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行

灵芝草儿

<p class="ql-block">文字/灵芝草儿</p><p class="ql-block">图片/高山大川</p> <p class="ql-block">一直想去绍兴鲁迅故里看看。到杭州后,这种欲望更加强烈。</p><p class="ql-block">去年,从舟山回来,路过绍兴。孩子们嚷着去柯桥古镇,我不想扫他们的兴,况且柯桥我也没去过。柯桥古镇确实不错,玩得也挺开心,可总觉得差点味道,后来想明白了,和鲁迅故里擦肩而过,有点失落。</p><p class="ql-block">五一前夕,一家人商量游玩计划,我说要不去绍兴吧。女儿说,太近了,再说,孩子小,等小宝上学了再去。我想想也有道理。</p><p class="ql-block">“既然不能和孩子们一起去,我们自己去。”我和爱人一拍即合。</p><p class="ql-block">上网,做攻略,从杭州去绍兴竟如此方便,坐地铁就行。说走就走,这周女儿一家回长春参加家属开放日活动,不用我们管后勤,机不可失。</p><p class="ql-block">周六,我和爱人6点半下楼,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鲁迅故里站点。</p><p class="ql-block">地铁口,有一条小河。我们按导航,跨过大云桥,几分钟,就来到鲁迅故里步行街。</p> 本次旅行第一张照片 <p class="ql-block">咸亨酒店就在街口。远远地就看见咸亨酒店幌子,这家被鲁迅文化浸泡了一个世纪的酒店,似乎很远就能闻到其飘出的阵阵酒香。</p><p class="ql-block">咸亨酒店几个字很醒目,两个店员正在卸店铺的门板,这个只在电影里看到的情景,此刻就发生在我眼前。门板卸完,门敞开,这就是“开门”了。店门右手边,一座比真人略高的雕塑,正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见他身穿长衫,身体微弓,左手拿一颗茴香豆,右手护着酒杯,眼神中有几丝落魄,几丝洒脱。</p> <p class="ql-block">咸亨酒店的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来这喝酒的人,多是奔孔乙己和茴香豆来的,酒未喝,人就已醉了,小店的名号也因先生的作品而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得早,还没有顾客。我看着柜台里一碟碟茴香豆,自言自语,“回”字有四种写法。一个四十岁上下女服务员听出我的外地口音,一边往小碟子里装茴香豆,一边热情应我,“是的,`回’字有四种写法,你是东北的吧。”我说“是啊,我们那管茴香豆叫蚕豆,你看多像只卧蚕。”她愣愣地看我,好像没听懂,不过,脸上的笑仍挂着。</p><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孔乙己欠19钱”的粉板还挂在柜台墙上,摸摸,好亲切,似曾相识。我坐在店里,回想在地铁上重温的《孔乙己》原文,不禁感慨,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我们也是“孔乙己”,有过脱不下长衫的尴尬。</p><p class="ql-block">踱进店面里间,别有洞天。这里便是鲁迅笔下穿长衫,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地方。如今,装修得更加气派。</p> <p class="ql-block">从咸亨酒店出来,爱人抱怨我逗留时间太长,说这样得走到天黑。我本来正被路边臭豆腐特有的香味撩拨得咽口水,想去解解馋,只好打消念头,颠颠跟着他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只走几步,我就把步子慢下来,我是学中文的,先生的作品曾是必读书目,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阿Q”,参加工作也给学生讲过先生作品,退休了,喜欢把写作当消遣,也是得到先生作品滋养。我是带着一颗文学朝圣心来朝拜先生故里的,我就是要慢慢看,慢慢品。</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出生地和成长的地方,包括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等地方。 </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故居。人很多,但很有序,大家都是网上预约完,刷身份证进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故居,也称为“周家新台门”。鲁迅出生于此。在此生活至18岁去南京求学,后回故乡任教也居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祖父周福清,清同治十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捐任内阁中书。家族由布衣而入士大夫阶层,先后购置、建造周家老台门、新台门等,成为绍兴城内名门望族。</span></p><p class="ql-block">1918年,周氏族人将整座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东邻朱姓。房子易主后,大部分遭改建,但位于新台门西側的鲁迅故居幸得保存。