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名是历史的承载、文化的符号,更是家的记忆。考正历史,可查阅国史、地方志与族谱。若能有考古实物出现,历史的脉络自然更为清晰,但此类机遇可遇不可求。族谱虽不乏美誉祖宗之嫌,却也详尽记载了家族生命的延续,通过家族的发展、迁徙等活动,能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是国史、地方志文化的重要补充。</p> <p class="ql-block"> 龚家坪这一地名延续至今,与龚姓息息相关。据当地老人传说:“龚家坪当时是龚家人的晒谷坪,大约有5至6个晒垫大,在现省319紫罗桥转弯去新桥河不到一里路的地方(迎风桥方向)。那时过路的人都喜欢在那里歇脚、讨水喝,所以名气很大,上传到宝庆、安化、桃花江,下传到沅江、南县等湖区,北传至汉寿、常德,南传到赫山、宁乡,慢慢就出名了。”虽然传说有演绎成分,但一代代龚姓人口口相传,必有其源流。何况直到如今,龚家坪(现爱屋湾村)龚姓仍占85%的人口。</p> <p class="ql-block"> 我们益阳暹公裔派语为:“日金安扶道、绍仕志单仲……”。我族为暹公后裔,故尊暹公为益阳龚氏一世祖,取暹字头“日”字为第一派。三派祖安宁生于元朝末年1366年,明朝1386年从新化迁居汉寿小安村,1400年又迁居益阳新桥河袁家桥(现为车前巷村),成为益阳始迁祖,明洪熙元年(1425年)去世,葬于新桥河袁家桥(墓已修复)。四派祖扶言是安宁公长子,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宣德九年(1434年)去世,葬于新桥河虎形山(2012年重修墓刊碑)。同治《益阳县志》记载:“新桥观在七里,明洪武间邑人龚扶言建。”同治《益阳县志》还记载了国朝李绳捷诗题新桥观:“滩急舟行涩,沿溪有路通。板桥欹断岸,石磴入幽丛。寺起孤峰上,花开一水中。到来新市近,飘拂酒旗风。”李绳捷是乾隆五十四年举人,益阳著名的才子诗人。新桥观由扶言公创建,或许可以说明龚氏初来此地,为站稳脚跟、树立威信。新桥观成为当地代名词,《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新桥河镇,在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西南部。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虎形山,人口2500。镇以驻地名。明洪武年间建新桥观,清称新桥观市,南临资水,故名。1950年设新桥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分设新桥河乡、新桥河镇,1988年合并置镇。产稻、茶叶、莲藕、鲜鱼、竹木等。有竹木制品、机砖、鞭炮等厂。市氮肥厂、农机修配厂驻此。集市繁荣。有公路接319国道。水路扼益阳至桃江要冲。”从这段文字可知,新桥河地名由新桥观而来。</p> <p class="ql-block"> 扶言公崛起后,后裔渊、潮、源三大房十一支和、绅、俊、兴、旺、璋、琭、哲、芳、端、训开枝散叶,人丁兴旺,成为益阳资水名家。其后裔多迁居黄金洲、毛家山、龚家坪一带。扶言公七代孙龚仲英,居毛家山,家境殷实,于明万历年间在龚家坪创修益阳龚氏南峰宗祠。《湖南通史》记载了龚仲英创修祠堂的义举:“龚仲英,字龙潭,倡修各处义渡,捐祭田数十亩入宗祠。子大器,官陕西耀州知州。旧《志》。”据《益阳龚氏九修谱》记载:“仲英字龍潭,家業殷實,狀貌魁梧,英雄異常,見者敬服,爲合族總戶長,迄令黃金洲祠宇、祠地、祠田皆公之遺澤也。明正德七年壬申六月初十酉時生,夀七十九,萬歴十八年庚寅十一月十三未時沒,葬洲之頭,乾山巽向,有碑。”龚仲英在常德有一条“吉武街”200间商铺出租,他大儿子大器是明朝五品的知州,他是龚氏族长。龚氏宗祠南峰堂能建于此,一是此地龚氏人口众多,占绝对主流;二是建宗祠和维护宗祠运行,必须有经济基础作后盾;三是龚氏人必须要有社会地位和威望。而创修者龚仲英在此修建龚氏宗祠,三条皆具备。龚氏宗祠四周均是平坦的田原,且地处龚氏占绝对主导地位,为便于各地宗亲举办宗族会议或开展祭祖等宗族活动,于是,龚氏宗祠南峰堂所在地“龚家坪”这一地名从明朝万历年间便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益阳县知县江闿应龚氏族人龚希暹之请,为龚氏族谱撰写序言,这篇序言撰写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可见龚氏一族是益阳县的一支名门望族。江闿,榜名越闿,字辰六,新贵县(今贵州贵阳)人,越氏之后,家贫好学,常向亲友借书阅读。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中举人,后复姓江。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因飞鸟污卷报罢,选授益阳知县,重学利民,惠政如流。吴三桂乱起,清大军经长沙调度,益阳供应无误,清廷用“卓异”表扬他,赐袍服,擢均州(湖北襄阳)知州,署郧阳知府,调解州(山西解州)知州。龚生希暹,益阳秀才,明末张献忠部队入境,其父被执,欲断其手,兄弟争以手代,贼义而释之。幼弟被掠,希暹志泣随数月,百计赎回。清初,值吴三桂反叛,建立伪周政权,益阳沉陷。有诱以显秩者,暹不为所动,遁隐山谷。里中黄某人负债,将嫁其幼妇,为代偿之,遂得不嫁。江闿为龚氏族谱撰写的序言同样收录于《江辰六文集·卷九》中。当我们将这篇序言与《益阳龚氏续修支谱》中的序言进行比对时,发现两者字字句句完全相同。这种谱牒与文集相互印证的情况并不多见,加上谱牒之间还能相互印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龚氏族谱中的江闿序言无疑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益阳县志》记载:“十八年己未二月,吳逆潰兵焚燒城内外官民廬舍罄盡,由龔家坪、桃花江、三塘街、馬家塘趨安化西遜,掠去壯丁無算,境内擾歸版圖夏。”这段文字记述康熙年间事,讲吴三桂被清朝官民击败后,由龚家坪、桃花江等地逃亡。</p> <p class="ql-block"> 龚家坪在清代就很著名,龚氏是名门望族。查民国《益阳县志》·卷六·选举八,结果如下:益阳县自清朝中晚期始,有实职一品大员12名,其中龚家坪(现爱屋湾村)龚氏成员2名,为龚生環、龚福祥;二品实职大员20名,其中龚家坪龚氏成员3名,为龚万才、龚生扬、龚晓亭。