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走了,是偷渡过去的。没有人能够拦得住他。</p><p class="ql-block"> 是的,没有人。</p><p class="ql-block"> 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高高瘦瘦,脸庞棱角分明,也许跟五个姐姐相处太多,而沾染上了女孩的特质,话少,腼腆,但是倔犟。这个性格的爆发来自于他最后做出的渡河计划,刷新了人们对他的认识,更惊愕的是,在此之前他曾上台演出,因为一段又一段的秦腔戏而震撼河谷,使台下成百上千的八路军战士个个听了热血沸腾,斗志昂扬。</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华北战事告急。芝川镇作为千年古渡,拥有成熟的码头和船只资源。经过深思熟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在朱德、邓小平的率领下,决定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奔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他每日都在河边放羊,看波光粼粼的河水被细密的阳光晕染,那一个个明艳的清晨和一个个壮丽的黄昏,重叠成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画面。是呀,他的羊群在黄河边的草地上甩着尾巴啃草,叼着细碎的野花弹着前蹄欢蹦乱跳,大豆田和棉花田玉米田就在不远处,黄的像金子,绿的像绸缎,成熟了的苹果像大颗大颗的宝石点缀着河岸的每一处风景。而黄河就在眼前,每一波翻卷的水纹,都是中华民族的细枝末节,容不得外敌强行拆解,更不用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了。还有,对岸的草木山色,河东兄弟。</p><p class="ql-block"> 他也看到了,当村长把士兵们将要从芝川渡河的消息传达开后,乡亲们就分外地忙碌起来。女人们忙着纳鞋底、做袜子,男人们忙着伐木做船,就连腿脚不好走路一瘸一拐的二雄也闲不下来,跑到铁匠铺子,给铁匠五叔拉起了风箱,看着五叔把一根根铁条烧红,一锤又一锤地把铁条锻打成一个个帽壳钉子,那是为了加固船板,使八路军能够安全过河,必须确保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 而他呢,看着三婶背着小孩清理路边的柴垛,为的使路面更宽阔,通行更顺畅,八路军战士能更快速地从村子通过。他默默地看了下自己的右臂,举起左手中的鞭子,狠狠地甩了一下,那长长的弧度划过空中的声响,使他的羊群突然间惊慌失措,他愣了一下,随即去追赶羊群。他那么爱羊,如命一般。他总能在黄河边的滩地上找到最绿最嫩的草坡,总能在河边的洼沟间找到最浅最清的溪流供羊群饮水,他放牧的羊群个个滚瓜溜圆,欢蹦乱跳。</p><p class="ql-block"> 但是,意外总是不期而至。去年一个雷雨天的黄昏,他为了营救一只掉落崖畔的小羊,从高处坠落,命是保住了,但他的右臂却失去了劳作能力。他醒来的第一句话不是关心自己,而是询问那只小羊还在吗,那一刻所有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却难免嗔怪地叹了口气,哎,为了一只羊,值得吗?</p><p class="ql-block"> 伤好了以后,他持续地放羊,他的右胳膊耷拉着,左手抡着鞭子,在空中回旋,羊群的只数越来越少,偶尔能听到隐隐的炮声在远处鸣响。</p><p class="ql-block"> “要打仗了!”村子里陆陆续续有青壮年应召入伍,乘着军用卡车驶入县城,然后分流到八路军的下属部队。他的父亲磕着旱烟嘴,每天晚上用粗重的木桩把前后门顶着,顶得死死的。</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渡河的时间定了下来,秘密地传达到芝川镇十多个村庄。他听说了,竟没得心事放羊了。参军,这曾是他儿时渴盼已久的梦想,穿上军装戴上军帽敬个军礼,多神气呀,多威风呀,光那走路带风的威武劲就牛气冲天,何况挎着长枪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真是无法比拟的兴奋,那是男人骨子里自带的英雄情节,也许是所有雄性动物原始而本能的征服欲望,难以自控的沮丧和难以自持的亢奋,在他的体内冲撞,绞杀。他靠在河边的杨树上,哭了。 </p><p class="ql-block">黄河边的夕阳,依旧那么绚烂,远处的青山清晰可现,他心爱的羊群在河边静静地吃草,他哭着,哭着,哭着竟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那激越悲怆,无法抑制的酸甜苦辣……他抬起头来,对着黄河,对着祖祖辈辈生长了上千年的这片土地,唱着那专属于这片黄土地独有的苍茫和咏叹。那段日子里,他清晨早早去放羊,晚上很晚回到家,但到家后吃过晚饭就睡下了,好像很劳累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芝川镇的人们,把上面交代的渡河任务当作神圣的事情,私下家长里短的话题也从不提许,全力以赴协助八路军东渡。很快,八路军就进村了。期间,所有部队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为村上的老百姓扫院扫巷、担水劈柴,帮助村里的百姓抢收庄稼,而八路军战地医院也为芝川的乡亲们疗伤看病、送医送药。