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马兰幽韵</b></p><p class="ql-block"> 图文/草原的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兰不择地,丛生遍原麓”。陆游笔下的马兰花,带着山野的质朴与坚韧,从南宋的晨雾中款款走来。当其他花卉还在争奇斗艳于园林庭院,它早已在悬崖峭壁间舒展身姿,于砂砾荒滩上悄然生根。这株看似寻常的草本植物,却在千年的诗行里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力,以淡雅的蓝紫色花瓣,编织着古人对自然的深情与哲思。</p> <p class="ql-block"> 在唐代诗人司空曙的眼中,马兰花是隐逸生活的见证者。“雨湿马兰花,秋来次第花。”寥寥数字,勾勒出秋雨浸润下,马兰花次第绽放的清幽画面。那时的文人墨客,常将马兰花栽种于庭院篱落间,看它在晨光暮色中舒展花瓣,与竹影、苔痕相映成趣。这种看似随意的点缀,实则暗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不刻意雕琢,不矫揉造作,任草木自然生长,恰如心灵对自由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元代诗人张昱曾写下“马兰花开春渐老,山家寒食炊烟早”,将马兰花与时节流转相连。当春日渐暮,马兰花在山家炊烟中摇曳生姿,既宣告着春天的谢幕,也预示着夏日的生机。它像是大自然的信使,用细碎的花朵记录着光阴的故事。这种与时间对话的特质,让马兰花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古人感知季节更迭、体悟生命轮回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 马兰花的美,更在于它的坚韧与顽强。清代诗人吴嘉纪在《马兰》中赞叹:“瘠土深根蒂,风霜耐岁寒。”不同于牡丹的华贵、桃李的娇艳,马兰花偏爱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石缝、荒野、河滩皆是它的栖身之所。它无需精心照料,只需一缕阳光、几滴雨露,便能蓬勃生长。这份“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倔强,恰似古人心中“贫贱不能移”的气节,让无数文人借物抒怀,将马兰花的精神融入自身的品格追求。</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现代的郊野,偶然遇见一丛马兰花,淡紫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诗意。它没有玫瑰的馥郁,却自有一股清新淡雅的香气;没有荷花的高洁,却以平凡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古人的诗歌赋予它文化的魂魄,而它则以生生不息的姿态,将这份跨越时空的美,继续绽放在岁月的长河里。每一朵马兰花,都是一首未写完的诗,等待着懂得欣赏的人,去续写它的清韵与传奇。</p>