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石像叫做石像生,曾是古代帝王陵前制式配备,像著名的清东陵、十三陵、明孝陵都有所见。东北王张作霖在抚顺的元帅陵也从十三陵搞去一些,只不过那叫僭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眼前的这尊石像与过去所见皆有不同,这装束看上去就是近现代军官。头戴圆顶小檐帽,身穿大礼服,胸前配有勋带,肩上大流苏肩章,手拄西洋指挥刀。与过去身披铠甲,手持宝剑,足踏弯头靴的武士截然迴异。有点奇怪,腰里别支盒子炮是不是更威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还真是土洋结合的产物,来自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同时也是在位83天的洪宪皇帝陵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就是近代史赫赫有名的袁世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文官石像生与前面的武官相对而立,也是不伦不类的装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袁林座落在河南省安阳市,背靠太行山下来的洹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身边的朋友去安阳,大都直奔殷墟、文字博物馆,再有心就去个红旗渠,鲜有人去看袁林。我这次反到先去了此处,因为谈起中国的近代史,袁世凯就是个绕不过的弯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陵墓历经百年苍桑,依然保存完好,真让人不可思议。即使是抗战时期,日本人占据了安阳,不知为何,一反掠夺本性,也没动这个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得袁林,别说郁郁葱葱,就是小树都难以成行,那怎么就叫个“林”那?据说袁林当年原本不是这个“林”。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袁世凯墓地称为“袁陵”。但袁世凯的身份所在,已容不得有半点闪失了。陵本是帝王墓冢所称,袁世凯本就因复辟遭到国人唾骂,死后坟墓再敢称陵,只恐今日埋明日就暴尸荒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时任民国总统徐世昌站了出来,徐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如此甚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看,有文化真可怕,啥事都能翻云覆雨,就此定为袁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碑仍是帝陵制式,与明清皇家并无二致。赑屃驮着袁大总统的铭碑,仅这座墓碑就重达二十多吨。墓碑上书“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解铃还须系铃人,由徐世昌操刀所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当年没有现代运输工具,只能在冬天地上浇水成冰,将这些碑和石像生才滑到袁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背面竟无一字。中国历史上碑上无字的不多,我知道的唐代的武则天武媚娘好像是一例,这袁世凯是第二例。他这一辈子一会儿是清廷的股肱重臣,一会儿是拥戴革命的中坚,转身又推崇西式共和,最后兜兜转转的把自己送上了皇位。即使是强如一众北洋军头,也没人能想明白如何评价他这反复无常、两面三刀的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墓园大门,看上去与前面的风格迴异,典型的西式风格。圆顶拱券,仿自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的墓,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格。花重金请的德国人设计,从日本进口的水泥,整个工程竟糜费70多万两白银。无论是在贫瘠的当年还是富庶的今天,都可谓是天价巨资。看着看着就想起仅二十几年后的河南饥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看的清晰点,罗马柱,妥妥的 “中西合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铁门上饰有徽章,也是典型的西式。看上去像放大的欧洲贵族族徽。只不过是羊头狗肉,细看里面仍是什么青龙白虎朱雀之类的东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后,依照惯例此碑包括整个袁林一定是在劫难逃的。但得胜老师的一句话,挽救了袁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得胜老师视察完黄河水利工程后,临时决定在安阳下车。一是看了殷墟,二就是去了袁林。他老人家留言:“袁世凯虽然做了不少坏事,但他的墓是历史的一部分,留着可以当反面教材。咱们共产党人看待历史人物,不能一棒子打死,得客观分析。他逼清帝退位,结束了封建王朝,这是有功的;可他搞复辟,开历史倒车,这是有罪的。把墓留着,让后人看看,搞独裁、搞分裂是什么下场”。“这些石刻、碑亭都是劳动人民建的,咱们不能因为袁世凯坏,就把老百姓的心血毁掉。你们看这神道、这碑刻,工艺多精细,都是老祖宗的手艺,平了多可惜。留着吧,以后可以搞成历史教育基地,让大伙儿来看看,什么叫逆历史潮流而动,什么叫多行不义必自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袁林成了全国类似情况下为数不多的幸存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古盗贼不绝于世,但“窃国大盗”之名在中国历史上所存罕见,袁世凯可谓是独占鳌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真真的是他把傅仪赶下了皇帝宝座,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至此中华入共和。仅从这点看,其实他是有才华的。玩弄清廷若烹小鲜,游刃于革命党与各路军阀之间。只是最后逆历史潮流而动,落得个独弦哀歌,遗臭万年。空留袁林令人扼腕叹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