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9日早餐后,我们从丙中洛镇出发,沿着G219国道,一路向北,前往26公里外的滇藏界。丙中洛既是怒江美丽公路(六丙公路)的起点,也是进藏之路丙察察的起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元文化的传奇与交融,使“丙中洛”成为一个特殊符号,变成了无数小众旅行者的精神家园,也令这个“人神共居的地方”充满了难以抵挡的诱惑。</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丙中洛边检站,所有从这里进出西藏地段的,都要接受安全检查。再向前行约15公里,就是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图片来源于网上)</p> <p class="ql-block"> 滇藏交界处,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丙察察中“丙”的位置,察察则是西藏的察瓦龙乡和察隅县。由于西藏那边修路管制1年,所以过往车辆只有周六、周日放行。明日就是周六,云南这边的车辆已开始排队。</p> <p class="ql-block"> 丙察察路段全长约270公里,被人们称为第七条进入西藏的公路,也是进藏路线中最为艰险、风景也最优美原始的路线。所以,人们感受深刻,形容为“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p> <p class="ql-block"> 中巴逆怒江而行,一路上的峡谷风景非常壮美而秀丽,雪山、悬崖、瀑布不时出现在眼前,云雾环绕,日照金山,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云雾如细纱般轻柔,悄然弥漫在滇藏界的山川河谷间,同时还在不断地变幻,时而如海浪翻涌,吞没半座山峦;时而化作缕缕青烟,从茂密的树林间缓缓飘过。</p> <p class="ql-block"> 远处雪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仙境;近处的村寨在云雾的笼罩下,宛如飘浮在云海之上的世外桃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天际,洒向滇藏界的雪山之巅,壮丽的日照金山景观便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 金色的阳光仿佛给连绵的雪山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霞衣,嘎瓦嘎普雪山等大小山峰瞬间被点亮,原本银白的雪顶染上了一抹温暖而灿烂的金色,与深蓝色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如潮水般顺着山体蔓延,整座雪山都被金色笼罩,散发出神圣而迷人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和广州森旅行(目前外省唯一开通云南“三江并流”路线的旅行社)的领队吴先生(肥猫)在此留影,将此定格为永恒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云南界石。</p> <p class="ql-block"> 在云南界石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一边是云南的多彩风情,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仿佛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另一边则是西藏的神秘高远,蓝天澄澈,雪山皑皑,散发着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西藏界路牌和界石。</p> <p class="ql-block"> 因分界点西藏侧正在进行道路施工,非规定时间禁止车辆及人员通行。</p> <p class="ql-block"> 从滇藏界返回、出检查站后,左边就是进入秋那桶村的路口,到村里还有3公里路程。</p> <p class="ql-block"> 秋那桶是云南进入西藏前的最后一个村庄,也即是当地人所说的神山脚下的最后村落,还是一个比雾里村更加原生态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 秋那桶是个宁静的山庄,一边是碧罗雪山,一边是嘎瓦嘎普雪山,山坡下就是怒江的滔滔江水。在蓝天白云底下,青山绿水的环抱中石板顶的木楞房点缀其中,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自然淳朴。</p> <p class="ql-block"> 雾里村和秋那桶村,是一个山水田园的秘境,也被人称为“人神共居”的仙境,还是徒步爱好者的向往地点之一,故又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p> <p class="ql-block"> 网上是这样描述的:“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秋那桶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之美,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和谐之美。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安排这里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约15公里,很快便来到了雾里村。小村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北约10公里的怒江边(丙中洛镇和秋那桶之间),属秋那桶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它既是一个传统的怒族村落,也是一个少见的“三无”(无公路、无汽车、无现代化设备,据说仅有三辆摩托车)村落。</p> <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村民们与外界唯一的进出通道,就是那凿在悬崖峭壁上、长1.5公里的茶马古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2013年竟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乡村,2016年被评选为云南特色旅游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 中巴将我们放到朝红桥,便到前面“即下山雾里服务中心”停车去了。我们便从这里过桥,徒步通过茶马古道前往雾里村(这是村北边唯一的进村路)。</p> <p class="ql-block"> 朝红桥也是怒江州最北面的吊索桥,新旧四座桥在这里扎堆记录了它们的更迭,早已破损不堪、无法使用者全被围住了。</p> <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开凿于怒江峡谷的悬崖峭壁之上,宽约1米,高约2米,一侧是陡峭山崖,另一侧是深达40米的怒江,既显大自然的险峻,又衬托出村庄的遗世独立。</p> <p class="ql-block"> 小路崎岖不平,且多数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行,曾经的马帮便是牵着骡马驮着货物,沿着这条路往来于云南与西藏之间。</p> <p class="ql-block"> 古道现在遗存1.5公里左右,完全是在垂直的峭壁上开凿而成,狭窄而陡峭,且路边无护栏,一切都保持着茶马古道的原始模样。</p> <p class="ql-block"> 其建造方式(火烧岩石后浇水使其爆裂再凿通)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勇气。这种挂壁式栈道在世界交通史上极为罕见,堪称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滇藏茶马古道作为古代商贸通道,虽大部分路段已被现代公路所取代,但雾里村这一段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且仍在使用之中,故被称为全国现存唯一“活着的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因为它至今仍是雾里村村民日常出行和运输的唯一通道,村民的生产、生活所需物资,还得依靠马驮人背的马帮传统,所以它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仍在发挥实际功能的活态文化景观。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商贸历史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人类适应极端地理环境的杰出范例。</p> <p class="ql-block"> 古道因其险峻风光和原始风貌,使其成为徒步爱好者和文化旅行者的热门目的地。行走其上,既能感受马帮当年的艰辛与坚韧,又能欣赏怒江大峡谷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上的骡马饮水池。