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宋官窑即“汴京官窑”,其窑址位于北宋都城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附近。但由于宋元以来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开封屡屡被淹,昔日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黄河的泥沙埋于地下达十余米之深,如今的开封已经是城上重迭,人们称为墙重墙,城叠城,因此窑址无法找到,而且可能永远不能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对北宋官窑目前无法仿制的几大老化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釉面的玉质感,一千多年老玉般的光泽和熟旧感,这一特征北宋官窑的首要特征,除了北宋官窑,中国瓷器从诞生到现在还没有任何窑口、任何大师能烧制达到北宋官窑和玉一样的质感,这也是北宋官窑最了不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北宋官窑釉质的玉质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中国所有瓷器中玉质感最强的,南宋官窑素以玉质感极好著称,但与北宋官窑的玉质感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北宋官窑吸取了钧窑多次上釉的工艺,内外釉层厚度近于胎体厚度,吸取了汝窑的相关釉料配方,汝窑的釉料配方是有玛瑙的,在汝窑釉质基础上的官窑,玛瑙等玉石的比例应该更科学。</p> <p class="ql-block">据1980年成立于开封的国家级《仿宋官窑研究试制》项目组相关资料介绍,为了追求釉质温润如玉的乳光质感,在釉料中添加了上乘翡翠、玛瑙等玉粉,烧制出“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收藏的宋官窑传世品媲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从项目组的试制可知,北宋官窑的釉料成分也应该添加有翡翠、玛瑙等玉粉的,使釉质质感温润如玉,北宋官窑的胎釉料配方,烧成技术等技艺精华已随着北宋的灭亡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真品北宋官的玉质感和熟旧感,实物比图片更加明显,现在仿品的玉质感与真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真品的釉面看上去它就是玉,和玉一样,不是如玉、像玉;</p> <p class="ql-block">仿品的釉面看上去它是釉,是普通的瓷釉,一个是玉,一个是釉,本质的差异是巨大的;</p> <p class="ql-block">北宋官窑釉面的玉质感及其老玉般的光泽和熟旧感,是仿品目前无法逾越的鸿沟。</p> <p class="ql-block">二、瓷釉的整体糠化、酥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以上北宋官窑,釉面已经整体糠化、酥化了,长期的地下环境,长期的泥土浸蚀,物理的化学的相互作用,坚实的釉面变得酥松,向糠化粉化发展,瓷釉的本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酥松糠化的釉质,再发展下去就是粉化脱落了,这种自然的釉质酥松与糠化,是仿品不可仿制的。</p> <p class="ql-block">三、釉面未受任何化学腐蚀状态下自然的土蚀坑洞。土蚀,是水土与时间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的土蚀,形式多种多样,巧如天工,除了表面的腐蚀是这样,土蚀还深入釉里,在釉里蚀出蜂窝状、蚂穴状,虫咬状等姿态万千的土蚀模样,是做旧永远不可触及的特征领域,凡是有自然土蚀痕迹的瓷器,肯定是老的。</p> <p class="ql-block">釉面未受任何化学腐蚀状态下自然的土蚀坑洞,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釉面未受到任何酸碱化学物质处理,残存的釉面仍保持原始的光洁状态,这种状态下釉面有较为严重的土蚀坑洞,唯一的解释就是釉面长期与泥土接触,部分釉面产生了土蚀,形成了坑洞,未被土蚀的釉面则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专家介绍:古瓷自然老化腐蚀均为点腐蚀,根据电化学腐蚀理论,古瓷釉面的腐蚀与沉积会同时进行,当古瓷釉面某些薄弱部分被腐蚀的同时,而古瓷釉面某些未腐蚀部分会因硅酸盐离子的沉积反而会更加明亮。古瓷的自然腐蚀是以缓慢的电化学腐蚀为主,以低烈度的普通化学腐蚀为辅所以古瓷虽有腐蚀现象,但仍会温润明亮,宝光四射。区别于仿品,造假没有缓慢的电化学腐蚀过程,快速的强酸强碱化学腐蚀,造成釉面灰暗无光,死气沉沉。</p> <p class="ql-block">四、典型的釉面老光特质。老光特征是宋元及明早期瓷器釉面典型的光感特征,不少两宋官窑、龙泉窑、元卵白釉、元青花、永乐甜白釉、永宣青花等瓷器釉面上,都有极为养眼的老光。釉面老光的典型特质是釉面润泽如酥,莹润到油亮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老光有几个特点,一是油润感,这是老光的本质,因年代久远,釉内和釉面分子流失严重,氧化也严重,反射光的物理性能发生了改变,使釉面呈现出油润的质感;二是厚重感,光有厚度,有分量,这种厚度、分量通过釉面反光的点可以看得出来,那个反光点润泽养眼,似乎有一层有厚度的膜,凝重而油亮;三是幽亮感,釉面反射出来的光,宁静幽楚,深邃幽远,肃默沉静,仿佛时光凝结在了那里。</p> <p class="ql-block">油润、厚重、幽亮是老光点的根本特质,是瓷器自身物理运动与时间共同作用长时间形成的,是时间的产物,是目前还不可仿制的特征,所以,瓷器釉面的老光,目前还是一个绝对的鉴定依据,凡是釉面有老光的瓷器,绝对是老的,而且是不可仿制的。五、胎釉结合部的钙化和腐蚀特征。