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夜市,是食品街也是旅游景点

佟铃小姐

银川的政绩凸显 美篇号:3518981 <p class="ql-block">银川市怀远夜市的形成是一个历经数十年、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发展轨迹可概括为“自发聚集—政府规范—文旅升级”的递进式演变:</p> <p class="ql-block">一、起源:棉纺厂边的草根经济萌芽</p><p class="ql-block">怀远夜市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银川棉纺厂周边出现零星路边摊,以烤羊肉串、炒田螺等小吃为主。这一阶段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自发性:一方面,棉纺厂作为西夏区早期工业聚集地,吸引了大量职工及家属,形成基础消费群体;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兴起,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选择在此摆摊谋生,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雏形。至90年代,怀远路与文萃街交叉口的夜市已初具规模,除餐饮外还出现百货摊位,成为本地居民夜间消费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二、转折:政府主导的规范化改造</p><p class="ql-block">2004年是怀远夜市发展的关键节点,西夏区政府正式将零散摊位集中管理,命名为“怀远夜市”,标志着其从自发市场向规范化经营转型。这一阶段的核心举措包括:</p><p class="ql-block">1. 空间整合:2000年前后建成“怀远市场”,引导摊贩从街边迁入固定场所;2012年引入专业管理公司银川君美盛,统一门头、餐车样式,整治环境卫生。</p><p class="ql-block">2. 业态优化:早期百货摊位占主导(2012年百货摊位达500余户,餐饮仅70户),但随着电商冲击和消费升级,逐步淘汰低效业态,聚焦餐饮核心竞争力。</p><p class="ql-block">3. 品牌塑造:2019年更名为“怀远观光夜市”,明确文旅定位,通过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报道,从本地市场升级为全国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三、扩张:高校经济与文旅融合的双重驱动</p><p class="ql-block">怀远夜市的爆发式增长与其区位优势密切相关。周边聚集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20余万师生构成稳定消费群体,形成“学生经济”生态。学生群体对平价美食、便捷购物的需求,推动了烤蛋、辣糊糊、辣条等特色小吃的诞生,其中部分商户如“老赖家炒米饭”“吴记鸡蛋牛奶醪糟”已成为经营超20年的“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2018年后,西夏区政府进一步推动“文旅+夜市”融合:</p><p class="ql-block">• 硬件升级:将298辆餐车设计为“小火车”造型,增设3D光影秀、非遗展演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三线建设”主题街区。</p><p class="ql-block">• 产业延伸:配套建设怀远红酒街、南华时光街等消费场景,形成集美食、文创、葡萄酒品鉴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圈,2024年营业额突破2.4亿元,商户达474家。</p><p class="ql-block">• 管理创新:建立全国首个夜市食品初加工中心,实行食材统一加工、安全检测,日均淘汰营业额低于500元的商户,确保品质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四、文化符号:从市井烟火到城市会客厅</p><p class="ql-block">怀远夜市的成功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表达。其名称源于历史上的“怀远镇”,唐代唐徕渠的修建使此地成为商贸重镇,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今,夜市通过岩画主题文创、回族传统小吃等元素,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消费符号,2022年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荣誉。正如商户所言:“这里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宁夏人的生活记忆。”</p><p class="ql-block">从棉纺厂边的烤串摊到年销售额超2亿元的文旅地标,怀远夜市的形成史是一部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微观样本——它既见证了个体创业的奋斗历程,也展现了政府治理与市场活力的协同效应,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消费升级的时代脉络。