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时代,氢能如何“制霸”能源圈?(原创 小曾同学讲碳电 2025年05月25日)

(卢)Georgelu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1 零碳与氢能:能源变革的 C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棋盘上,零碳与氢能无疑是两颗熠熠生辉的关键棋子。零碳,并非意味着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如应用绿色能源替代、生态碳汇补偿等 ,来抵消碳排放,使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实现碳的近零排放。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态平衡游戏,力求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找到完美的和谐点。</p> <p class="ql-block">  而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高热值、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宛如能源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它的能量密度极高,是汽油发热值的 3 倍,燃烧产物仅仅是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被誉为 21 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从获取来源上看,它可以通过电解水、化石燃料重整、生物质转化等多种方式制取,来源广泛且资源丰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2 氢能:零碳路上的 “潜力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氢能特点大揭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氢能的特点,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在能源圈 “大杀四方”。先看清洁这一点,氢气燃烧时,就像是一位纯净的舞者,只与氧气共舞,最终产物只有水 ,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氨气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 。这就好比在一片洁白的画布上作画,没有任何杂质的干扰,氢能为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最纯粹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 从能量密度来看,氢能更是实力超群。它的能量密度高达 122KJ/g,是汽油发热值的 3 倍 ,这意味着在相同质量下,氢能能够释放出更为巨大的能量。想象一下,一辆汽车如果使用氢能作为燃料,就如同拥有了一个能量强大的 “超级心脏”,能够以更少的燃料行驶更远的距离,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氢气的燃烧性能也十分出色,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燃点高、燃烧速度快,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运动员,随时准备在能量的赛道上全力奔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它的来源,氢元素在宇宙中广泛存在,是大自然中最为丰富和广泛的元素 ,在我们人体中,氢原子数也占了所有物质原子总数的 2/3。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水,就大量含氢,通过电解水、化石燃料重整、生物质转化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制取氢气,真正做到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碳与氢能的 “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实现零碳目标的漫漫征程中,氢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是零碳路上的 “超级助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工业领域,许多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如钢铁、化工等,一直是碳排放的 “大户”。传统的生产方式依赖化石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氢能的出现,为这些行业的脱碳带来了曙光。以钢铁行业为例,传统的炼铁工艺需要使用大量的煤炭作为还原剂,这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而采用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利用氢气代替煤炭作为还原剂,在生产过程中只会产生水,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 ,为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的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交通领域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氢燃料电池汽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氢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驱动车辆行驶,整个过程零排放、无污染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不仅能有效减少尾气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具有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主流车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工业和交通领域,氢能在建筑、电力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建筑领域,氢燃料电池可以为建筑物提供电力和热能,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在电力领域,氢能可以作为储能介质,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将氢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电力的稳定供应,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 ,为构建稳定、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3 氢能发展现状:“成长的烦恼” 与 “小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氢能的 “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氢能的发展,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萌芽到崛起,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突破。在全球范围内,20 世纪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如同两声警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传统化石能源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也促使各国将目光投向了氢能这一新兴能源 。此后,氢能产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各国纷纷加大对氢能技术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攻克氢能制备、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p> <p class="ql-block">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资源,在氢能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宇航局就将氢燃料电池应用于航天领域,为航天器提供电力,开启了氢能在实际应用中的先河 。此后,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财政补贴措施,大力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能源部设立了专门的氢能研究项目,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氢能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了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对氢能的发展更是寄予厚望。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将氢能与燃料电池列入重点研发课题,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日本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4 年,日本发布了 “氢能和燃料电池战略路线图”,明确了氢能在日本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社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也纷纷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设立研发基金等方式,推动氢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德国政府提出了 “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计划”,旨在到 2030 年实现绿氢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推动德国能源结构的转型 。法国则制定了 “国家氢能发展战略”,计划在 2028 年前建成 100 座加氢站,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氢能产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在氢能领域进行布局,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2019 年,氢能相关内容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速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 ,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例如,2021 年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到 2025 年和 2030 年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氢能产业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氢能发展的 “成绩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发展,氢能在制备、储运、应用等环节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制氢技术方面,我国已稳坐全球第一大产氢国的宝座,产量占全球氢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22 年全球氢气总产量约 9813 万吨,中国氢气产量 3533 万吨,同比增长 7.06% 。目前,我国的制氢技术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等。其中,化石燃料制氢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但碳排放较高;工业副产氢来源广泛,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我国氢气的主要来源之一;电解水制氢则具有绿色低碳的优势,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也在逐渐下降,未来有望成为主流的制氢方式 。同时,我国在制氢技术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如新型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研发、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技术的研究等,为制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储运环节,我国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高压气态储氢和液态储氢是目前主流的储氢技术,固态储氢技术尚不成熟,但也在不断的研发和探索中 。在运输方面,管道运输、液态氢运输、车载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其中,管道运输适用于大规模、长距离的氢能运输;液态氢运输适用于中短距离的氢能运输;车载运输则适用于小规模、短距离的氢能运输 。近年来,我国在储运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如 30 兆帕氢气运输管束车的成功投运,相较于传统 20 兆帕管束车,卸氢量提高一倍,单车运氢成本可降低约 30% ,为氢能的高效运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我国在液氢大规模制备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套氢膨胀 5 吨 / 天氢液化系统的成功研制,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将助力液氢大规模应用的工业化进程 。</p> <p class="ql-block">  在应用领域,氢能的身影也越来越常见。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超过 10 万辆 。同时,加氢站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过 700 座 。