子汤,二陈汤,半夏厚朴汤,二术郁灵汤,结合临床症状辨证,配伍灵活应用,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禁止农村宅基地买卖,你的退路,可能比房贷更 重要! 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老家的宅基地还在 吗? 昨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两个不许: “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 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直接给农村土地交易划了红线。其实仔细琢磨这句话还蛮有意思的。啥意思呢? 就是为什么在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农村宅基地交易的前提下,为什么国家依然要单独发文重申一遍“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呢? 大概是因为现实中中就存在了不少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的乱象比如之前新闻报道某中部县城,退休厅官圈地百亩农田,建“养老院",还挖了人工湖,配武警站岗,县里面的国土局直接盖章批文,上面写的是促进“乡贤”文化。但到底是“乡贤"还是“村霸,傻傻分不清。过往执法不严,有人钻法律的漏洞,所以要这次一纸禁令,专门点出来,以正视听。 但是这都只是表面的问题,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国家严令禁止农村宅基地买卖? 直接先说结论:这个规定要彻底堵死城市资本圈地的行为,保住农村这个基本盘,留一条退路。 不但是给农村居民留一条退路,也是给整个未来经济留一条退路。 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钞票?黄金? 在我看来,都不是。 真正的财富,有两种,其中一种便是能持续产生价值的生产要素。 在农业社会是土地,在工业社会是工厂,现代社会是房地产和金融 北京上海一套老破小,租给打工人的钱能顶他半个月工资; 城中村拆迁户啥也不干,光收租就能养活三代人. 但问题来了:当所有人都想靠房子躺赚的时候,谁来干活? 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早就到了“掀桌子”的临界点 年轻人996赚的钱全填了房贷,干脆躺平; 中年人被裁员断供,房子秒变法拍房。 这时候你再看农村的宅基地,突然就品出点味道。 农村人卷不动了还能回村种菜,但要是连村里的 房子都卖给城里人,农民往哪儿退? 所以我要说的另外一种财富,便是退路。 宅基地目前或许算不上“财产”但它是农民参与社会游戏的“复活甲” 我常劝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你在北上广深卷不动了,老家房子千万别卖。 这不是情怀,是数学题: 城里100平米的房子,每年光物业费取暖费四五千,将来房地产税要是落地,成本还得翻倍; 村里100平米的宅基地,种点菜养两只鸡,吃住花不了几个钱,房子塌了都能自己垒。 据统计局透露:202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还有2.97亿农民工在城里没有完全市民化。 也就是说,这2.97亿农民工,如果不卖宅基地或者卖掉老家房子,就算失业了,还能够回到农村解决个住的问题。 还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中国农民工平均年龄41岁,超过50岁的占26%%。 这意味着什么? 再过十年,至少上亿人要考虑“干不动了去哪养老”。 这时候再看宅基地政策,其实就是国家给农民发的“社会保障卡” 你在城里卷不动了,回来有房住、有地种、有井水喝,每月开销能压到500块以内。 这种兜底能力,比什么养老金都实在。 而且展望未来,农村的宅基地未必就一无是处。 过去两轮财富浪潮(剪刀差、城镇化),农民都是“被牺牲者”。 如今政策转向,宅基地或许成了农民参与财富分配的筹码。 很多人怀疑是否真的有人愿意回农村买房? 就这么说吧,过去这种情况可能不多,但随着上 一波房产热潮建起的高层逐渐老化,未来这些鸽 子笼的可居住性将会直线下滑。 要想提高生活质量,要么在市区购置洋房,要么 在市区购置别墅,要么就像西方一样在郊区买地 自建。 现在锁死土地买卖,表面上让农民少赚钱,实际 上是做了最后的保底。 城里人想下乡?只能租不能买--租金流入农民口 袋,而非资本大鳄;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用土地入股企 业,拿分红而非一次性卖断。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在用制度平衡城乡剪刀差 防止农村资源被低价收割,城市资本再高价套现” 的恶性循环。 举个现实例子:某南方村庄把闲置农房租给城里人做民宿,村民每年收租五六万,村集体还能抽成搞基建。 如果允许宅基地买卖,一年两年没影响,但是十 年二十年后,城市里会多一百万一千万流浪汉。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现在的阿美瑞卡。 最后说句扎心的: 能自由交易的从来不是财富,而是加锁; 真正值钱的永远不是资产, 而是退路。 永远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因为历史反复证明,没 有退路的人,最容易成为游戏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人的机体与大自然是天地合一,而一年四季与五行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春季属木与肝对应,春天木气升发,木动为风,因而肝风内动,阳气升发而体弱阳虚之人最易动风,因此春天养生忌食过多的发物,以免风动为患。