出土器物有很多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胎釉结合部釉的土蚀特征,这里是瓷器腐蚀的重灾区,很多出土的高古瓷器都有这样的特点,这是研究出土瓷器的行家非常关注的一点,亦是鉴别真伪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什么胎釉结合部会成为土蚀的重灾区呢,这是由于古代瓷器上釉的工艺决定的,为了防止窑内高温釉水流到底足下与窑具黏贴,上釉要把控得很好,釉水一般都不会流到足端,恰到好处的时候开始降温,形成很多瓷器胎釉结合部的地方釉水较薄,容易被土浸蚀,所以,胎釉结合部腐蚀最严重的往往是釉水稀薄的,这一部分最先钙化粉化,形成一圈腐蚀最严重的,然后腐蚀由重到轻依次过度,这就是出土瓷器胎釉结合部腐蚀现象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五、胎釉结合部的钙化和腐蚀特征。出土器物有很多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胎釉结合部釉的土蚀特征,这里是瓷器腐蚀的重灾区,很多出土的高古瓷器都有这样的特点,这是研究出土瓷器的行家非常关注的一点,亦是鉴别真伪非常重要的一点。</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胎釉结合部会成为土蚀的重灾区呢,这是由于古代瓷器上釉的工艺决定的,为了防止窑内高温釉水流到底足下与窑具黏贴,上釉要把控得很好,釉水一般都不会流到足端,恰到好处的时候开始降温,形成很多瓷器胎釉结合部的地方釉水较薄,容易被土浸蚀,所以,胎釉结合部腐蚀最严重的往往是釉水稀薄的,这一部分最先钙化粉化,形成一圈腐蚀最严重的,然后腐蚀由重到轻依次过度,这就是出土瓷器胎釉结合部腐蚀现象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六、土蚀严重处残存的极其细微的釉面仍然光洁如镜。在100倍以上的显微镜想观察,不管是直视还是斜视观察,土蚀很严重的釉面,如胎釉结合部的釉,腐蚀很严重,百分之九十九的釉面已经被土腐蚀了,残余的微小的釉面仍然完好如初,折射出莹润的的光泽,光感极好,甚至比腐蚀不严重的釉面光感还好,这说明了这样的釉面绝没有被酸洗过。</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釉面绝没有被酸洗过,证明了这些器物的出土特征是自然的土蚀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受过酸洗,在被腐蚀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土蚀严重处还存在的极其细微的釉面是绝无可能保持光洁如镜的原始釉面的。</p> <p class="ql-block">显微镜斜视光观察土蚀严重部位的釉面,发现众多极微小未被土蚀的釉面光感很好,这可以说是最高等级的防火墙,是真品瓷器的铁证,这一点做假者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肉眼看上去土蚀已经很严重了,釉也面目全非了,但斜视光下仍然能看到很多极小的未被腐蚀的釉面温润明亮,光泽如新,保持着原始的状态,证明其从未受过任何的人为干扰。</p> <p class="ql-block">七、釉面土蚀坑洞边沿灰白色的过渡层。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釉面土蚀坑洞或纹片边沿的釉,已经发生质变,与完好的釉面比,颜色灰白或灰黄,正向钙化、粉化转变,再严重些就粉化脱落了。</p> <p class="ql-block">这也就是釉面土蚀坑洞大小、深浅不一的原因,土蚀坑洞边沿灰白色的过渡层,实际上也是土蚀的一个动态过程,完好的釉、受蚀质变发灰发黄的釉、已脱落的釉在本公众号已展示的北宋官窑器物的釉面上都有明显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以上釉面被严重浸蚀的图片、釉面严重浸蚀之后的粉化脱落,开始形成孔洞的图片、孔洞不断受蚀逐渐变大的图片说明,釉面在土里受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又不严重到很严重的过程,瓷器出土之后,离开了受蚀的环境,这个动态的过程便停止了。</p> <p class="ql-block">八、可观察到的土蚀的动态过程。从笔者收藏的北宋官窑的釉面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土蚀痕迹,说明它们曾经长久的处于地下,与泥土有过长久的接触,泥土对釉面的浸蚀过程一清二楚,这一浸蚀过程由浅到深,由小到大,下图就是通过显微拍摄,釉面受浸蚀的动态过程。</p> <p class="ql-block">八、可观察到的土蚀的动态过程。从笔者收藏的北宋官窑的釉面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土蚀痕迹,说明它们曾经长久的处于地下,与泥土有过长久的接触,泥土对釉面的浸蚀过程一清二楚,这一浸蚀过程由浅到深,由小到大,下图就是通过显微拍摄,釉面受浸蚀的动态过程。</p> <p class="ql-block">釉面被严重浸蚀的图片、釉面严重浸蚀之后的粉化脱落,开始形成孔洞的图片、孔洞不断受蚀逐渐变大的图片说明,釉面在土里受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又不严重到很严重的过程,瓷器出土之后,离开了受蚀的环境,这个动态的过程便停止了,通过借助工具仔细的观察,可以把这个动态的土蚀过程还原出来,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不可仿制的绝对依据,关于自然土蚀作为鉴定依据的理论,是瓷器鉴定都运用的重要经验。南宋官窑著名研究鉴定专家华雨农先生,在其“南宋官窑鉴定十一条”中是这样说的:“侵蚀,就是土浸,南宋官窑如果是墓葬出来的,或者工地出来的,土浸的现象往往比较严重,这种自然的土浸是鉴别新旧的最可靠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九、土蚀后釉面及釉内的蚁穴状特征。土蚀后釉面及釉内的蚁穴状特征,是土蚀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蚁穴状特征是自然土蚀的一种特有的状态,不仅表面像蚁洞,洞口小洞里大,洞里的土蚀更是多种多样,土蚀部位是气泡的多是洞口小洞里大,土蚀部位气泡少的,釉内的蚀孔大小不一,拐弯抹角,极似蚁穴。土蚀的釉内蚁穴特征因显微镜倍数不够无法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