他的母亲把五个女儿做的鞋袜用方布包起来,三大包布鞋,有二十多双鞋和三十多双鞋垫,袜子,一双不留地送到了部队驻地。战争中的女人,苦难中的女人,她把家里仅有的面粉烙成29个大饼,亲自送到八路军办事处,叮嘱年轻的士兵们趁热吃,吃饱了才有力气才能赶远路。尽管那位和气的长官再三推辞,说不能拿群众的一线一物,但还是抵不过他母亲的坚持,长官知道她们没有更多的粮食。但他的母亲解释着,说我们还有秋粮,够吃……善良的女人,晚上把未熟透的黄豆煮熟,撒上盐末,给未嫁的三女儿四女儿五女儿还有十六岁的他,端在了桌上……</p><p class="ql-block"> 他放羊回来,看到桌上仅有的一盘青豆,随意拨拉了两下,顿了下来,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嘴角上扬,似乎自己给自己默许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他的父亲在院子中间的木凳上坐着,没有动筷子,也没有说话,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掌舵的船只,已经把一批又一批的八路军官兵安全送达黄河西岸的山西万荣县。</p><p class="ql-block"> 这天,县里的文工团要来芝川给东渡黄河的八路军演出节目。黄河边,高塬的土台上,八路军战士和当地村民都来观看演出,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人头攒动。台上的演员们演出了《亡国恨》《铁骑下的同胞》《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并演唱了《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他们唱歌、唱戏,快板、舞蹈,彰显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多彩的文化精华,激励着士兵们抗战杀敌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他也来了,就挤在人群中。听着台上“你出钱,我捐粮;韩城儿女支前忙;城砖做工事,门板做船只;还有铮铮亲骨肉,争当八路歼顽敌……”,有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正在激情演讲,“同胞们!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无情践踏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同胞在日寇的暴行下惨遭屠戮,家园被付之一炬,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为了支援华北抗日,我三万多的八路军战士将要从芝川渡口渡过黄河,奔赴抗日最前线,枪林弹雨,血雨腥风,我们怕吗?当然不怕,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我们有大爱……”</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继续着:“有一种永恒的热爱,如这河岸一般宽广,如这河水一般汹涌,流经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遍布我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那就是对黄河的爱,对祖国的爱。我们不会等着做亡国奴,我们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我们要守住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还有,我们的乡音、乡情,包括你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和秦腔……”</p><p class="ql-block"> 是呀,这些将要渡河上阵杀敌的新兵蛋子,大多是从西北五省应召而来,他们大多都是吹着黄河的风长大,吃着黄土地上的农作物长成的。耳熟能详的,就是秦腔。这个承载着西北人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包含着人生悲喜、侠肝忠义的戏曲剧种,如果过了黄河,就怕是再也听不到了。何况,他们去的地方,弥漫着硝烟炮火、遍布着枪林弹雨,是九死一生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他夹在人群中,脸憋得通红。想说什么,却久久发不出声音。终于,他喊出来五个字——“我要唱秦腔。”</p><p class="ql-block"> 他挤到台前,看着台上的主持人向他点了点头,问他唱什么,他说《斩单童》。主持人看着他稚气未脱的脸颊和高高瘦瘦的身板,又确定了一下,转头向着后面的乐队示意开始。熟悉的板鼓一念一板地敲打起来,饱满、激昂,他怯生生地站在台上,毕竟下面成百上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他看,但当起调的二胡拉起来后,他深吸了一口气,挺直了胸膛。他可不愿自己放羊的河滩被日军占领,他更不愿意和他一般大小的八路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上阵杀敌,但谁又愿意战争呢?