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现代京剧《袁隆平》走进德安

珊瑚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这天的成就是偶然!下面我们一齐来看看关于他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有幸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京剧《袁隆平》演出,地点德安影视中心。舞台中央,灯光聚焦于一个圆形平台,上面醒目地写着“袁隆平”三个大字,背景是一片鲜艳的红色,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剧场内座无虚席,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农艺师。从农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育种研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为支持袁隆平,助理愿意与他同甘苦,共朝夕,风雨同舟!</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十八斤大红薯本就难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我深刻感受到当时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与艰辛。这种真实而生动的表演,让观众们更加贴近那段历史,也更加敬佩袁隆平先生的坚持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肚子,专门培育出了一个重达十八斤的大红薯。因此他所在的农业院校获得了上级的嘉奖。可是,袁隆平明白,这种无性杂交出来的成果,无法通过种子遗传。因此他宣布了这个实验失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隆平在大跃进期间亲身感受到了饥饿的痛苦,并亲眼目睹了饿殍遍野的惨状。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坚定了他研究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耐干旱枝叶枯败仍顽强,我心中有苦难消,救饥荒埋头苦干找希望!</p> <p class="ql-block">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1964年到1965年,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袁隆平一垄垄、一行行地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他冒着高温,‘在田里晕倒了爬起来继续找,坚持不懈地找了两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他立刻利用它们反复试验、反复论证。终于看到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此后,袁隆平与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1964年到1970年间,袁隆平师徒几人用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试验,以期在后代中获得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但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达不到始终保持不育。这也意味着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p><p class="ql-block">袁隆平反复思索、比较,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近,如果再把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效果也许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等仨人一高兴,跪地祈佛苍天保佑!<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span>舞足蹈跳起来啦!风吹稻田浪里浪!舞者闭目起舞,腾跃间又如惊鸿掠影。以肢体释放悲喜,每个跳跃动作都成为灵魂与观众的无言对话。瞬间欢呼声掌声一片沸腾,震惊着整个剧场!</p><p class="ql-block"> 体现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研究杂交水稻充满了自信,一次次实破科学的极限,为我们创造着巨大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感动的是,当舞台背景切换成一片金黄色的麦田时,两位扮演者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站在前景中央,深情地演绎着“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你来了”这一感人至深的片段。他们的表演真挚而自然,仿佛将观众带入了袁隆平先生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科学家之外,作为儿子的那份深情与牵挂。</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说:我有一个种稻梦想!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米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进入科研阶段,以找到了败育雄性不育株,原来是天然的杂交稻,立即向领导请示汇报,要求这一重大成果登报公开发表。这是我国对杂交稻研究成功的迈出了笫一步。</p>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表演充满张力,将袁隆平先生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袁隆平先生站在田间地头,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而不懈奋斗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经历过大跃进运动‌。他在湖南省的一个农场工作,亲眼目睹了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的挫败,深深感受到中国农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袁隆平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水稻的研究与开发,开启了他不平凡的科研之路……</p> <p class="ql-block">虽然袁隆平团队国家能供点吃的?,可是还有不少饿了晕倒在田园地头,萝卜野菜也要送给他们吃!多感人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将袁隆平团队研究几年的成果,红卫兵将培育种苗团团罐罐砸的稀巴烂。只有袁隆平独自一人承受。,</p> <p class="ql-block">造反派高喊打倒袁隆平的坛坛罐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当初,为了行找天然的杂交稻,袁隆平不慎掉入沼泽地,差一点被活活埋没。幸亏被当地老百姓急时发现,才把他从沼泽地拖了上来,捡了一条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隆平跪在地上高声呼喊,苍天啦!研究团队几年的心血培育毁于一旦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场景催人泪下……</span></p> <p class="ql-block">命运似乎总在戏弄他。在一次试验中,他辛苦培育的七百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损坏,只剩下五根残存的秧苗。面对这样的打击,他没有放弃。他深知,这五根秧苗是他最后的希望,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于是,他带着这五根秧苗,踏上了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成功的关键里程碑</p><p class="ql-block">‌三系法突破‌:1973年,袁隆平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成功,这是杂交水稻技术首次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974年育成首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种植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平均产量比三系法增长5%-10%。‌‌4</p><p class="ql-block"> ‌国际影响‌: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其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也为全球农业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一眼望去黄金烂烂的水稻,就像金色的海洋,撒落的金孑,金色的地毯,可喜可贺,袁隆平成功啦!他拉着小提琴,听!田野上奏响欢快的音乐欢天喜地庆丰收……</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的爱情故事,他经过了两次恋爱失败。为了尽快吃上喜酒,经朋友介绍,就把邓则介绍给了袁老。没想到,邓则和袁老性格相投一拍即合,袁和邓则都爱运动,邓则也很崇拜袁老,</p><p class="ql-block">他们很快就结婚了。婚后的袁老,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实验,而邓则当成了他的贤内助,也正是因为这对夫妻的互相理解相互扶持,才能让袁老在杂交水稻事业上有了更好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联姻场面浮现在观众的眼前。团队们你拉我推的。成功的撮合了袁隆平的终身大事。当场宣布请大家吃喜糖啰!</p> <p class="ql-block">现场给大家发喜糖!大把大把喜糖抛向观群,欢呼声祝福声中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p> <p class="ql-block">今天观看中国戏曲学院现代京剧(袁隆平》的过程中,我的心灵被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深深触动。袁隆平,一个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水稻研究中的科学家,用他的智慧和毅力,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史,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