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劫匪拔刀相助

午夜春秋

<p class="ql-block">《古今大八甲》系列历史小说明朝篇之节选,期待您的多多指教。</p> <p class="ql-block">  千一郎跟开先叔辞别之后,独自一人沿着湾湾曲曲、凹凸不平的小路回家。虽然直线距离仅为三公里,但需要翻山过坳,尽管年轻体壮,也颇费时间,太阳早已落山,天空飘浮着朦朦胧胧的色调。距离黄家村大约一公里远时,突然听到小路右侧不远处的一个村庄人声鼎沸,千一郎凝神静听,隐隐约约夹杂着啼哭声和喊杀声,顿感不对劲,便迈开脚步快如闪电般跑上小路附近的一个小山墩。纵目眺望,只见几百米开外一处山脚下的竹树林里人影绰绰,似在围攻一座房子,嘶吼声正是从那里传过来。</p><p class="ql-block"> 眺望中的千一郎,脑瓜子正在急速地转动着,霎时想起以前上山狩猎时曾经路过那里,有三户人家,叫三家村,住着姓郭的村民,人口不多,男女老少一共才有十余个,听说他们的先祖逃难时从外地迁过来的。此时,啼哭声及吆喝声一阵高过一阵,千一郎意识到这三户人家正遭遇横祸,判断很可能正在抵抗企图打家劫舍的土匪。想到这里,黄家村的悲惨遭遇忽然浮现眼前,隐藏在心里的怒火即时喷发。</p> <p class="ql-block">  千一郎手里紧握着挑山货用的扁担,迈开大步跑向三家村。只见三个四十多岁、衣衫褴褛的男人正在一边吆喝,一边拳打脚踢一户人家的木门,宛若凶神恶魔般嚎叫着,与屋里女人的啼哭声混在一起,犹似世界末日般恐怖。千一郎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为了不打草惊蛇,千一郎默不作声,风驰电掣般迈步向前,举起扁担横扫。“哎哟,啊”、“哎哟,啊”、“哎哟,啊”……匪徒连续发出鬼哭狼嚎的惊叫声。三个匪徒各挨了一扁担才反应过来,看到熊背虎腰、眼睛喷火的千一郎,顿时魂飞魄散,一边嚎叫一边扭曲着身躯跌跌爬爬拼命向山上逃跑。“你个狗娘养的,下次再见到你,非要你的狗命不可!”千一郎声若洪钟。屋里的一男一女知道救星来了,马上打开门,看见一个身高七尺多的威武青年站在门口,即时双双跪地致谢。千一郎心有不忍,连声说:“叔叔婶婶快起来,快起来,不用客气啊!”边说边弯腰将跪在地上的两人搀扶起身,并告诉他俩匪徒已经逃跑了。</p> <p class="ql-block">  突然,一阵阵呐喊声由远向近传来,千一郎扭头查看,只见十几个村民,有的拿着大刀,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木棒正向这边赶来。不一会儿,这十几个村民就跑到了跟前。他们看见颇具盛名、高大威武的千一郎,知道是身怀绝技的千一郎出手施救了,众人齐声赞叹。交谈中,才知道匪徒围攻欲破门时,隔离屋的郭大魁刚好在附近锄地,发现匪徒之后,马上跑去距离最近且有亲戚关系的林家村请人施救。屋主郭松听说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千恩万谢,频频抱拳向乡亲们致谢,并邀请大家进屋里坐,同时吩咐夫人赶紧弄点吃的招待千一郎和众乡亲。</p> <p class="ql-block">  众乡亲一边热烈地谈论着刚才发生的劫匪事件,一边慢慢地移步入屋。惊魂未定的郭松夫人,被丈夫再三催促才缓神过来,然后急忙走向厨房。坐在屋里长板凳上的一位林姓村民,看上去年纪最大,尽管两边鬓角已有不少白发,但身子骨笔直,精神饱满,古铜色多皱的脸刻印着岁月的痕迹,显得既稳重又严肃,他左右环顾了一下,然后对着千一郎说:“千一郎呀,前些时间,你的开先叔曾经来过林家村,找我商量过外迁的事。他说现在的上杭乃至福建,天灾人祸叠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提议相约南迁。我们林家村也有一部分村民在场,有的也赞同迁移去广东。只是不知道千一郎是否也有外迁的意向?如果有,这兵荒马乱的,尤其福建境内土匪多如牛毛,大家相约结伴而行,互相有个照应,以策安全为宜。”</p> <p class="ql-block">  千一郎凝神静听,却沉默不语。其实呢,心里正在翻江倒海,想起黄家村惨遭的变故,心里在绞痛。自己在家等了一年多,也未见有哪个回来,父母兄弟们杳无音信,人生的悲伤莫过于此啊!是继续在家等待,还是像其他乡亲一样离开上杭而另寻出路?这种思想斗争一直在纠缠着。过了许久,才抬头望向林姓大叔,然后缓缓地说:“还是离开上杭,南迁广东吧,你们可以相约,咱们结伴而行。”