他知道那是逼迫的,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他能作的,就是为他们鼓舞士气,用他在河岸放羊时练唱的秦腔为他们践行!</p><p class="ql-block"> 他站在台上,眼前是黑压压的人群。</p><p class="ql-block"> 他站在台上,眼前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是河岸一望无际的黄土风光,而他的羊群,就悠闲地啃着绿草,像是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洁白无瑕的点缀。</p><p class="ql-block"> 他开腔了,他的第一声就直冲云霄,像他手中的羊鞭鞭挞黑暗,驱赶天边的乌云,他唱了《斩单童》《下河东》《苏武牧羊》和《辕门斩子》,他的声音虽不激昂,却慷锵悲壮,字字含情,句句入心,是久经黄河粗砺的风沙摩挲成音,是手中的羊鞭抽打成韵,是黄河的水声侵润喉咽,从而发声发力,激越铿锵……</p><p class="ql-block"> 台下的双亲,泪湿了双眼。台上的儿子,恍惚间陌生起来。在家里,他从来没有大声说过话、唱过歌,更没有这样娴熟精准激情难抑地唱过秦腔,父亲认为家人对他的了解太少了,竟然忽视了他已然拥有浑然天成、大气狂放的嗓音。他唱的秦腔或侠义肝胆或忠义难全,无不是这个民族世世代代歌颂着的传统美德,而他所迸发出来的音质音色,在士兵渡河的口岸,诠释着一份悲壮的色彩,而之所渲染的情愫使侠者更烈,使忠者更义。</p><p class="ql-block"> 台下面的人群炸了起来,响雷一般地互动。是的,群情激昂,众声合唱。他的父母和姐姐们都跟着唱了起来。此时此刻,人们唱的不仅仅是秦腔,他们合唱的,是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由心底迸发而出的声声反抗,是愤慨,是力量,声势浩大,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他们唱了很多,唱了《黄河谣》,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直到黄昏,直到星星缀满秋日的河岸,月光映照黄河水……</p><p class="ql-block"> 芝川的人们,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黄河岸边的秦腔戏。渡河的八路军战士,临行前流着泪说:这是这辈子听过最难忘的一回戏,也许会成为此生听到的最后一次秦腔。如此刻骨铭心,进而精神抖擞,士气昂扬。</p><p class="ql-block"> 芝川渡口有十多里宽,河水深深浅浅,秋水上涨,水流湍急,浪花一浪高过一浪。他的父亲坐在船上,这个60多岁的船工,在黄河上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他站在船舷上察看水情,以浪花翻涌的方向及流水的缓急判断适合渡河的时间节点,二十多个不眠之夜,芝川镇18个村子的乡亲伐木造船,支锅做饭,纳鞋做袜,120多艘船只河口待命,全力以赴,将八路军三个师的将士从芝川渡口安全送达山西万荣。</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幅蔚为壮观,可歌可泣的的场景。当你真正置身于那一段岁月,你才会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有多么的伟大无畏,人民是多么的可敬可亲。是啊,当夕阳铺洒在宽阔的河面,风大,浪急,而我们的士兵却整装待发,乘船东渡,把所有的亲人抛之于脑后,置自己的生死于未决之间,那一张张稚嫩而鲜活的脸庞,都不该成为父母牵心挂肚的断肠人,都不该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他们是父母的心头肉,是兄弟姐妹的手和足。而这场战争的制造者,即就是这份罪恶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日本帝国主义。只有把倭寇打回去,我们才能守住国土,守住黄河,守住芝川渡口,渡口两岸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p><p class="ql-block"> 河水滔滔,长歌当哭。但,战争不需要哭泣,需要鼓舞,需要拼搏,需要的是,向前冲!</p><p class="ql-block"> 他再也无法放羊了,因为东渡的八路军,每来一拨都提议要听他的秦腔戏,这西北五省最脍炙人口最能抽丝拨茧地体现乡情乡韵的戏曲剧种,在那个特殊年代,在芝川渡口,成为了前进路上的号角,激励着,鼓舞着八路军战士东渡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父亲忙着撑船掌舵,他的皮肤晒得更黑了。他把自己柜子里多年珍藏的白酒拿了出来,送给船上的士兵,让远行的士兵们每人一口,就着他的女儿们煮的花生米,为他们壮行。他说那个唱秦腔的独臂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他能感受到,所有的战士都喜欢听戏,都爱上了这个芝川渡口唱秦腔的放羊娃,他父亲心里美滋滋的,自豪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