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氏宗祠,座落在周家巷内,对面育婴堂,紧邻易氏宗祠。 </p><p class="ql-block"> 周氏宗祠现在作为“修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展示着具有修水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工艺、美食、茶艺和武术等非遗物质。是宣传修水,让更多的修水人了解自己的家乡,也是让外地游客了解宁州古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窗口。使来宾不虚此行,让游客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拍摄于为2022年4月。</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拍摄于2025年4月。</p> <p class="ql-block"> 宁州古城祠堂中的瑰宝——周氏宗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氏宗祠在县城仅存的三十多栋古建筑物中,以其高大雄伟,结构精致,装饰豪华而闻名。是宁州古城祠堂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这座祠堂外表高墙简朴,七级台阶突显整体建筑雄姿。斗拱飞檐,石框红门,石门框的正上方还雕刻八卦图案,石框左右各雕有一只护宅瑞兽。走进祠堂,迎面是一个大红屏风架,上书“千古遗韵,匠心传承”,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着三重进深,两个大天井,上堂前搭建有一个大戏台,中堂前是三排褐红色的大木桌和长板凳。两天井都是石条砌沟,卵石镶花铺地,非常精致。三重进深的大宅屋,用十根约七、八米高,50公分直径的大石柱支撑着,显得格外庄严厚重。</p><p class="ql-block"> 两旁厢房也非常宽敞,各自陈列着非遗传承的物品和介绍,修水非遗物质文化传承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闻名四海的有:宁红茶、宁河戏和修水哨子等,还有修水的双井绿茶、贡品赭砚、全丰戏和船灯狮舞等传统文化,都是修水非遗传承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 石柱撑起千年屋,</p><p class="ql-block"> 雕花拱托显奢华。</p><p class="ql-block"> 天井石阶卵石美,</p><p class="ql-block"> 太极瑞兽护族家。</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周氏宗祠,可那里的印象仍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忍不住回头望去,那高耸着院墙的周家祠堂,在夕阳中被拖得老长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雅风写于修江明珠</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4日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氏宗祠的对面小广场内,一家“修水哨子〞的店铺悄然落地。目前还未开张,以后这里将是展示传统美食工艺“修水哨子”的制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哨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提起哨子,当然就是指我们的“修水哨子”。喝一杯修水的“相料茶〞,再恰几个修水的“哨子”,游客们这才算得上真正是到了修水。</p><p class="ql-block"> “修水哨子”传承至今,已是五花八门,样式也多。正宗的“修水哨子”是指“芋头哨子”,也有“薯哨子”、“洋芋头(土豆)哨子”和“艾叶哨子”等。“哨子”的馅大多是肉馅的,里面还加了香菇、木耳或大蒜辣椒之类的配菜。这馅是按各人口味和喜好搭配的,先在锅中炒熟了,再用坯子包成圆锥形后放蒸锅里蒸熟即可。坯子呢?就是用蒸熟的芋头(去皮)加薯粉和水拌成像面团一样的芋头坯子。若坯子做硬了,可加点油(食用油)揉软即可包馅。待包好的“哨子〞在锅中蒸熟后,就成了修水人用来招待贵客吃的一道最隆重丰盛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那“修水哨子”又是怎么来的呢?宁州志里也没有专门介绍,总之,这是民间传承下来的。但是,在民间又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哨子”的传说,我现在就讲给你们听,就权当是个茶桌上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讲的是明末(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朝后,又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李自成兵败出逃,大顺朝仅存42天就被清军灭亡。一天,李自成率残部逃至修水境内,几天几夜的奔跑,士兵们是又饥又渴,只好在一片山地密林中休息。此时,马匹也杀光了,士兵们靠着吃野菜来充饥,加上伤病侵蚀,士气十分低落。这时,一个修水籍的哨兵,挖来了十几斤山里的野芋头,用仅存的一的薯淀粉,做成了一个个尖尖的圆圆的食物,里面包上野菜根做的馅。就这样放锅上蒸,随看一阵香风吹过,只见锅里摆着热气腾腾的灰色泛光如包子似的食物,散发出野芋头那独特的清香味,把一群官兵诱得口水直流,狼吞虎咽地把这些食物抢吃一光……从此以后啊,用芋头和薯粉做成的食品,就一直在修水本地流传开来。因这种食物是一个哨兵发明制作的,所以当地的群众就管它叫“哨子”来纪念这位不知名的哨兵。这就是“哨子”起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修水的全丰镇,至今还流传着李自成的故事,也流传着李自成把他的三千宫女都遣散在这个全丰镇里。故有“修水的美女出白岭,白岭的美女出全丰”之说。呵呵呵,今天就写这“修水哨子”,至于“修水的美女”,还是留给以后说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雅风写于修江明珠</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4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欢迎欣赏 敬请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