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座右铭》学习与欣赏

悠然南山客

<p class="ql-block">  《座右铭》是东汉时期书法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崔瑗所作,他</span>自幼聪明好学,立志传承父业,40岁踏入仕途,曾任职于多个官位,但因政治斗争多次遭受失业之苦。</p><p class="ql-block"> 崔瑗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他因报仇心切而酿成大祸后,为了警醒自己,写下了《座右铭》,并以此作为人生的座右铭,身体力行。全文仅100字,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原则。</p> <p class="ql-block"><b>一、【原文】</b></p><p class="ql-block"> <b>《座右铭》</b></p><p class="ql-block"><b> ---崔瑗</b></p><p class="ql-block"><b>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硁硁(也有文行行)鄙夫介,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b></p> <p class="ql-block"><b>二、【译文】:</b></p><p class="ql-block">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审度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仁,然后再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伤害呢?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美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这才是宝贵的;表面上黯淡,而内在的东西却蕴含着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鄙夫的心志就是一味刚强,长此以往将带来难以估量的祸事。君子要慎言行,节饮食;知道满足,才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b>三、【注释】</b></p><p class="ql-block">①施:施舍。②世誉:世俗的荣誉。</p><p class="ql-block">③纪纲:法度。④隐心:估量。</p><p class="ql-block">⑤庸:岂,哪里。⑥守愚:守拙。</p><p class="ql-block">⑦臧(zāng):褒奖。</p><p class="ql-block">⑧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p><p class="ql-block">⑨淄(zī):黑色;变为黑色。</p><p class="ql-block">⑩暧暧(ài):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p><p class="ql-block">⑪硁硁(kēng):执著,形容浅薄固执。《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⑫介:坚固。</p> <p class="ql-block"><b>四、【逐句解析】</b></p><p class="ql-block"><b>0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b></p><p class="ql-block"> 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的不足,喜欢搬弄是非、揭人短处的人,往往也会让自己陷入孤立。也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成就,很可能会让人产生反感,甚至引来嫉妒和敌意。</p><p class="ql-block"> 孔子所言:“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已。”智者应当具备谦逊包容的心态,用人之长,补己之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2、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b></p><p class="ql-block"> 在古人的世界里,施恩不图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它要求我们放下功利心,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帮助他人。</p><p class="ql-block"> 施恩于人不应有所图谋,而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无私奉献,是一种超越物质回报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03、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b></p><p class="ql-block"> 名誉如同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而仁德却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仁”一直是治国理政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以仁爱之心待民;而孟子更是将仁政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国库的充盈,而在于百姓的安康和对仁德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真正的君子,应当致力于内在品质的修炼,而不是外在的名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4、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b></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在于强调内心的自省和自律。在行动之前,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不仅要考虑到行为的后果,更要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以此确保行为符合内心的仁德标准。</p><p class="ql-block"> 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我们每天都要做出无数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会影响到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在行动之前,先进行深入思考,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和遗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05、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b></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名声和实际行动必须相符,否则就会自食其果。守愚,也非真正的愚蠢,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坚定和执着。</p><p class="ql-block">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中曾多次提到“守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守得住愚拙,才能守得住内心。他的这种守愚,最终使他成为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功绩和品德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6、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b></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君子,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光明。如苏轼,一生坎坷,却始终不失其豁达与豪放;如文天祥,面对生死,依然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 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心依旧蕴含着光芒,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07、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b></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脱胎于老子的思想。“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道"的运行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味着万物发展到极致必将反向而行,而柔弱正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柔弱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它象征着灵活、适应和持续的生长潜力。</p><p class="ql-block"> 相反,刚强则是走向死亡的征兆,它代表着僵硬、固执和无法适应变化的死胡同。所以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这个内卷的环境中,那些能够保持灵活性、适应变化的人,往往比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改变的人更容易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8、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b></p><p class="ql-block"> 那些视野狭窄、思维固执的人,往往自视甚高,不愿意接受外界的意见,而真正有智慧、有深度的人,却总是保持着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警惕“硁硁鄙夫”的心态。在面对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和否定。</p><p class="ql-block">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格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09、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b></p><p class="ql-block"> 慎言,不是沉默,而是在开口前深思熟虑。节饮食,不是禁欲,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病从口入,过度的贪食不仅带来身体上的负担,还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感。</p><p class="ql-block"> 知足,不是安于现状的停滞不前,而是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不去做无谓的攀比。生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0、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b></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地行动,久而久之,自然能芳香四溢。不怕无能,就怕无恒。</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写过一副床头联自勉:“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恒心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品质,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个人修养,都需要经年累月的坚持和努力。</p><p class="ql-block"> 这种坚持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最好,才能量变引起质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五】、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崔瑗的‌《座右铭》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崔瑗的《座右铭》是一篇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表达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立场。这篇铭文通过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并且这两句意思往往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通过这种对立和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价值观念。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容,使得《座右铭》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在教育意义上也深远影响了后人。它成为了‌东方文化中首篇座右铭,内容涉及道德、修养、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崔瑗的《座右铭》因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教育意义以及在东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广受赞誉,成为了一篇不朽的名篇。</p><p class="ql-block">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言。 “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处。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三省吾身”,能够不断地自省自查自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p><p class="ql-block"> “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张扬。《道德经》中有言: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白矜者不长。”“说己之长”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赞赏,进而获得利益。这种行为与儒家秉持的观念相悖。《论语·学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就会名过其实,从而与作者所提倡的“无使名过实”相背离。无论是慎言人之短还是己之长,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即慎言。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与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脉相承的。</p><p class="ql-block">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庄子·养生主》中云: “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受施慎勿忘”则是一种感恩意识、报恩观念的体现。两句中都有一个“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记,不可忘却。</p><p class="ql-block"> “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要坦然视之、淡然对之。《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作者看来,宠辱若惊不可取,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自己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言行。仁就是这“纪纲”。</p><p class="ql-block"> “隐心而后动”,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 “守愚”也是“唯仁为纪纲”的具体实践。此外,从“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作者所说的“守愚”其实只是外表的愚,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近墨不黑的独立节操。</p><p class="ql-block">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强凋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p><p class="ql-block"> 在行为方面,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说的“慎言”,也要做到“节饮食”。这是因为饮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没有节制,便会贪婪争抢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观念上做到“知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六】、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崔瑗,字子玉,东汉涿郡安平人,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草圣”的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本篇图文皆选摘自网络的不同之处,为方便学习编辑成美篇,请原图文作者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