有人劳累过度后食笋而致失音,笋得阳气升发之性,最能动风;有人吃蚕蛹、虾、蚌蛤类食物即皮肤过敏,这也是阳气妄动郁于皮下之症;有人稍食淡水无鳞鱼则哮喘,此物生痰动火,痰火郁于肺窍则肺气宣降失司。 ​​​各位美食者还是适当悠着点,别呈一时舌尖上的快感带来不必要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肺结节常常以“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表现,或完全无症状。中医理论中,肺结节多归属于“咳嗽”、“肺积”、“息膹”、“积聚”等范畴。中医认为,肺结节的形成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以及体质和环境因素等。</p><p class="ql-block">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阳化气,阴成形”,意指阳气通过蒸腾作用使阴精转化为气,阴静则凝聚成物质。阳气的不足导致气机不畅,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流通,形成有形的阴邪,最终积聚成结节。</p><p class="ql-block">三、肺结节的中医病因与病机</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肺结节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虚”“痰”“瘀”“毒”相互搏结,阻碍气机,形成结节。肺结节的形成与肺肾两虚、痰湿有关。肺结节的形成过程通常包括气虚、痰湿、血瘀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肺气不通,痰湿积聚,最终形成结节。</p><p class="ql-block">肺结节的根本原因是肺气虚,且外部环境因素如六淫、雾霾、吸烟等,均可加重气血运行的障碍,从而促使结节的形成。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强调了肺结节与脾气虚、肝郁等体质因素的关系,表明气虚、气郁、阴虚等质体易于导致肺结节的发生。</p><p class="ql-block">四、中医治疗肺结节的原则与方法</p><p class="ql-block">中医治疗肺结节,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主要根据不同的病机采取综合性治疗策略。</p><p class="ql-block">1. 补气养阴,化痰散结</p><p class="ql-block">治疗肺结节,常用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气养阴,以扶正祛邪,帮助恢复体内气血的正常运行,补益肺气、滋阴润肺。若患者体内虚热内盛,可以辅以清热药物</p><p class="ql-block">2. 化痰活血,活络通络</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肺结节的形成与痰瘀积聚密切相关,因此化痰活血、活络通络是治疗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3. 疏肝理气,调理脾胃</p><p class="ql-block">肺结节的形成不仅与肺脏功能有关,还与脾胃和肝气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同时健脾益气,以调节体内气血运行</p><p class="ql-block">4. 清热解毒,抗肿瘤作用</p><p class="ql-block">肺结节的形成往往伴有痰热湿毒积聚因此,清热解毒、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具有清热解毒、抗癌的效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耳鸣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临床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特别是耳鸣时间长的老人,病机更是复杂。所以在此有必要先了解下耳鸣的常见中医病因病机。</p><p class="ql-block">1、肝火上扰肝胆实火:长期情绪抑郁或暴怒伤肝,导致肝郁化火,火性上炎,循少阳经脉上扰耳窍,表现为突发性耳鸣如潮声,伴口苦、烦躁、头痛等症状。</p><p class="ql-block">2、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或久病耗伤肾精,肾主骨生髓,耳窍失于濡养,引发持续性蝉鸣样耳鸣,伴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夜尿频多等。</p><p class="ql-block">3、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导致脾胃虚弱,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耳窍,出现耳鸣声细弱、劳累后加重,伴乏力、食欲不振等。</p><p class="ql-block">4、外感风热邪闭耳窍: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耳部经络,导致耳窍闭塞,出现突发性耳鸣伴耳内胀闷感,常见于感冒后。</p><p class="ql-block">5、痰火郁结痰湿壅阻:过食肥甘厚味或脾虚生湿,痰湿郁久化火,上壅耳窍,表现为耳鸣如潮、耳闷胀感,伴痰多黏稠、胸闷脘痞。