</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周家新台门,是2003年根据周氏亲友的回忆重建,坐北朝南共六进,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参观鲁迅故居,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探访,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先生不朽的故事。院子很大,天井很小,四角的天空下,见证的是先生的成长历程和文学创作生涯。</p><p class="ql-block">故居屋内陈设简单,却透着一股书香气息。德寿堂里,一张老旧的八仙桌摆在正中,桌面上的漆早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p><p class="ql-block">记得鲁迅“致萧军”一文中说: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p><p class="ql-block">是啊,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似乎也应该感谢鲁迅父亲呢,先生若不是年少时经历家道中落,怎么会让他早早领略了世态炎凉。更应该感谢鲁迅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若不是她的眼界,青年时期的先生怎么会怀着救国的理想远渡海外求学,在那里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也目睹了国人的麻木和愚昧,于是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开启他战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游览了客厅、卧室,厨房,我来到先生笔下百草园,这百草园比我想象中的园子要大,我兴奋地抚摸着“百草园”三个字的石头,接着兴奋地寻找“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短短泥墙根”。站在园中,仿佛能看到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年鲁迅,抑或是自己,在园中追逐嬉戏的身影。从这点而言,百草园是所有人的童年乐园,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三味书屋。人很多,绕行排队,队伍绕到河边时,我的目光瞬间就被河道里那些悠悠晃动的乌篷船所吸引。</p><p class="ql-block"> 那些乌篷船,头尾尖尖的,船身窄窄的,像月牙儿,像柳叶。船篷由竹片编成,船篷涂上黑漆,乌黑油亮。可容三到四人。船工双脚踩动船桨,另一只桨是握在手里作舵,船的前进都是凭双脚踩动的那只桨。由于船身轻盈,驾艺高超,打弯回转,运行自如。早听说这种手脚并用的划桨方式,乃绍兴船工举世无双的绝技。今日见了,还是感到新奇,惊喜。乌篷船是绍兴符号,看到乌篷船,才算真的来过绍兴了。</p> <p class="ql-block">乌篷船在眼前悠悠划过,我意犹未尽,蛇形队伍已来到鲁迅笔下“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的黑油竹门,照例是刷身份证,伴随着刷卡成功的提示音,迈进“竹门”。</p><p class="ql-block">“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p><p class="ql-block">书屋不大,却透着书香气。“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看到寿镜吾老先生的画像,我就想起了这个情景。</p><p class="ql-block">鲁迅的课桌位于教室的角落,据说原先是在最前排靠近门口位置,鲁迅嫌进进出出的人打扰,便挪在这。课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鲁迅先生因为照顾生病的父亲而迟到,被先生责备后,他便在课桌上刻下这个字,以此提醒自己。这个简单的“早”字,不仅记录了鲁迅的勤奋,更折射出他坚韧的性格。</p><p class="ql-block">一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儿对导游说,“他不应该在桌上刻字,要爱护公物。”我看导游没吱声,就说,“那时候读私塾,桌椅都是学生自备的的,不属于公物。现在学校的桌椅是公物,是不能乱刻画的。”男孩儿听了,很有礼貌地对我说声“谢谢”。男孩儿母亲笑着对我说,您是老师吧?我也笑笑,算是回答。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老师,念的师范,在教育战线干了一辈子,却又没上过几年课。</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我饶有兴趣地找到了那棵腊梅树,并指给爱人看。</p> <p class="ql-block">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的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字“翰林”匾。</p><p class="ql-block">祖居的正对面有面石墙,上面有四个字:民族脊梁。不由想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吸引力了吗》文中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上学时,要求背下来的文章段落,课堂讲新课前,老师会提问,先是找三五个人单独背,最后是全班集体背,真的是书声琅琅啊。