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怪雾

云南李孝培 (影视策划 编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会不时听到人们谈论麻栗坡县大坪镇马达村一带出现的怪雾。</p><p class="ql-block">怪雾发生在冬春季节晴朗的早晨,上午十至十一点左右即自行散去。当时的大坪镇镇长也向我绘声绘色地谈起他的遭遇:骑着摩托“扎”进去,初以为是一般的雾,但瞬间就天地不分;等勉强辨清了道路,自己停放的摩托又不知身在何处了……。</p><p class="ql-block">马达怪雾,让我好奇。</p><p class="ql-block">事有凑巧,一九九二年一月的一天,我前往大坪镇时,就亲历了怪雾。</p><p class="ql-block">那天早晨九点来钟,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北京吉普哼着欢快的调子来到马达的龙山脚,前面的景象是:天色紫蓝,天地之间,远山近峦浮在乳白厚重的雾气之上,清晰可见,阳光把山峦和雾气的脸涂成金色。车过龙山脚,雾气就开始笼罩下来,但不影响车辆前行。进入马达街时,能见度越来越低,路面模糊起来。到了马达小学处,天地就白茫茫一片,人和车像钻进浓粥里,什么也看不清了。</p><p class="ql-block">车子无法前行,我就拿上红桶,来到车子的左前方,一手抓住车前的保险杆,一手反举红桶,把头尽可能地贴近地面,边寻找车辙,边高声叫着“走”、“走”、“走”或“停”、“停”、“停”,为驾驶员导向;驾驶员握紧方向盘,伸长脖子,瞪大眼晴,努力辨别红桶,一点点地挪步,半小时才前行了300来米。同车的另一人换下眼涩手酸的我,用同样的方法导车,刚摸索前行了10余米,头“咚”的一声撞在了一个物体上。他赶快叫“停车”,然后揉了揉脑门,用手晃了晃雾气,贴上眼睛一看:原来是一辆困在雾气里无法行进的客车!</p><p class="ql-block">我和他摸索上前,问客车驾驶员:“雾气笼罩的地段还有多长?”驾驶员答:“按以往情况,还有150多米,到烟灯架村前的石桥哪里就明朗了。”听说不远,为急于摆脱雾魔,我们继续导车前进,像蜗牛般。不到500米的路段,花了近一个小时,才钻出“浓粥”,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1.马达(龙山脚至马达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2.前方为烟灯架村。当时浓雾中头撞客车处就在下方公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马达历史上没有听说过什么怪雾,对当今出现的怪雾,迷信的人说,那是人们掏通村子下面的落水洞以后,触怒了洞里的妖怪,妖怪出来施法恐吓人们;理性一点的人说,那是近年来附近办起的砖瓦厂所喷出的烟雾破坏空气所致。限于当地的科技水平,我请教了许多权威人士,对怪雾的成因均莫衷一是。借工作之便,我从几个角度观察了一下马达的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山峦四围中,稻田和村庄错落有致,一条溪流从西南向东北,蜿蜒蛇行;西端有两座民间瓦窑和一座上规模的现代砖瓦厂。冬春季节,阳光柔弱,冬水田和长年不断的溪流让这里的湿气较重,四周山峦又联袂阻挡了风速,因此,有可能是相对静止的水气“粘”住了砖瓦厂冒出的烟,直到10点左右,太阳升高加热了,才慢慢“雾散烟消”。果真如此,那马达怪雾就是对发展经济必须注重环保的一种警示了。</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写于文山城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3~5.此文选刊于2013年7月出版的《文化文山麻栗坡》P175-17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