</p><p class="ql-block">6、气血亏虚耳窍失养: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耗伤气血,气血不能上濡耳窍,导致耳鸣声细微、时轻时重,伴面色苍白、心悸失眠。</p><p class="ql-block">7、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外伤、情志不畅或久病入络,导致耳部气血瘀滞,出现耳鸣如蝉、夜间加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p><p class="ql-block">8、情志内伤: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耗伤阴血,加重耳鸣。</p><p class="ql-block">9、劳伤精气:过度劳累(包括用脑、用耳过度)耗伤精气,使耳部“虚火”上扰,形成慢性耳鸣。</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中医认为耳鸣是“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为脏腑精气不足(尤其是肾、肝、脾),兼夹痰、火、瘀等,临床诊断辨证思路必须精准,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失眠,其实就是阴阳失调</p><p class="ql-block">一、阴阳学说基础</p><p class="ql-block">1. 阴阳的概念</p><p class="ql-block">•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阴代表身体的物质基础,如体内的血液、津液等,具有滋润、宁静、内守等特性。阳则代表身体的功能活动,如脏腑的功能、气的推动作用等,具有温煦、推动、外向等特性。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 “阴平阳秘”。</p><p class="ql-block">2. 阴阳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以睡眠为例,当阴阳平衡时,人的睡眠是正常的。在白天,阳气主导人体的活动,人处于清醒状态;夜晚,阳气入阴,阴气相对旺盛,人体就会进入睡眠状态。这种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过程维持着正常的睡眠节律。</p><p class="ql-block">二、失眠与阴阳失衡的联系</p><p class="ql-block">1. 阳气过盛导致失眠</p><p class="ql-block">如果体内的阳气过盛,比如心火亢盛,阳气就会扰乱心神。因为心主神明,心神不安,人就难以入睡。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心烦失眠,舌尖红,口舌生疮等症状。例如,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情绪激动或者过度劳累,导致心火上炎,阳气过旺,出现失眠症状。</p><p class="ql-block">2. 阴虚引起失眠</p><p class="ql-block">当阴虚时,阴不能制约阳,阳气相对偏亢,也会导致失眠。比如肾阴虚,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就会出现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肾阴虚时,脑髓失养,也会影响睡眠。另外,肝阴虚时,肝阳上亢,肝火扰心,也会出现失眠、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症状。</p><p class="ql-block">3. 其他阴阳失衡情况导致失眠</p><p class="ql-block">除了单纯的阴虚或阳亢,还有可能是阴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例如,气滞血瘀,气血瘀滞,不能正常滋养脑部,导致脑部失养而失眠。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胸胁胀痛、口唇紫暗等气血瘀滞的症状。</p><p class="ql-block">所以,从中医角度来看,失眠往往是阴阳失衡在睡眠方面的表现,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可以改善失眠症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脱发中医辨证,首先跟痰湿有关</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头油特别多,中医称之为“血浊”,即湿浊。平时过食肥甘厚腻、高热量食物,容易在体内形成湿热。这些油脂一部分存储在体内,一部分通过毛囊往外排。如果油脂特别旺盛,毛囊功能受阻,相当于被油脂密封住,就会导致脱发,即常见的脂溢性脱发。</p><p class="ql-block">其次,脱发与气血、肝肾有关。中医有句话:“发为血之余,肾之华。”</p><p class="ql-block">肝主藏血,肝脏是血的家。「血之余」即肝的余气,肝气旺盛,肝经通畅,头发粗硬。</p><p class="ql-block">肾之华指头发为肾气的外现。肾本色为黑,肾气充足,肾经通畅,头发乌黑亮泽。</p><p class="ql-block">因此,中医治疗脱发以祛痰湿,滋补肝肾,通过清理体内湿气,改善油脂分泌,解除毛囊阻塞,从而达到生发效果,尤其是中老年人脱发要重用肝肾方面的药物。</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