</p> <p class="ql-block">怀远夜市的小吃以地域特色鲜明、市井烟火气浓郁为核心,既保留了宁夏传统饮食的精髓,又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创新元素,形成了“一辣二香三复合”的独特风味体系。可以从五个维度解析其特色:</p><p class="ql-block">一、地域符号:宁夏味道的活态表达</p><p class="ql-block">1. 辣糊糊</p><p class="ql-block">作为宁夏独有的“糊状火锅”,辣糊糊以辣椒、孜然、芝麻等30余种香料熬制汤底,将土豆、年糕、豆皮等食材煮至裹满浓稠汤汁,辣而不燥、香中带糊。其诞生与宁夏人嗜辣传统及物资匮乏时期的“一锅煮”智慧紧密相关,如今已成为夜市灵魂美食,摊位前常排起长龙。</p><p class="ql-block">2. 烤蛋与辣条的逆袭</p><p class="ql-block">◦ 丁铁民烤蛋:东北移民丁铁民父子2004年创制的非遗技艺,生鸡蛋经卤制、炭烤后蛋白焦香如布丁,蛋黄流心入味,撒上秘制调料后腥味全无,日均供应4万串。</p><p class="ql-block">◦ 怀远一品辣条:颠覆传统辣条的“宁夏发明”,牛筋面拌入胡麻油、辣椒与芝麻,现拌现卖的香辣劲道让摊位前永远排起长龙,本地人调侃“不吃辣条等于白来怀远”。</p><p class="ql-block">3. 羊肉的N种吃法</p><p class="ql-block">宁夏滩羊肉在此化身多样美食:</p><p class="ql-block">◦ 酱香羊蹄:卤至酥烂的羊蹄淋上浓稠酱汁,食客需双手撕扯蹄筋,感受“骨髓汁水在齿间爆破”的野性快感。</p><p class="ql-block">◦ 阿里木羊肉串:新疆大叔手持红柳枝烤制,肥瘦相间的滩羊肉在炭火中滴落油脂,孜然香气直窜鼻腔,日均销量超5000串。</p><p class="ql-block">◦ 西竹拌面:手工面裹满小公鸡酱汁,辣得过瘾,碳水控的终极快乐。</p> <p class="ql-block">二、老字号与创新的共生</p><p class="ql-block">1. 二十年坚守的匠人温度</p><p class="ql-block">◦ 老赖家炒米饭:22年历史的“元老”店,以鸡蛋、火腿、蔬菜与米饭翻炒出镬气,成为学生群体的“深夜食堂”。</p><p class="ql-block">◦ 吴记鸡蛋牛奶醪糟:从兰州引进改良的冬日限定暖胃法宝,蛋花枸杞铺满杯,日营业额达2000-3000元,更有上海游客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2. 南北融合的味觉实验</p><p class="ql-block">◦ 绝味铁板鸭肠:成都夫妇带来的川味革新,10元40串的鸭肠在铁板上滋滋作响,麻辣鲜香配叉烧排骨形成“铁板三剑客”。</p><p class="ql-block">◦ 脆皮包浆豆腐:云南风味与西北食材的碰撞,外皮酥脆内里爆浆,蘸甜辣酱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三、极致性价比与市井烟火</p><p class="ql-block">1. 人均30元吃遍西北</p><p class="ql-block">从4元的宫廷酥牛肉饼、10元的辣糊糊到15元的西竹拌面,怀远夜市以亲民价格让游客畅享西北风味。其中,蕃坊酥小蒙牛肉饼现擀现烙,肉馅多汁,日均销量超2000个,被食客称为“夜市台柱子”。</p><p class="ql-block">2. 烟火气的具象化呈现</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时,298辆“小火车”餐车亮起暖光,摊贩的吆喝声、油锅的滋啦声交织成市井交响。食客们一手举着辣糊糊,一手拿着烤蛋,在烟火缭绕中感受最真实的人间百态。</p> <p class="ql-block">四、管理创新保障品质</p><p class="ql-block">1. 全国首个夜市食品初加工中心</p><p class="ql-block">商户食材统一在此清洗、切割、检测,日均淘汰营业额低于500元的摊位,确保品质与活力。例如,辣糊糊的土豆、莲藕等蔬菜均在此预处理,保障食品安全。</p><p class="ql-block">2. 利润管控与文化赋能</p><p class="ql-block">要求商户利润不超过30%,杜绝宰客现象。同时,通过非遗“花儿”民歌、泥哇呜演奏快闪等活动,将饮食体验升华为文化沉浸。</p> <p class="ql-block">五、游客必吃榜单</p><p class="ql-block">1. 经典组合</p><p class="ql-block">◦ 碳水暴击套餐:宫廷酥牛肉饼(4元)+ 怀远一品辣条(10元/斤),酥脆与劲道的双重享受。</p><p class="ql-block">◦ 暖冬CP:吴记牛奶鸡蛋醪糟(10元)+ 酱香羊蹄(13元),甜辣交织驱散寒意。</p><p class="ql-block">2. 网红三件套</p><p class="ql-block">◦ 丁铁民烤蛋:猎奇口感与非遗技艺的结合,外地游客常惊呼“鸡蛋还能这么吃!”。</p><p class="ql-block">◦ 贰零伍甜胚子奶茶:燕麦发酵的酸甜暴击,宁夏版“茶颜悦色”,夏日续命神器。</p><p class="ql-block">◦ 球球烤爪爪:卤制3小时去骨的鸡爪,烤至表皮半透明,软糯与焦脆并存。</p><p class="ql-block">怀远夜市的小吃不仅是味觉盛宴,更是一部鲜活的宁夏饮食文化史——从棉纺厂边的烤串摊到国家级夜间文旅地标,每一口辣糊糊、每一串烤蛋都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时代变迁。正如食客所言:“这里卖的不是食物,是宁夏人的生活哲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