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春游三晋之四——到晋北

万重山外

<p class="ql-block"> 4月18日至20日,在晋北的大同周边游览。在晋北待三天,足以说明此行的重点在晋北了。</p> <p class="ql-block">一 4月18日</p><p class="ql-block"> 晨八点出发去五台山,约行3.5小时。阴,五台山预报有雨。11时吃了午饭,开车向菩萨顶,开始下雨,片刻又变成小雪,渐渐越下越大。在雨雪中逐步下山。游显通寺,五爷庙,殊像寺,两脚如泡在水中,游兴早就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返程的山区公路上,积雪更厚,车轮打滑无法行走,众人下车推行。车启动后不敢再停,一直行到3公里之外。众人只好在后面艰难地步行,狼狈不堪。后花钱租用了防滑练,方能安全下山。晚住五台山下。</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最高海拔3061米。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五台山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东北的大兴安岭相似,盛夏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成为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还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p><p class="ql-block"> 2007年,五台山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p><p class="ql-block"> 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p> <p class="ql-block">  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永平十一年(68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视为中国辟山建寺的最早记录。</p> <p class="ql-block">雪越下越大</p> <p class="ql-block">田野已是白雪皑皑</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p><p class="ql-block"> 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p><p class="ql-block"> 最近大白塔正在维修,游人只能在寺外远眺。</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p><p class="ql-block"> 因寺内供有五龙王,人们称为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所以这里是五台山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殿前堆满了供品。</p> <p class="ql-block">冒雪拜五爷</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p> <p class="ql-block">不装铁链走不了</p> <p class="ql-block">二 4月19日 </p><p class="ql-block"> 早晨7:50出发向悬空寺。因时间有限,我们只在山下看了看悬崖上寺庙的外观,没有上山观览。好在我们去过甘南的麦积山,体会过悬崖栈道的感觉,所以也没有多少遗憾。11:30午饭,13:00游应县木塔,14:30离开。16:00到云冈石窟。景区维护得不错!虽完好的塑像不多了,但考虑到年代久远、历尽沧桑,现存的规模仍旧令人震撼。18:00结束后,车向大同晚饭住宿。</p><p class="ql-block"> 全天晴好,一日匆匆游览三地,皆是知名景区。虽有走马观花之嫌,但都是向往已久的去处。今日得见,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颇有些如愿以偿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1 悬空寺</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后历代皆有修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是中国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构摩崖古建。</p><p class="ql-block"> 中国公认的三大悬空寺为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河北石家庄苍岩山悬空寺(桥楼殿)和云南西山悬空寺,三者分别代表了北魏、隋唐时期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建于悬崖绝壁半腰间的表面岩层断裂所形成的进深凹陷之中,且整个建筑群体沿山峰的南北走向由南向北逐步升高。</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的建筑群主要以凹入崖壁的承台作为承重基础,其外部回廊及外挑结构以插入岩石的悬臂梁为基,该悬臂梁端部同时辅之以立木撑杆共同形成承重结构体系。</p><p class="ql-block"> 但立木撑杆属细长压杆,其稳定性极差,实际上无法承受建筑载荷。然而,细杆在最外侧,使游人视觉上产生了用细杆支撑危楼的印象,增加了悬空建寺的惊险感觉。所以立木细杆起了巧妙的装饰作用。</p> <p class="ql-block">身处恒山中</p> <p class="ql-block">2 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始建于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961年的历史,1961年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 9 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 “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 “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佛宫寺</p> <p class="ql-block">观塔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纯木结构塔式建筑,堪称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经历千年不倒,并且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袭击,木塔仍巍然屹立,本身就是世界奇迹。</p> <p class="ql-block">  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p><p class="ql-block"> 塔高 67.31 米,底层直径 30.27 米,塔基高度5米,平面呈八角形,总重量约 7400 多吨,整体架构全为木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p> <p class="ql-block">  此木塔是由“重楼”发展而来,它不同于一般楼阁之处,仅只结顶一层屋面用攒尖顶,并于其上建塔刹。这种楼阁式,每一层均具有组成单层殿堂的三个部分,即阶基(或平坐)、屋身和屋面。</p> <p class="ql-block">  平面则采取内、外两圈八边形立柱,内圈主柱8根,外圈主柱24根,形成内外双层套筒式的平面结构。内柱环绕的空间是佛堂,内外柱之间的空间是供朝拜礼佛活动的通道,称为外槽。外槽外面是各层出挑的平坐,外槽内由扶梯可供上下。</p> <p class="ql-block">首层供奉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高达11米</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面及藻井</p> <p class="ql-block">  全塔上下有 59 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有 “斗拱博物馆” 之称。</p> <p class="ql-block">3 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后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前后开凿历时约150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下功夫在石窟周边扩大了景区。入口处的甬道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仿古的殿堂,做旧逼真</p> <p class="ql-block">亲水的楼阁,给石窟带来灵气</p> <p class="ql-block">进入石窟区</p><p class="ql-block"> 主要石窟为第1号至第20号窟,由近及远沿大路排列。第1窟是最后建成的,最先看到。</p> <p class="ql-block">尚未完成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3窟内部,开凿痕迹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窟内主尊倚坐佛像,高约10米。较之云冈其它造像,此像更加丰满圆润。