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纪念馆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纪念馆,浙江省最早的人文博物馆,国家5 A级旅游景区,展示了鲁迅的生平和作品,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还是革命家和教育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纪念馆不仅是了解鲁迅的窗口,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圣地。展馆收藏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鲁迅先生的珍贵遗物,是了解鲁迅生平和思想的重要场所,大门右侧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金字,由郭沫若亲笔题写,显得庄重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走进鲁迅纪念馆,映入眼帘就是鲁迅先生那一句著名的“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纪念馆作为鲁迅先生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该馆完整保留了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等鲁迅幼年和青年时期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国宝级古建筑群,成为人们走近鲁迅、感悟鲁迅精神、领略鲁迅笔下绍兴风情的精神家园,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与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一副江南水乡图呈现在眼前,纪念馆西边与周家新台门相邻,北面是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并且与寿家台门隔河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详细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到求学经历,再到他弃医从文、投身革命的历程,这里都一一为我们展现。</p> <p class="ql-block">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他7岁启蒙,12岁进私塾,他不囿于《四书》《五经》,阅读视野广泛。</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前夜,鲁迅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他教书育人,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p> <p class="ql-block">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斗争。他目睹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深感"学医只能救人身,不能救人心”,于是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唤醒民众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毕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同行,一直肯定、理解并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深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称颂共产党是“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我们总会想起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忽视和忽略了他的父亲形象,其实他是一位很有爱很可爱的老父亲。</p> <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仪门悬挂的"翰林"匾额,是鲁迅祖父 周福清 在同治年间(1867年)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的荣誉见证,象征周氏家族科举功名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敏锐把握时代潮流,回应社会需要,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他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在日本留学时通过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目睹国人的颓丧麻木,让他决心“弃医从文”以改造国民精神,矢志不渝为民族新生、国家富强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手稿、书籍、照片等珍贵文物,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创作。他的文章深刻而犀利,书法优美而有力,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思想研究者和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介绍了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