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地方,原来可能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景观,只是年代久远保存了下来,就成了让人怀想的景点;或者在大脑深处曾留下几许斑驳的记忆,也会成为令人徘徊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太湖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宜兴是中国的陶都。在宜兴东濒太湖的地方有个小村镇,叫大浦,大浦是全国无数小村小镇中极其普通的一个。随着发展的需要,2007年的时候并入了丁蜀镇,从一个“镇”又恢复了一个“村”的原来身份。</p><p class="ql-block"><br></p> 1大浦老街 <p class="ql-block">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大浦是父亲出生的地方,童年时每年都会来大浦拜年走亲戚,上班以后往往是要隔很多年才能回来一趟大浦。看着越来越无声无息的大浦老街,顿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感。</p> <p class="ql-block">↑值得庆幸的是,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大浦老街因为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虽然破旧不堪,但至今没有拆迁或整体改造。走进这条不长的老街,扑面而来的是百年前老旧建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该搬走的都搬走了,能离开的都离开了,百年人生中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毕竟是极少数,普通人只是无声无息的不断前行,努力让自己生活越过越好。留住在老街的人们,要么是祖宅房产,要么是租金便宜。</p> <p class="ql-block">↑当我还是五六岁的顽童时,比我大十多岁的表姐已经在精陶厂上班了。记忆中的表姐,喜欢上班之前坐在二楼窗口的梳妆台前,一边照着镜子打扮、拿皮筋扎头发,一边哼着流行的小曲小调。这时我就会有一种奇怪的念头,想把厨房灶台锅底的黑灰在她脸上抹一抹。</p> <p class="ql-block">↑如今一些老旧的房屋前都立有一块“留根房”的牌子,这可能是暂时不拆或者缺钱重修的理由吧。一些老房早已没有了房顶,只剩下房梁木椽,苦苦支楞着岁月。</p> <p class="ql-block">↑大浦老街上原有各种传统商铺,如今还剩有“百年裁缝店”一家。店铺名是78岁的查洪石老人自己所取,小小门店已经有了母子两代人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老人的母亲因为裁缝手艺好,逢年过节都会被人争相请着上门制衣。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查洪石14岁时就选择跟在母亲身边学习裁缝手艺,一晃已是六十多年岁月。</p> <p class="ql-block">↑自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批量生产服装上市,很多裁缝店都关门或改行了。唯有老人还一直在坚持着当年的那一份制衣情怀,尽管裁缝店现在生意大不如前。好在虽然定制衣服的人少了,但是改衣服的人却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针垫、针头、卷尺、剪刀、顶针等等物件也成了每天形影不离的老伙伴。曾经光滑的手指渐已皱纹堆叠。</p> <p class="ql-block">↑墙角落里的寂寞。</p> <p class="ql-block">↑故土难离,那里有最深的根,最真的情。</p> <p class="ql-block">↑大浦老街的东边平行道路是后来新建的笔直宽敞的人民路大街和水泥桥梁,老街早已丢失了昔日的热闹,只是一个拥有青石板的普通村居小路,显得格外安静。</p> <p class="ql-block">↑大浦老街的西侧名为西村,老屋的保存仅限于临街店铺的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最北端的临河处,有一个高耸着的方形烟囱,老屋应该是早年的制陶作坊。</p> <p class="ql-block">↑匠人不知何处去,烟囱依旧立春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2大浦桥 <p class="ql-block">↑大浦桥与大浦老街的北端相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后在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经过两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早上避开大路行走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大浦桥为南北向桥梁,全长27.2米。桥上两边的石阶并不对等,此处为南坡,共有石阶28级。而北坡有33级石阶。</p> <p class="ql-block">↑对陌生人又好奇又害怕又警惕的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青石望柱,石上刻有莲花纹、莲瓣纹浮雕等,刻工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浦老街紧挨着大浦桥处的石码头。</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下,可以触摸和仰观大浦桥的桥身。</p> <p class="ql-block">↑大浦桥为单孔石拱桥,是横跨大浦港(楼渎港)的交通要道。全长27.2米,桥身采用青石、花岗石和阳山石混合砌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儿时随父亲回老家拜年,往返交通只有客运班轮,河道两岸的泊船码头是踏上乡土的第一步。客船上播报站名全都使用宜兴方言,虽然一句都听不懂,但是有父亲在身旁,一点也不用担心会坐过了站。</p> <p class="ql-block">↑当年唯一繁华热闹地段的大浦老街,人来人往已变成十室九空。独自站在码头上,却早已忘了客轮汽笛是如何鸣响。而曾经紧紧攥握我手的人也已离开了人间,走入了永远的那一端。</p> <p class="ql-block">↑大浦桥孔净跨8米,矢高3.8米。矢高是拱桥的主拱圈从拱顶到拱脚的高差。由于近期水少,可以步入大浦桥的下方河道。</p> <p class="ql-block">↑↓大浦桥的中部宽度为2.7米,桥堍宽度为3.1米,堍(tù)是桥的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浦桥的北坡石阶。</p> <p class="ql-block">↑↓花岗石长条形护栏。</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和清康熙年间的修桥碑铭,可以由此窥见大浦桥的悠久历史与过往。</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石碑,记录了当时的民间自治规约。</p> <p class="ql-block">↑↓大浦桥的北端紧邻潮音禅寺照壁。图为照壁下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老街、古桥、码头、河港在小村之间相伴<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依,那些所谓</span>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此刻已变得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只剩心底的彷徨与水乡的宁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3大浦寺 <p class="ql-block"> 大浦潮音寺位于大浦桥的北端,建成于1995年,并不是宜兴芳桥的潮音寺。网上说全国的潮音寺只有宜兴潮音寺、天津潮音寺、海南潮音寺三座,可能是不包括新建的潮音寺在内。</p> <p class="ql-block">↑狮视眈眈,但常常路人寥寥,看无可看。</p> <p class="ql-block">↑利乐有情。利是利益,乐是快乐,有情是指众生,一切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包括人、神、动物、鬼怪等等。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快乐,也就是倡导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存慈悲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潮音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大肚弥勒,当门而坐。</p> <p class="ql-block">↑护法韦陀,含笑而立。</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各具意象。</p> <p class="ql-block">↑潮音寺院,炉鼎居中。</p> <p class="ql-block">↑潮音寺的东侧范围,止于人民路上的新桥。</p> <p class="ql-block">↑“佛”也有阳光照不到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一角。</p> <p class="ql-block">↑从新桥上,西望老桥。</p> <p class="ql-block">↑从村庄中,东望老桥。两岸邻水民居,依然保留着传统水乡风貌。人们祖祖辈辈在此从事渔业、农田种植和传统的手工制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