其雕凿年代,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p> <p class="ql-block">  第5窟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5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应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第6窟完成于太和18年(公元494年),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的洞窟,堪称云冈‘’第一伟窟‘’。 据初步统计,第六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芸众相、各尽风貌。</p> <p class="ql-block">第6窟精彩纷呈,‘’第一伟窟‘’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拱门雕刻尤为精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9、10窟相互毗邻,为一组双窟,位</span>于云冈石窟群中部。2014年新建一座七间木结构窟檐以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第11窟内中央的方形塔柱直抵顶部,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 </p> <p class="ql-block">第12窟中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特别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第12窟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p><p class="ql-block"> 由于主像体型庞大,交脚菩萨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的圆雕手臂不可悬空,于是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巨臂。这一设计简直妙不可言,不但稳妥解决了巨大手臂的支撑问题,而且将弥勒菩萨的伟岸与护法力士的神勇恰如其分地夸张表现,既入情入理,又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其它雕像和壁画也十分精彩</p> <p class="ql-block">  第14窟是昙曜五窟形成之后再度补凿的石窟,规模不大,应该是根据有限的剩余山体而设计开凿的,属晚期工程。</p> <p class="ql-block">第15窟,未完之作</p> <p class="ql-block">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第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p> <p class="ql-block">第18窟</p><p class="ql-block">   这种以主尊大佛为中心,两侧胁侍佛、菩萨、弟子对称布局,大小区分,成双成对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幅尊卑有序、构图完整的经典画面。</p> <p class="ql-block">  第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标志性大佛,游人纷纷打卡</p> <p class="ql-block">三 4月20日</p><p class="ql-block"> 晨7:30从大同出发向南,行车二小时抵雁门关。天气晴好。游览一个半小时,再继续南下。途中午饭,饭后继续行车,约五小时,到达晋南的晋城市,晚住高平。住宿餐饮条件均居此行之首位。</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自秦汉以来,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国统治的中心,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雁门关及其所在的代县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span></p> <p class="ql-block">路边杨家将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p><p class="ql-block"> 从关外入关的第一个城门,也是景区大门。</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外围围城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10000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俗称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p> <p class="ql-block">关口小街上的豹突泉</p> <p class="ql-block">关下的边贸街,与关道平行的一条岔道</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关城</p><p class="ql-block"> 关城就是扼守雁门关的军事工程,关道从关城中穿过。关城的东西北三面设有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p><p class="ql-block"> 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从关外进雁门关,先进瓮城</p><p class="ql-block">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进入瓮城后还有一道城墙</p> <p class="ql-block">从瓮城俯视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外的戏楼‌</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大殿对面的三间戏楼名为“春秋楼”,可能用于祭祀或庆典演出。</p> <p class="ql-block">  到地利门的路,一路上坡且高低不平,很不好走。这也是防御的需要吧。</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为关城西门</p><p class="ql-block"> 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城门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城楼上陈设大炮数尊。</p> <p class="ql-block">鸟瞰地利门区域</p> <p class="ql-block">古关道</p><p class="ql-block"> 现古关道基本保存完整。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雁门关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运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俯视关内的关道</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及雁楼</p><p class="ql-block"> 天险门为关城东南侧之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基砖券,高12.5米。墙垣设垛口,门洞内青石板铺路。天险门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建筑为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门洞内地面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上有600多年间清晰车辙。</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南侧的威远门暗藏杀机</p><p class="ql-block"> 若敌人攻入关内,可开此门放入城外之水淹没敌军。</p> <p class="ql-block">雁塔</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驿站</p><p class="ql-block"> 对于出关的人,这是关内的最后一个落脚点了。历史上和亲的5位公主都是从这里离开故乡的。</p> <p class="ql-block">公主洞</p><p class="ql-block"> 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曾住此地。</p> <p class="ql-block">路边还有古长城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结束雁门关的游览后,行车途中在路边的饭店吃午饭。饭店前后大山连绵,并断断续续有残存的古长城遗迹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烽火台遗址上,狼烟早已不见踪影。几个远游的青年,正在台顶登高远望。</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前这里或许曾经刀光剑影、烽火连天、生灵涂炭。而当下同样的土地上,一片祥和,风和日丽、天高云淡……</p><p class="ql-block"> 和平的日子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生却是无比宝贵的财产。愿这片土地上狼烟永不再起,愿以后人们翻山越岭只是为了游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