当时不足2000人的龚家坪,在全县(含今天桃江县全境)83万人中,龚家坪人不到全县总人口的四百分之一,但一、二品官员竟占大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五以上,不得不说,这一比例之高令人惊叹,龚家坪也是益阳出“大官”最多、最集中的家族。然而,他们却不显摆,这体现了一种有修养的文化现象,在当地传为佳话,也彰显出龚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敛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十三年进士龚世琪为其祖父龚连吉立的碑,请当年在湖南任巡抚的王文韶(1830 - 1908,后官至政务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一品)撰写墓志铭,由胡林翼的女婿进士周开铭(益阳人)书写并刻碑。龚世琪(1846 - 1880),在同治癸酉(1873)考取武进士时,王文韶是其主考官。王文韶很赞赏龚世琪,认为他文韬武略过人,便极力推荐。第二年龚世琪确定为武进士,被朝廷授蓝翎侍卫、銮仪卫行走。光绪元年(1875),朝廷广施恩泽,授其昭武都尉(正四品)。但这一年父亲龚善楚病危,龚世琪请假回益阳,专程到省巡抚衙门拜见王文韶,谈话中请求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去世56年的祖父龚连吉写墓志铭。王文韶听到龚世琪的家世,尤其是其父龚善楚为独子,却能培养出益阳“二百余年未睹之科第”的武进士,认定是祖上行善有功德,再加上安慰龚世琪病危的父亲,便写了这篇墓志铭。墓碑刻有:“公姓龚氏,讳良喆,字连吉,益阳七里(龚家坪)人也……”此碑文不仅是对龚连吉生平的记载,更是龚氏家族在当地影响力与地位的又一有力见证,反映出龚氏家族在当时社会的重要角色与深厚根基。</p> <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李昌港义渡功德青石碑阴刻文详细记载了捐款情况:“七里龚家坪首事龚德源捐钱四百文。龚三寿、鲁殿安、刘锡龄、龚金石各一千文。蔡友文八百;彭仁茂、彭仁和各五百;刘天育三百。龚席珍、曾明卅、杨儒明各三百文;鲁百原三百文。龚国安、龚丹诚、龚安国、曾发育各一百文。曾礼和、曾云彰、刘光学、张富才、龚明山、龚善同、杨昌文、杨邦义各二百文。龚良业、龚光汉、龚玉彰各二百文。曾班群一百五;赖景盛一百二;郭玉彩一百。”这些捐款记录,一方面体现了龚家坪及周边地区民众对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反映出当地淳朴的民风与互助精神;另一方面,龚氏族人在捐款名单中频繁出现,也再次彰显了龚氏家族在当地的强大影响力与凝聚力,他们不仅是家族的核心力量,也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民国22年的军图上,红椭圆内标注着“龚家坪”,清晰地界定了其横直长宽的范围。红箭头指向“李昌港”,那是一个小地名。在民国初期,“龚家坪”的龚氏家族就开办了“培基”“思齐”“乐山”“黑山”四所小学。这在全县的氏族中办学数量为数不多。有史有据,这充分说明了名门望族龚氏在“七里(龚家坪一带)”建立四所学堂的真实历史。而这背后,从情理上可以看出,过去的龚家坪就十分重视教育,崇尚儒学,秉持耕读传家的理念。清道光、咸丰年间,龚家坪人龚善睿著《求实斋制艺》二卷,其孙龚梦莲著《立成斋制艺》,这两部著作成为益阳自明朝至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品,不仅展现了龚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素养,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升了龚家坪的文化底蕴与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 遥瞻往昔,龚家坪可谓俊采星驰、人才辈出,一时无两。这里走出过民国北伐中将龚浩,他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奋战,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还有湘中游击司令员龚泽湘,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年代,他带领游击队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保卫家乡、保卫人民。解放后,龚家坪改名为爱屋湾村,但龚氏家族的传奇仍在延续。2014年,龚氏宗祠在爱屋湾村重新修建,这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与纪念,更是龚氏族人凝聚力的象征。龚氏族人传承着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有军级国防专家龚松圃,他为国家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守护着国家的安全;有浙大教授龚浩然,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自恢复高考以来,在这个仅有3140人的小村庄里,共451名学子踏入大学之门,其中北大清华7人,哈佛3人,被《人民日报》誉为“学霸村”。龚家坪爱屋湾村成为了读书人的网红打卡地,龚氏家族的传奇还在不断延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龚氏后人奋发图强,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龚家坪这一地名,承载着龚氏家族数百年的兴衰荣辱,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龚氏家族的精神象征,是益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龚家坪的故事将继续书写,龚氏家族的传奇也将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