</p> <p class="ql-block"> 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2004年,著名导演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德拉姆》在此取景,曾轰动日本一时,从而也提升了该村落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 走过茶马古道后便是一片缓坡,眼前出现一片随山势起伏的梯田,阡陌交通,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本源。</p> <p class="ql-block"> 四周时有云雾缭绕,与远山、木屋构成绝美的田园风光,宛如一幅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多个艺术者驻留之家,木屋严格按照民居结构搭建,混于村中错落的木瓦楞小屋中。</p> <p class="ql-block"> 这对于不通公路的村子来说,运一根木头进来都极不容易,所以盖房子是很慢的事情,一般两年才能建成一栋。</p> <p class="ql-block"> 小村原来叫“翁里”,后来有人叫“五里”。因为这里经常云雾缭绕、缥缈迷离,加之炊烟袅袅,很有意境,于是驴友们便称此为“雾里”。久而久之,遂改名为雾里村。</p> <p class="ql-block"> 它完整地保留了怒江居民的建筑风格,让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古朴、简单而原始的自然气息。</p> <p class="ql-block"> 山村背倚碧罗雪山余脉,从山上奔流而下的雾里河水清澈干净,并将村寨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 云中雾里桥是连接村寨两端的唯一桥梁。</p>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云雾时聚时散,这是雾里桥的侧面观。</p> <p class="ql-block"> 雾里村大多数人信仰喇嘛教,在村子中建有白塔和尼玛堆,四周挂满了经幡,村民们会在白塔周围诵经祈祷。</p> <p class="ql-block"> 村庄背靠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隔江相望,怒江在此段水流平缓,形成柔美的峡谷景观。其风景融合了自然奇观与人文韵味,堪称中国西南最有诗意的田园画卷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民居建筑形式及风格受藏族影响较多,基本上以圆木叠放成墙,屋顶覆盖石片,建筑分三层(底层养畜、中层住人、顶层储物),建筑外观简朴粗犷,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一栋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民族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清晨云雾缭绕,炊烟袅袅,阳光洒落时,整个村庄宛如一幅动态的油画,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云南最佳摄影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其如诗如画的景致常被比作“瑞士田园风光”,静谧而梦幻。</p> <p class="ql-block"> 据说村里共有46户人家,五族杂居(怒族、藏族、汉族、傈僳族和独龙族)、信仰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村民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如高脚木楼)和传统习俗(如马帮运输)仍保留着浓厚的原生态特色,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至今多族共居的村落,仍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高脚木楼、石板屋顶、传统耕作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被称为“人神共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这里风景如画,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晨雾时常笼罩,不愧为茶马古道上的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半拍,村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玉米、油菜、荞麦是他们的主要作物。</p> <p class="ql-block"> 雾里村,茶马古道上的隐世秘境。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村落之一,并有着“油画之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感觉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是一块真正的人间净土。</p> <p class="ql-block"> 穿过雾里村后有小路可以继续往前,沿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来到怒江岸边。</p> <p class="ql-block"> 怒江江水已变黄变浊了,所以怒江游最好选择在三月份,那时春暖花开,江水碧绿。</p> <p class="ql-block"> 路边竖立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翁里怒族传统民居建筑群简介”两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座新建的铁索吊桥,便回到怒江对岸的G219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 自村北茶马古道进村,到村南铁索吊桥出村,游览雾里村约需1.5小时。</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雾里村最惊艳的还是在怒江对岸(G219路边雾里村观景台)的一瞥:怒族木屋错落分布在田野上,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打开的田园画卷——春季桃花盛开,山坡点缀粉白花海,被誉为“桃花源”;夏季荞麦田碧绿如毯,雪山映衬下更显清新;秋冬晨雾与炊烟交织,木屋石墙在光影中呈现暖色调,宛如古典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子,更多的是体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这里没有大小酒店,没有网红打卡点,没有城市的喧闹,有的只是最纯粹的自然风光(隐于雾里、美如童话)、人文风情(民风淳朴、和谐共处)和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座不通车的古村,才是云南真正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出村南行不远,便是丙中洛的地标之一石门关。石门关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以北约3公里的怒江边,两山(左侧为碧罗雪山,右侧为高黎贡山)夹江而立,形成天然屏障,是进出滇藏的必经险道,堪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尽显雄浑气魄。</p> <p class="ql-block"> 两座巨大的石壁如天然门户,最窄处仅20余米,怒江从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其气势磅礴,雄奇壮观。</p> <p class="ql-block"> 因为两岸的峭壁如刀劈斧削,根本无法立足,也无法固定溜索,故当地人称其为“纳依强”,意思是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p> <p class="ql-block"> 云南贡山的丙中洛,被誉为“人神共居”之地,是滇藏交界处一处充满神秘与诗意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山水、人文与信仰交织成一幅超脱尘世的画卷,其独特的气质表现在:神性山水——自然雕琢的圣境(群山为屏、怒江史诗、四季显圣);多元信仰——人神对话的净土(宗教共生的奇迹、茶马古道的灵性);原生态村——烟火之中的神迹(雾里村与秋那桶、同心酒与多声部);秘境气质——时空之外的维度(最后的香格里拉、朝圣者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里的神性不在庙堂之高,而在雪山融水润泽的每一寸土地,在村民望向教堂与佛寺同样虔诚的目光里。当晨曦为怒江第一湾镀上金边时,我恍然明白:丙中洛的“人神共居”,实则是人间对天堂最温柔的想象。(图为网上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