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大院的故事》(一)

风采依然

作者:李彩霞 文化多元 一生奉献 <p class="ql-block"><b>邯郸大院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自序</b></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很早就想记述一下邯郸的移民——大院人的故事,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院也将成为历史 ,他们真的值得记录。没有想到竟然有人记得大院,这让我特别特别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2024年夏末,受邯郸市著名作家、企业家王维忠先生的邀请,我参加了王维中老师掀起组织的《邯郸大院的故事》 座谈会,让我非常的兴奋和感激。能写一写大院人的故事,让大院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些痕迹,是多么的有价值的一件事啊!但深感自己年近七旬,文笔也力不从心,一直心怀忐忑,不敢动笔。可我是大院人,我见证了大院半个世纪的历史!又怎么甘于放弃?能参与这项无与伦比的神圣的大工程,我真的是应该感到庆幸和光荣。</p><p class="ql-block"> 邯郸大院的故事,是移民几代人的故事,是我们的奋斗史,奉献史,生活史,是青春挥洒的汗,是白发苍苍的年轮里的变迁;是邯郸的日新月异,是这个《等了你三千年的城》里的辉煌光环。更是我们对祖国的深情,对我们经营的这块土地的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初来乍到的大院人</b></p><p class="ql-block"> 我们单位属于中煤建安公司。在邯郸有丛台区公司机关家属院,黄粱梦七十三处,筑路处,煤机厂,九十二处,建安中学家属院,鸡毛山六十九处家属院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当时工作在六</span>十九处。 </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1972年陆陆续续搬到邯郸市的。第一批来邯郸的要比我们早两年。</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在邯郸属于我们的也只是一块块地皮。大院是要自己盖的,搬家是要一批一批来的,安顿好一批,再搬一批,一搬就是几年。那时候的人们不怕吃苦很能干,先来的工人也不是给自己盖房子的,他们都承接着各种工程,只是抽出一小部分工人盖家属楼。我们从贵州做绿皮火车,大概走了十天才到邯郸。大批人马的到来,这里一时无法安顿,大部分单身的就直接住建筑工地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房子,拖家带口的安顿在各个村的老乡家。我们女生也住老乡家,炕住不下,就铺上草垫子睡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们半年后才搬来,也住村里,一住就是几年,家里很窄,又不知道何时搬出去,所以从贵州邮寄过来的所有的家具就那样包着,也不拆封,一家老小要什么没有什么,东西就那样东放点西放点的堆着。等着我们的家属院盖好。</p><p class="ql-block"> 搞建筑的,又是给自己的家盖院,积极性更高,轻车熟路,三五年的功夫,一栋栋楼房就拔地而起了。</p><p class="ql-block"> 房子盖好以后,我们就陆陆续续搬进了各自的单位楼房,有了安居乐业的“邯郸大院”,心里竟然平添了几份自豪!</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该自豪,是该知足,我们这样的流动单位,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不用再做中国的吉普赛人了!其实在我们单位能住进大院的人不多,只有城市户口的人家才能分上房子,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老工人,老婆孩子在农村,农转非的指标非常少,他们只能是在外走南闯北的工作,一年有一次探亲假回家过个年,直到退休也只能是回老家,城市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就算是大院的职工,也不是天天在大院,哪里有工程哪里去,舍家撇业的并不是现在的农民工的专利。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69处有一大部分人又直接被调去援唐,80年,我们家才算安顿下来。</p><p class="ql-block"> 搬进新家,我家有了正式的地址:复兴区六十九处家属院。当然各个单位都有了确切的大院地址。</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扎根在邯郸,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生活、工作、奉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文化多元的大院人</b></p><p class="ql-block"> 大院人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我们单位南方人要多一些,四川人,贵州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的人都不少,北京人也有,北京到现在都一直有我们的留守处。过去出差,就住自己单位的留守处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单位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赶上招工就招当地人,那个时候招工的指标都很少,当了工人也是光荣的。招来的也是佼佼者。所以有才华的人很多。一九七零年左右招进来的一大批贵州人,就特别的多才多艺,当时招工条件非常苛刻,必须有一技之长,颜值也要过得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吹拉弹唱都是小菜,能歌善舞都是必须。</p><p class="ql-block"> 刚刚搬来的那几年,邯郸市的演出,那就是建安公司占主导,他们带来了少数民族的多彩,让整个邯郸为之一亮。不同少数民族服饰的不同风格的舞蹈,让人耳目一新。柴颖,陈东的二人唱,永远是几次谢幕不让下台,相声,小品,表演唱,那个时候就有,自己谱曲填词编歌也不在话下。二胡,手风琴,小提琴,口琴,吉他,都有人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篮球,乒乓球,也是属于邯郸的高水平。我老公也来自于这批人,能拉会唱,是建安报第四版的编辑,拉得一手的好风琴。建安公司的队歌,就是他作词谱曲。这些文体活动也是最初大院人与本地人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一个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才艺都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平时都在各个队里干着五大工种,最苦最累的工作,只有有活动的时候才临时调在一起。 