林姓大叔听千一郎这么说,马上回应:“好的,我再找乡亲们商量一下,再过两个月就入秋了,秋季雨少,有利于出行,或许三个月内动身为宜,希望千一郎早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坐在旁边的郭松,将林姓大叔和千一郎之间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等他俩刚说完,就毫不犹豫地说:“我这里已被土匪盯上,没办法再住下去了,我也跟你们一起结伴南迁。”话音刚落,郭夫人捧出大半盆蕃薯片,放在一张由杂木拼成的方桌上,紧接着又端出一盆白粥和几副碗筷。然后急匆匆地跑去邻居家借来好几副碗筷,就和丈夫郭松一起,热情地招呼千一郎和众乡亲用餐。众人边用餐边讨论,相约结伴南迁,需早做准备,以适应风餐露宿,第一站选择久负盛名的广东南雄珠玑巷。用过餐之后,郭松夫妇一再表示感谢,然后互相作辑道别。</p> <p class="ql-block">  获悉千一郎也结伴南迁的黄开先,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黄开先担心的并不是千一郎自身的安危,而是考虑单家独户住在黄家村,千一郎成家立业之后,必定要为生活奔波,不可能朝夕守护在妻子和孩子的身边。这么动荡的社会,土匪横行,万一遭遇土匪进村,纵使武艺高强,人都不在家,妻儿谁来保护?千一郎决定结伴南迁,这是明智的选择,也就自然放心了,于是,黄开先致力于筹办南迁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值壮年的黄开先,素来深受当地风俗文化的熏染,深知风调雨顺才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自然想到了在当地帮百姓排忧解难的上杭神,即三大仙师。</p> <p class="ql-block">  一天早上,刚吃过早餐的黄开先,看了一下天气,知道是晴朗天,就对小茂说一起去圩市购买仙师像。小茂略带疑惑,就问父亲:“就是平时去仙师宫上香祭拜的那个三大仙师吗?”黄开仙听儿子在问,心里咯噔了一下,稍有不爽,嘀咕着都带儿子去过了几次仙师宫祭拜三大仙师,怎么还不明白啊?黄开先站在原处,眉头略有所皱,顿时意识到身为父亲的自己,也未曾详细跟儿子说过三大仙师的事,也怪不得儿子啊。</p><p class="ql-block"> 沉默了一会儿,才向小茂招了招手,示意小茂过来,然后耐心地对着小茂侃侃而谈:“老仙师姓黄,名师传,号七翁,祖籍湖北江夏,其父黄忠肃,宋初为避战乱,携妻张氏入闽,途经上杭紫金山,迷恋于此地山川秀丽,因就定居下来。果然钟灵毓秀,中年又生了一个儿子。说来有点奇怪,这小子自幼智力超群,举止异于常人,凡事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有些深奥的事理,别人一窍不通,他却都能理解,大家都称赞他是神童,是仙师。后得高人指点,有了一些神功,练就浑身武艺,而且精通医术,自然成了一名职业道士,能画符咒,驱妖除魔,鞭挞鬼怪。黄仙师娶妻董氏(世传为董仙女),生一子,名继先,号十三郎。当时,另有一名叫倖成、号八郎的年青人慕名远来求学,志同道合,被硬招为婿。民间遂有‘仙师公爹倖八郎,冇(无)女儿有婿郎’之传说。从此,父子、翁婿三人,便在紫金山下励志修炼,均已炼成真经。加上秉性刚正,怜贫恤难,一心为民除害,几次祈雨除旱魔,解救危难病人,逐步从一个巫觋脱化成道教俗神,终成正果,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一致呼之为“仙师公爹”成了我们上杭人的守护神,也就是平时我们去仙师宫上香祭拜的那三个仙师。”</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黄开先停顿了一会儿,看着小茂听得入神,想了想,干脆让儿子知道更多一些,便提了提神继续说:“古时,闽杭尚是一片荒漠之地,野蛮、怪异,经常有山妖作祟,酿成祸患。仙师施以丹药,治病救人;在久旱无雨,民不聊生时,仙师代为祈祷,求得甘霖,为民排忧解难。对于虎狼祸害,他们带领民众群起围歼,身先士卒。一日,仙师子、婿三人为民斩妖擒魔,穷追凶残猛虎,一同隐身虎穴石峡,‘从此白日飞升’,不再现身了,黄七翁时年七十有三。此后,仙师三人虽然不复再见了,但其形象却经常显影于石壁间,每逢风雨时,石峡中隐闻钟鼓声、吆喝声,而且屡响不绝。民敬畏之,称颂为活神仙。为感恩他们的无量功德,先在石峡上设坛供奉,后在祖地建庙宇、塑神像,奉侍敬仰。我买仙师像,就是要带去广东,在哪落足,就在哪供奉祭拜,以保我们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听父亲这么一说,小茂异常兴奋,就高高兴兴地跟在父亲的后面,一起去圩市购买三大仙师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