除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在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也开始得到应用,为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工业领域,氢能在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如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的应用,为钢铁行业的脱碳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在化工行业,氢气作为重要的原料,用于合成氨、甲醇等产品的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碳排放 。此外,氢能在建筑、电力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氢燃料电池在分布式发电、储能等方面的应用,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发展中的 “绊脚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氢能发展成果显著,但在前行的道路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成本问题,就是横亘在氢能产业面前的一座大山。目前,无论是制氢、储氢还是运氢,成本都相对较高,这使得氢能在与传统能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以绿氢为例,由于电解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成本高、电解水耗能大以及设备成本高,导致绿氢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在产供储销体系不完善、规模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绿氢的生产成本短期内可能难以大幅下降。如果没有足够的氢能汽车保有量做支撑,形成产业链规模,发展绿氢的难度就会比较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技术瓶颈也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制氢环节,虽然我国在多种制氢技术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但一些关键技术,如高效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研发、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技术的突破等,仍有待进一步攻克 。在储氢和运氢环节,目前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高压气态储氢能耗较大,液化储存过程能耗高且对设备要求严格,金属氢化物储存的储存寿命和成本仍需优化 ;管道运输建设成本高,液态氢运输和车载运输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也有待提高。在应用环节,氢燃料电池的性能、耐久性和成本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同样给氢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困扰。加氢站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数量和布局远远不能满足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需求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过 700 座,但与传统加油站相比,数量仍然稀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加氢站的覆盖几乎为零。加氢站建设成本高、运营难度大,也是导致其建设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氢能产业链的其他基础设施,如制氢厂、储氢设施等,也存在建设滞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氢能产业的协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4 氢能的 “未来蓝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技术突破新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制氢技术方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无疑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也有望进一步下降 。同时,新型电解水制氢技术,如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C)、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EC)等,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能耗,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此外,光催化制氢、生物制氢等新兴制氢技术也在不断探索中,未来若能取得突破,将为制氢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储氢技术的突破,对于氢能的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和液态储氢技术相对成熟,但存在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性等问题。未来,固态储氢技术有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固态储氢材料,如金属氢化物、配位氢化物、碳纳米材料等,具有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操作条件温和等优点,若能在材料成本、储氢容量、吸放氢动力学等方面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推动氢能的储存和运输 。此外,有机液态储氢技术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发高效的储氢载体和催化剂,有望实现氢气的高效储存和释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用氢技术方面,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提升是关键。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氢燃料电池的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降低成本,以推动其在交通、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同时,开发新型的用氢技术,如氢内燃机、氢燃气轮机等,也将为氢能的利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例如,氢内燃机可以直接使用氢气作为燃料,与传统内燃机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排放;氢燃气轮机则可以用于大规模的发电,为能源供应提供稳定的支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应用场景 “大拓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航空航天领域,氢能源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有望成为未来飞行器的重要动力源 。传统的航空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氢能源燃烧后只产生水,是一种真正的清洁能源。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氢能源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研究,如氢燃料电池飞机、氢动力火箭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氢能源有望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更加环保、高效的飞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分布式能源领域,氢能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将能源生产、储存和消费相结合的能源供应方式,具有高效、灵活、可靠等优点。氢能可以作为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储能介质和能源载体,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可以通过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起来;在能源需求高峰时,再将储存的氢能通过燃料电池或燃烧发电转化为电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此外,氢能还可以用于分布式供暖、制冷等领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航空航天和分布式能源领域,氢能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建筑领域,氢燃料电池可以为建筑物提供电力和热能,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在海洋领域,氢能源可以用于船舶的动力系统,减少船舶的尾气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在农业领域,氢能可以用于农业机械的动力源,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智能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5 普通人的 “零碳氢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零碳与氢能,听起来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它们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普通人也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零碳与氢能发展的浪潮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里,绿色出行就是践行零碳生活的第一步。如果条件允许,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少碳排放,让出行成为一场健康与环保的双赢之旅。公共交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一辆公交车可以搭载几十人,相比每个人都开私家车,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而对于那些有购车需求的人来说,氢燃料电池汽车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选择。虽然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它将成为未来绿色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庭能源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使用绿色能源,如安装太阳能板,让阳光为家庭提供电力 ;选择节能家电,降低能源消耗,从每一度电的节省中为零碳目标贡献力量 。在日常生活习惯上,也有许多小细节能助力零碳生活。比如随手关灯,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 26℃,冬季不高于 20℃ ,既能节省能源,又能为环保出一份力;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出门自带环保袋、拒绝一次性餐具,让地球少一份 “白色污染”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汇聚起来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为零碳生活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消费者,我们的选择也能对零碳与氢能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在购买商品时,优先选择那些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低碳环保的产品,用消费的力量推动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注并支持零碳与氢能相关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也能为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比如,一些企业推出了氢能充电宝、氢能应急电源等产品,我们可以积极了解并尝试使用,为氢能的应用拓展贡献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6 总结与展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零碳与氢能,就像一对紧密相连的伙伴,共同勾勒出未来能源的美好蓝图。氢能以其清洁、高效、来源广泛等独特优势,在实现零碳目标的征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为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脱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目前氢能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成本、技术、基础设施等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氢能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氢能将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共同期待氢能时代的早日到来,携手共创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如果你对零碳与氢能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为能源的未来出谋划策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END</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8IhbcP2Ph5Urjt7Qzcs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