他们有一些是老三届,后来又了上七二一大学,博学多才的他们后来自然成了单位的中流砥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见识广,文化多元,有眼界,对新生事物理解的快,更彰显着时髦,所以穿的戴的吃的,相互影响,带动着潮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院文化虽然多元,却也是囚禁在自己的方舟里,院里有自己的幼儿园,学校,医院,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爱好。形成了自己的小部落。所以受邯郸人的影响不大,凡是进入大院的本土人,最后的习惯反而都被大院人同化了。以至于大院人的下一代,土生土长的邯郸人,却不会邯郸方言,只会说普通话,邯郸也成为了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在公共交流时,全部说普通话的文明城。</span></p> <p class="ql-block"><b> 工地上的大院人</b></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夏天,我们这些参加工作半年的18个女生,不久就编成了了三八瓦工班。全名叫中煤建安公司六十九处三队《三八瓦工班》。是随着潮流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口号是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妇女能顶半边天!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烙印,我们也属于真正的时代产物。 我们也跟着盖楼,班长叫白丽杰,那时候的女孩子从小就吃过苦,刚刚工作又兴奋又自豪,不会挑剔工作,也不允许你挑剔工作。我们都是子弟,大部分是参加三线建设的老工人的孩子,是接了父辈的班,接了革命的班。有的跟着父母一起走南闯北,哪里需要哪安家,还有的是跟着母亲在农村长大,那个时候,户口是必须跟着母亲的,所以大都的她们没有上太多的学。我们当中小的只有16岁,大的26岁,个个朝气蓬勃,英姿飒爽,纯净简单,文化程度不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样。所以个个像沐浴了春雨的植物,那份向上,那份向阳,美了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美了一面面大墙! </p><p class="ql-block"> 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迎着晨光,踏着夕阳,穿着工装,背着工具袋,排着队走在上下工的路上,一路高歌。那个时候流行洗的发白的劳动布裤子,挽起一个边,里面露出一节红色的晴纶的棉毛裤,也是很时髦,满工地的男人,独树一帜的一群姑娘,自然是工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span>们像男生一样耍瓦刀砌高墙,站在几十米高的两块跳板上,推小车,把大梁,勾缝,挖勺,搬砖,打混凝土……,全是重体力活。最轻的活是打混凝土的时候需要有个人看磅秤,班长总是分配给我,16岁,黑瘦的我。</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这样一直和男人一样,在脚手架上干了两年多。累是真累,汗水每天湿透工装,体力透支,透支到影响了女孩子的生理期,但是没有觉得委屈,也不懂得委屈,甚至于不好意思请病假。</p><p class="ql-block"> 后来越来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让我们这个新生事物解了体。我们都分配了更适合发挥半边天作用的工作。资料员、会计、预算、人力资源管理。我也带薪上了师范。最后在自己的大院学校当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青春曾经那么单纯地闪过光。这段经历成了我们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热血沸腾的模样定格在了时代的舞台上。</p><p class="ql-block"> 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们这帮女生,在这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中也就是打了个擦边球,真正值得歌颂的是没有离开脚手架上那些年复一年辈复一辈的工人。是他们用半个世纪托起了邯郸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 工人!大批的中煤建安工程公司的工人,属于领导阶级的工人,纯粹纯朴的他们,遵循党的呼唤感召,撇家舍业扎在了邯郸,他们义无反顾的在这片土地耕耘,用铮铮铁骨竖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他们一个心眼,干活吃饭,讲的是奉献。就是希望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甘愿把美好灿烂留给后人享。他们活干得漂亮,每一锨泥浆里,都浸泡着无悔无怨,每一块砖瓦里都铺垫着实实在在的良心,每一栋高楼大厦里都浇筑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年!透过现如今这样一座现代城,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年轮,以及他们的白发苍苍的面容。他们</span>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在这里,我只是讲了自己参与的一点点生命历程。</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是外地人,如果您是第一次来邯郸,来看邯郸的历史厚重,您也一定会欣喜眼前的这座崭新的现代城,您也一定会对我们中煤建安公司的这些移民肃然起敬!当然,我也会带您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您停一停,等一等,抬眼望,望不到头的现代建筑四面环城!新世纪商业广场!天鸿广场!国税大厦!千禧大厦!华亿大厦!邯山商场!圣达小商品城!邯郸交通大厦!邯郸东站!邯郸滏春美食林超市!邯钢住宅楼等等等等!都出自建安公司人的一双双手,这些里程碑里面没有镌刻他们的名字,却有他们流的汗、<span style="font-size:18px;">残留的DNA!他们把爱浇筑在混凝土里,</span>深化亮丽了邯郸这座城!祖国不会忘记,邯郸人民更不会忘记。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道您看了也会为之动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转眼我们已经是50多年的大院人,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啊?我都是毫不犹豫的回答,邯郸人。的确我们是邯郸人,我们的父辈很多已经埋在了这里,我们也是暮年,我们的孩子也人到中年……我们早已经融入了邯郸这片土地,怎么会不是邯郸人。 邯郸大院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