不知今天的教科书上还有没有这篇课文了。</p> <p class="ql-block">我在“一弯新月半庭风,四面碧波三尺水”的鱼乐园边停歇,这座鲁迅笔下的风情园,环境优雅,为古城保存最完整的花园式台门。搭建于水潭之上,水榭亭台,越剧清音,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或闲坐欣赏。名人故居,文化搭台,增添了不少趣味。</p> 《野草》题词 <p class="ql-block">土谷祠位于鲁迅故里的西侧,我们按路标走,走了近200米的样子,没再看到路标,怕走错,打开百度地图,显示还有500米,按导航走2分钟的样子,远远看到黄墙,我们判断那里便是了,果不其然。</p><p class="ql-block">土谷祠就是北方人常说的土地庙。规模不大,只有一间门面,里面供奉的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菩萨。</p><p class="ql-block">与鲁迅故里熙熙攘攘比,这里显得冷清。只有我们两个游客,来时回去的路上也没见有人来。我倒是觉得虽费劲儿找到,还是值得。这可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笔下阿Q居住的地方。这里是他悲惨生活的开始,更是他悲惨一生的结束。土谷祠内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片精神的乐土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span></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内,鲁迅的铜像端坐中央,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每一个来访者。墙上挂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这正是鲁迅一生的写照。馆内陈列着先生的手稿、书信和照片。他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时代的脓疮。纪念馆的墙上,挂着一幅幅历史照片,记录着先生为民族呐喊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更加认识到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也深深被先生的大才大义和人格魅力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鲁迅夫人许广平在鲁迅逝世后写的敬献词还在眼前浮现: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 </p> <p class="ql-block">再不舍,也将离开。我怀着景仰在鲁迅先生巨大的形象墙前留影。鲁迅先生左手夹着烟,眼神犀利,透露出坚定而锐利的光芒,似乎正思索着中国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复杂。</p> <p class="ql-block">不觉间,已是午后一点。来绍兴,当然得吃点绍兴美食。咸亨酒店和孔乙己酒店,本来是首选,无奈人太多,只能放弃。我们按大众点评找到了沈园边上的“小绍兴”,和鲁迅故里仅一路之隔,吃完刚好游沈园。</p><p class="ql-block">酒店门脸很漂亮,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说,就在这里吃了。爱人笑我,你是吃饭还是吃门脸,我说都吃。</p><p class="ql-block">走进来才发现,也需要等位,等就等吧,谁让我们选了这呢。</p><p class="ql-block">还好,没有失望。一次成功美食体验。点了道“绍三鲜”,绍兴经典菜,有肉丸、鱼丸、大虾、鸡肉,猪肚,蛋饺,笋片,木耳等十几种食材,色彩美,味道更鲜美。温一壶黄酒,小酌一杯;剥一颗茴香豆,蘸一口臭豆腐,吃一口糯米藕,看窗外乌篷船悠悠划过,有种说不出的美感。临走,店家赠送了黄酒冰棒,真的甜在心里。</p><p class="ql-block">饭后游了沈园,被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钗头凤,早背得滚瓜烂熟,可看到残壁上陆唐二人的钗头凤,还是一阵唏嘘。陆游的爱情故事感人,参观完他的纪念馆,他的爱国情怀更感人。</p><p class="ql-block">回程地铁上,我想,都说江浙一带出人才,还真是。绍兴街上随便走走,前脚鲁迅故里,后脚就进了沈园,还有没来得及去的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徐渭的青藤书屋、王羲之的书圣故里、大禹纪念馆等。‌但绍兴城并没有被这么多庭院,这么多名人,这么多典故成为自己的负担,而依然过着清风明月,小桥流水的惬意日子,酒香依然浓厚,民风依然淳朴,以一种独有的文化底蕴迎接八方来客。</p><p class="ql-block">绍兴,我还会来,一定。</p><p class="ql-block">晚6点半回到杭州的家,鲁迅故里十二小时行,完美收官。</p> <p class="ql-block">回程地铁站,本次旅行最后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p><p class="ql-block">2025.5.25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