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每日读书分享《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之六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节课授课时间是2002年,授课地点浙江省湖州市云巢小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课伊始,于老师请一位学生板书课题,并告知大家写“翠”时要注意:羽字不带钩,下面卒字的最后一笔竖画,千万不要向上伸长把“两个人”给分开了。该生不仅观察得好,而且写得也不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生交流这种鸟为何叫翠鸟?翠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找出原因:翠鸟头上和背上的羽毛都是绿色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我们不叫它绿鸟呢?”这问题我都没有想过。老师带着学生联想到柳树、竹子,还联想到了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何不叫“绿柳、绿竹”呢。原来他们有共同的原因,绿得发亮,绿得鲜亮,所以称它们为“翠鸟、翠柳、翠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学生读第一段,该生读得正确流利,老师提出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到你的朗读,就好像看到翠鸟一样?”学生练习,老师引导学生圈划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学生边划边读,师巡视指导,“有人画出了红色的,有人画出了橄榄色……”这是提醒,也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老师又请刚才的学生读,大有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听他读,我真的像见到了翠鸟,因为他把‘红色’‘橄榄色’‘透亮灵活’等词语读得特别清楚,特别响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谁能赛过他?”这样的评价,既表扬了该生的朗读,又提醒学生朗读时抓关键词,还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可谓“一箭多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在接下来的朗读中,他没有感觉到学生对翠鸟的喜爱(没有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继续引导学生练习,还做了范读,学生们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道。可见,朗读“三部曲”:读正确;读出特点;读出感受。需要一步一步地规范训练,急不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慢慢的,有学生居然会背了,老师并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去背,这就叫“训练有方,训练有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段写的是翠鸟的外形,我们再读读2、3自然段,看看这部分写了翠鸟的什么。”学生自由读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写翠鸟叼鱼,而且动作非常快。指名读,老师表扬该学生“疾飞”处读出了速度之快,“轻轻地落在苇秆上”处读出了动作之轻,为全体学生做出了榜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第三自然段时,一学生读得太快了,感觉好像有人在追赶似的,老师提醒他要“咬”住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老师做了范读,还激励学生挑战老师,三位学生一个强过一个,把翠鸟读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的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学生积极主动、放松地去表现自己、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一段,老翁的话,学生读得不像老翁,老师指导后,学生争着读,一个比一个苍老。老师评价道:“再读你们就成了老头老太了,回家后,爸妈都认不出来了,那还得了!”于老师骨子里是很幽默的,这也是他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师生交流此段的内容(翠鸟的住处),也颇有幽默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休息10分钟,继续上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课时,老师让四位学生上黑板画翠鸟,其余学生在纸上画,老师做指导。我想画画肯定不是目的,于老师有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指着一幅画得好的画。“这只翠鸟画活了,谁来看着这幅画,介绍翠鸟的外形。先自己练习,可以按书上的顺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两位学生到黑板前,一边指图,一边介绍,博得热烈的掌声。此处的语言表达,是第一课时学习效果的反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的环节实在是太精彩了,请列位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扮演“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来采访翠鸟。所有的问题又回馈了文本,学生对答如流。如“声音这么好听,是天天练嗓子吗?”一位学生演唱《春天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说你们捕鱼本领高,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时,我们站在苇秆上一动不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不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怕惊动小鱼呀。小鱼一出现,我们就蹬开苇秆,箭一般地飞过去,叼起小鱼就飞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们的动作很快,从哪儿可以能看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已经飞远了,那苇秆孩子摇晃,水波还在荡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流的过程,就是读的过程。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学生的认知也在提升。文本的对话是重点,师生对话就是对文本最好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能到你们家做客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肯定不能啊!我们的家在悬崖峭壁上,洞口小,里面很深,人进不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么有意思的对话,不仅幽默,还又一次回扣文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老师问翠鸟们(学生扮演翠鸟):“你们对人类有何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动植物、关注环境保护,还联系了太湖治理,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没有专门介绍你们的文章,我找人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刊登在世界各大报纸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么精彩的设计,又一次把学生带回文本,请三位学生读全文,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化作翠鸟,入情入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今天上午在学校排练葫芦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首先对学生的纪律提出要求,排练的间隙会休息,但不要喧哗、打闹,随意走出教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到讲台前面一一跟伴奏,避免了滥竽充数,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督促。大多数学员都能很好地跟上伴奏,部分学员还不够熟练,我单独进行了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排了排队形,关注了表情。后来,又转移到操场台阶练习了多遍,室内和室外演奏的感觉和质量略有区别,得让孩子们适应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批孩子是第一次登台,我对他们有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下午,姑娘练习“横撇捺画+例字”。横画要写出由轻到重的感觉,对她来说有点难,但她已经有了意识,并能单独练习,比之前规范了不少。碰到难写的地方,她会找我示范,这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伙、伴三个字写得很大气,连哥哥都夸她写得漂亮。不过,单人旁的占格有时候偏左上角,有时候偏左下角,还得多强调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练字就是磨性子,就是养成好习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